《无痕的记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痕的记忆-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后,不得不谈一下西递村的雕刻。徽派雕刻三绝(石雕,砖雕和木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家家户户门枋门罩漏窗楹梁裙板上都有各种各样的雕刻。花鸟虫鱼,梅兰竹菊,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应有尽有形态万千,栩栩如生,且一户之内鲜有雷同。一般门框、窗棂、花墙多为石雕;屋檐、门罩、墙壁多嵌砖雕;而庭堂、板壁、梁柱则为木雕。其中有一家天井的十扇门窗上竟然雕刻着二十四孝子图,雕工非常精细,人物神态非常逼真。印象比较深的是大幅的蝙蝠爬满厅堂的梁柱和壁板上,象征着“五福临门”。一般厅堂壁板多为对称形状,但有一家却故意用不对称图形,一边是大块的几何图形像大块冰破裂的形状,一边则爬满蝙蝠,两图相对,寓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一番努力,方可得到幸福(辐)。”我比较喜欢看的是镂空的石雕漏窗,玲珑剔透,精巧别致,镶嵌在稍显斑驳却仍旧不失本色的粉墙上,别有一番风韵。印象最深的是一扇叶子形状的漏窗,脉络分明,孤伶伶地挂在那面墙上,欲坠未坠,似乎风一吹就会飘落下来,掉在地上,导游介绍说:这象征着叶落归根,传达了在外奔波商人渴望归家的乡土情怀。这些雕刻不纯粹只是装饰作用,都有深刻的寓意或教育子女,或抒发情怀,洋溢着深厚的文化内蕴和神秘的艺术情调,让人为之驻足沉思,流连徘徊……
  祠堂也好,牌坊也好,早已是过眼烟云。精雕细刻的入口门楼,高耸的马头墙,黝黑的屋脊瓦,曲折的白墙面,各异的石雕漏窗,那黑与白的对比,虚与实的映衬,依势而建的布局与自然环境的统一,砖雕、木雕、石雕的灵巧运用,深深打动着我的心。这里的古民居,没有北方宫殿的金碧辉煌,没有江南名园的光彩夺目,但在满足主人生活需要之余,又透出几多文化气息,在炫耀徽商尊荣的同时,萌发出几分儒雅、几分恬淡、几分闲适。先人们营造时它,在经意不经意之间,却成就了不打算成为名胜的名胜。
  徽派建筑是一杯回甘的清茶,需要用心去慢慢品味,徽文化则像一坛浓郁的陈酒,酝酿出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道德经典。
  西递不愧是用文化底蕴薰出来的西递……
  

亲历华山之——华山之险让我醉
9月1日,参加完中消协工作会,从内蒙返回成都,由于没定到直飞机票,只好飞到西安,在西安逗留,趁此机会到华山一日游,由于同行者中有西安本地朋友,本来310的一日游优惠成290,早上匆匆吃过早餐,旅行社已来宾馆接,散客凑了一车就往华山赶,到华山已是11点30,导游又喊吃了饭再去登华山,四人吃了一盘60元的当地所说的野鸡面条,可能成本就是10元左右吧,这没办法,旅游嘛,导游不高兴怎么能游出心情呢?
  吃罢午餐,赶上华山专门的旅游车,坐上索道,我们就开始登华山了……
  华山之险早知,亲临其境,华山之险还是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一路走来,真让人心惊肉悸,也更让人心醉……
  “自古华山一条路”。游客攀登华山,不但需要体力,更需要的是毅力;华山有五峰,朝阳(东峰)、落雁(南峰)、莲花(西峰)、五云(北峰)、###(中峰)。因东南西三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主峰顶向北倾斜打开了登华山的道路,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说法。
  华山之上,奇峰峻岭,幽谷险道,灵泉古洞,趣石秀木,祠庙宫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浑然一体,卓然天成。东、西、南、北、中,五峰卓绝,各具特色:东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朝阳观日,别有风情;西峰状似莲花,陡峭巍峨,阳刚挺拔,名胜众多;南峰傲然绝顶,近天咫尺,高峻雄伟,气势博大;北峰四面悬绝,树木葱郁,巍然独秀,有若云台;中峰虽小,然则林木葱茏,环境清幽,传说颇为丰富,值得细细品味。另外,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在位置上呈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被人誉为“天外三峰”。
  华山向以险要而闻名于天下,其之陡险位居五岳之首。一路行过,必经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上天梯、苍龙岭等绝险要道。1949年,人民解放军突破华山天险,智取华山守敌,如今天险依旧,人们可从容饱览。
  峻岭、怪石、云海、鸣泉、飞瀑、古迹遍布华山,其间更不乏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与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这两处绝世天险,还有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老君犁沟、上天梯等多个绝险狭隘,令人无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华山果然美不胜收,风光幽静,山谷青翠,鸟语花香,流泉垂挂,景色在五岳之中独树一帜,令人心旷神怡。
  登临华山,小视天下,云行足间,融身心于自然之中,方感华山之博大,叹万物之精妙。
  就在这华山之上,相传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曾与陈抟老祖对弈,结果将整座华山输予了他,然则百年之后,后世的各位游人为华山的险要美景所深深折服,不经意间却将醉迷美景的心输予了整座华山。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亲历华山之——华山挑夫让我敬
华山峻秀,美不胜收。然而到华山旅游,我的镜头不仅对准奇山异树,却一路追逐艰难跋涉的华山挑夫。
  登华山,方知行路的艰难。石级沿着山势蜿蜒盘旋而上,于峰迴路转之间约隐约现。陡峭自不必说,最狭窄处,仅能容一人仄身走过。说走,其实要一边面临深渊,一边背靠绝壁,胆颤心惊地一点点蹭过去。为了安全,路的两边一律装上了铁索,游人须抓着向上攀援。即使这样,也如同叠罗汉一般,阶梯上面恰似人梯,个个心里忐忑,每迈一步都捏着一把汗,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验到'华山天下险'的名副其实。然而就在这处处悬崖、步步惊险的路上,不时还会遇上夹杂在游人中间的挑夫,或结伴而行,或独自攀登。他们大都不像游人们那样喘大气,仅能看到额前留有少许晶莹的汗珠。他们行路的时候,也像游人们一样手扶路边的护栏,或抓着路边的铁索,只是他们必须用另一只手去扶稳自己肩上的扁担,而且也走得并不比一般游人快。
  挑夫们一手扶着扁担,一手拉着铁索,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扁担两头的萝筐里装着几十或上百斤重的东西,他们用绳索扎了又扎,生怕丢失或破损,有的汗水湿透了衣背,嘴里却哼着小曲。特别令人佩服的是,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沉重的担子压在他肩上,他却能够像表演杂技一样,不用手扶,在左右两肩换来换去,吹着竹箫,让我们这一个个气喘吁吁的游客惊讶得瞠目结舌,都会自觉地主动让道,送上一句句问候和赞叹。
  当我爬到最为险要的金锁关时,远远的听到那苍凉的歌谣,“不是哥哥不爱你,哥哥是个挑担的……等到哥哥到城里,开着奔驰来接你……”。歌声中既诉说了挑夫的辛酸,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歌声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远处歌声又起,渐渐地在山际弥漫,回音缭绕。在返回时,我看清了那挑夫的面容,只是这乐观的面容掩盖不住曾经的风霜。21世纪的今天,这种古老的运输方式、这支传统的民谣,仍然在这著名的风景区延续,它已然成为一种风景,它带给我的印象远远深刻于华山的险峻。
  下山时,我有幸看见了网友介绍过的华山路上的独臂挑夫——何天武,数十里险关峻道,他无数次艰难翻越,支撑着一个残缺的家,也坚守着“决不下跪乞讨”的最后的尊严和自信。
  老何已近花甲。在不到三十岁的时候,他妻子得了重病,最终欠债一万多块。于是他出去打工,以为怎么也能赚钱回来。结果走了好多地方,什么钱都没赚到。后来听说到河南平顶山煤矿挖煤赚钱,就去了。那是1992年的事。结果在一次自己主动申请下井加班时,断了一条胳膊。
  伤愈后,矿主给他4200块打发他走。他恳求矿主留他,扫地干什么都行。矿主不肯。老何是这样说的:要是不听矿主的话,矿主把他弄死,家里来人,给个七八千就结束了。
  于是老何回陕西老家,把五十、一百的大钞塞到###里,把十块的放到包里。结果包里的钱就都被小偷给偷了,一共有2000多块。
  老何在家呆了很多年,随着两个孩子的教育费用的增长,没办法,只好又去奔上海寻出路。老何说,1999年,带了两百块去了上海。
  老何一下火车,感觉特好,觉得自己怎么都能生活下去。可结果却伤了老何的心。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收留他。老何曾经到建筑工地,用一个胳膊铲沙子,来证明自己能干苦力,可结果还是被打发走。
  后来老何想到了残疾人联合会,他想他也是残疾人啊,可也被拒绝和奚落。
  晚上老何睡在绿化带里,害怕被巡警带到收容所遣返,一大早天不亮就赶紧再跑出去。最后绝望了,身上只有20块钱,老何无论怎样也不想去当街乞讨,就算他是个残疾,就算他是为家庭。老何说他用20块买了酒买了吃的,准备就这样走了。可是他一想到“没有尽到的孝道,没有抚养的孩子,没有尽到的义务”再也不想轻生。
  再后来有个老乡收留了他,并且跟他说准备去华山当挑夫,能赚钱,而且拿钱拿得自由,有人格。于是老何就来到了华山,他说他没想到华山那么高那么险,不能往后看,只能往前走。
  老何每天上一次山,大概能赚二三十块,每个月能上二十七八次。据同行说,很少有人像他这样能上那么多的。算算老何一个月顶多赚到900块,而且这要算每次必须背70斤以上,每个月上30次,所以这个收入不可能。老何说,刚开始一天赚十多块。我算了算,他现在一月也就600左右的毛收入。但是可以看得出老何很喜欢这样的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