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悍将-方先觉传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军悍将-方先觉传略-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京沪杭国防线一度被称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但可惜命运也和马其诺防线一样:中看不中用。

  该国防工事在设计、施工和管理上都存在严重问题,具体讲:工事体系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建成的阵地之间无交通壕、这样各阵地就成了单个的,孤立的掩体。再如工事的火力配置不符合实战要求。

  即便如此,如果利用得当,也能大量杀死敌军,迟滞敌军的攻击速度,但上海会战后期(第二次淞沪抗战),国军败退太快,上述工事基本没有利用上。 

  据文史资料记载:有的国军部队败退后打算进入工事据守,先前工事的钥匙都由当地乡、保长拿着,前线战败,这些地方士绅早脚底上抹油,溜得无影无踪。结果连进门的钥匙都找不到,只好放弃了。工事打不开门,身后混乱的溃潮和日军追兵又至,部队立脚不住,再向后撤。可惜蒋介石花了数百万金钱、动用了4个师的兵力构筑的国防工事竟形同虚设。

  数年后法国马其诺防线的悲剧提前在中国上演了。

4、鸟枪换炮
《淞沪停战协定》的签定,使第一次淞沪抗战没有扩大为中日战争,但是国民政府高层也意识到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1932年6月4日,再次出山的蒋介石以军事委员长的身份,主持召开军事会议,通令全国军队实行统一编制,规定以军为单位。 

  各军的番号和部队沿革如下:

  第一军:军长陈继承蒋军嫡系 

  第二军:军长蒋鼎文蒋军嫡系

  第三军:军长王钧蒋军嫡系

  第四军:军长吴奇伟蒋军嫡系

  第五军:军长张治中蒋军嫡系

  第六军:军长韩复榘西北军系 

  第七军:军长冯钦哉杨虎城陕军

  第八军:军长赵观涛蒋军嫡系

  第九军:军长郝梦龄魏益三东北军

  第十军:军长徐源泉张宗昌残部

  第十一军:军长马鸿逵马福祥回军 

  第十二军:军长孙桐萱西北军系

  第十三军:军长钱大钧蒋军嫡系

  第十四军:军长卫立煌蒋军嫡系

  第十五军:军长刘茂恩刘镇华镇嵩军

  第十六军:军长李韫珩蒋军嫡系

  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蒋军嫡系(下辖第83师,方先觉任该师补充团中校团附)

  第十八军:军长陈诚蒋军嫡系

  第十九军:军;长蔡廷锴陈铭枢粤军

  第二十军:军长杨森四川军阀

  第二十一军:军长刘湘四川军阀

  第二十二军:军长谭道源蒋军嫡系

  第二十三军:军长邓锡侯四川军阀

  第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四川军阀

  第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贵州军阀

  第二十六军;军长萧之楚方振武部队

  第二十七军:军长李云杰蒋军嫡系

  第二十八军;军长刘建绪河健湘军

  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西北军系

  第三十军:军长张印湘西北军系

  第三十一军;军长梁冠英西北军系

  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阎锡山晋军

  第三十三军;军长徐永昌阎锡山晋军

  第三十四军:军长杨爱源阎锡山晋军

  第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阎锡山晋军

  第三十六军:军长路孝枕蒋军7旁系

  第三十七军;军长毛炳文蒋军旁系

  第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杨虎城陕军

  第三十九军:军长刘和鼎蒋军旁系

  第四十军:军长庞炳勋西北军系

  第四十一军:军长孙殿英河南土匪收编 

  第四十二军;军长孙连仲西北军系

  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东北军系

  第五十七军:军长万福麟东北军系

  第六十三军:军长冯占海东北军系

  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东北军系

  新编第一军:军长邓宝珊西北杂军

  新编第二军:军长马步芳西北回军

  新鳊第三军:军长谭曙卿蒋军旁系

  此外,为照顾军队中的派系,蒋介石还保留了以前沿用的“路军”编制,一个路军可以辖一个军或几个军,各路军基本按照派系划分:

  第一路军:总指挥陈调元

  第二路军:总指挥刘峙

  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

  第四路军:总指挥何健

  第五路军:总指挥上官云相

  第六路军;总指挥朱绍良

  第七路军:总指挥刘湘

  第八路军:总指挥陈济棠

  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

  第十路军:总指挥龙云

  第十一路军:总指挥刘镇华

  第十二路军:总指挥田颂尧

  第十三路军:总指挥石友三(后被撤销)

  第十四路军:总指挥邓锡侯

  第十五路军:总指挥马鸿逵

  第十六路军:总指挥徐源泉

  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

  第十八路军:总指挥毛光翔

  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

  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张钫

  第二十一路军:总指挥夏斗寅

  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吉鸿昌

  第二十五路军:总指挥梁冠英

  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

  国民党军队路军的编制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开始,于1938年改为集团军,经过了一番整治,国民党军队总算实现了形式上的军制统一,也基本理顺了上下指挥关系。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德国总理。在中德军事合作领域,阿道夫·希特勒与蒋介石政府驱逐苏联军事顾问、与苏联交恶、发动四一二事变、坚决反*共的立场非常合拍,同时中国蕴藏的稀土资源和广阔的工业品市场,也正是德国复兴的重要便利条件,而且作为苏联的邻国,完全可以作为有效的牵制力量和共同反苏的政治盟友,加之他上台之后废除了凡尔赛条约的种种限制,因此来华德国军事顾问的级别与规模逐渐提高,由原先带有遮掩耳目的私人性质而逐渐转为公开的官方援助。

  中德军事合作因此渐入高潮,不仅双方签署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德国开始帮助中国建立军事工业,并在中国军事工业尚未建成前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而且第四任德国军事总顾问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上将在协助中国整军建军方面,提交《陆军改革建议书》,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财力,首先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小型核心示范武装,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国60个师的整编,他认为中国有这样60个师的精锐常备军就足以应付各种状况了,这就是国军30年代60个整编师方案的来源。

  因军费问题第83师第一次整军计划没赶上,这次被列入整军计划第二期之列。

  鸟枪终于换炮了!

  83师补充团全团将士欢呼雀跃。

  补充团一个新兵,抚摸着新换装的德式步枪爱不释手,方先觉笑着说:会用不?小心走火!

  那个新兵乐呵呵地说:团座,这洋玩意就是好!

  方先觉道:小日本说咱们中国军队还是殖民地的装备,还是南北非洲的战术……咱们要争口气,好好操练,上了战场让他们尝尝咱们德械师的厉害!

  那个新兵听到这,立即对方先觉行了一个军礼:是!团座!

  ……

  德国毛瑟步枪,下沿儿外豁的德式钢盔,83师在第二次整军计划中全部换装成德式装备。加上士官多为原第3师第一期接受德式训练过的旧部,第83师很快成为第十七军战力最强悍的部队,军长徐庭瑶更是对83师刮目相看,当作宝贝一样。

  1932年8月正在整休、操练的第83师,突然拉到军委会的命令:第83师向湖北花园、孝感一带迅速集结待命。

  军令如山,83师各部集合完毕才知委员长要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了。

  20世纪初期,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憧憬中,国民政府的成立应该是一个新时代的标志,在这个新时代里,中国将重新统一和富强,经济富足,国民不再以做中国人为耻辱。然而对封建轮回的血腥阴影里诞生的国民政府来说,首先要做的却是掌握真正的权力。

  二次被逼下野的经历,让蒋介石加大了对权力的独*裁。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终于摆平了军阀内战,但他同时又多了一块心病:在他忙于应付军阀内战时,共产党的势力空前壮大了。共产党先是在一些边远山区另辟革命根据地,接着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俨然向他的国民政府叫板。这些共产党平时策反拉拢他的部队不说,还时不时地用游击战术背后给他来个重创。

  在蒋介石看来,中国之忧不在日本而在萧墙之内,他不能再容忍这个";国中之国";的苏维埃政权了,这就是“攘外必须安内”的由来。

  攘外必须安内,表面上看来似乎很合理:外敌入侵,自家兄弟还不团结,不安内,何以攘外?可是话又说回来,自家兄弟相残,得利的又是谁?

  在苏联国际共产主义帮助下,1931年共产党在各地的根据地上纷纷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把瑞金定为全国苏维埃政权的首都。

  当时共产党称这些根据地为“苏区”,而蒋介石则称之为“匪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叫“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蒋介石则称这些游击队为“共*匪”,把对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进攻行动称为“剿匪”。可气的是:这些“共*匪”躲在山区和他玩起了捉迷藏,他想打时找不着,找到时又打不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5、不相为谋
蒋介石绝不容许出现国中之国。 

  1932年6月9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湘、鄂、豫、皖、赣五省“剿匪”会议,布署在全国范围内对共产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发动第四次“围剿”。会上还提出了“标本兼施”、“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口号,以军事与政治相互配合,齐头并进。对愿意归顺国民政府的匪军既往不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