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小小的日本岛国竟敢犯我河山伤我同胞,看着镜头里面那些受伤的同胞,他的心很难过很气愤。历来人们都说中华民族乃泱泱大国孺子风范,其实,就是这种所谓君子风范助长了那些杂种的畜生德行,是的,畜生是不需要有德行的。
他把桌子一拍,道:倭寇屡屡犯我疆土,得陇望蜀,得寸进尺,辱我民族尊严,我等儿辈其能做观不动!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还得披甲上阵。
在1933年3月到5月期间,日本关东军又独断发动了长城攻势,一直打到北平附近。中国军队虽然进行了一些抵抗,但却节节败退。参加这次抗战的基本上都是地方杂牌军,蒋介石的中央军主力仍在南方。1933年5月31日,中日双方在塘沽签订了停战协定,即《塘沽协定》。《塘沽协定》规定在长城以南设置100公里的“非武装地带”,中日双方撤出在非武装地带内的驻军,非武装地带的治安由中国警察担任。塘沽协定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屈辱性的协议,它意味著中国政府默认满洲国的存在,而且对华北的主权也有一定程度的丧失。
7、侵华是日本的国策
日本蓄意侵华,由来已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即有入朝鲜侵中国的企图。明治维新以后,他们向国外发展和侵略的野心,更形炽烈。当时即有南进的海洋政策与北进的大陆政策之分。所谓南进的海洋政策,以侵略东南亚和澳洲为目标;所谓北进的大陆政策,即以整个中国为其侵略的对象。两种政策争论的结果,大陆政策获得胜利,自是而后,侵略中国就成了日本坚定不移的国策。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攫夺中国山东省利益。
1928年5月1日,国民政府北伐革命军与盘踞在济南的军阀开战,日人以保护侨民为名,竟出兵占据胶济路及济南商埠,企图阻挠我革命军北上,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
(注: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 第二次北伐进行期间,日本恐怕中国一旦统一,必不能任其肆意侵略,是以竭力阻挠北伐之进行。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驻济南、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一九二八年,国民革命军於五月一日克复济南,日军遂於五月三日派兵侵入中国政府所设的山东交涉署,将交涉员蔡公时割去耳鼻,然后枪杀,将交涉署职员全部杀害,并肆意焚掠屠杀。此案中中国官民被焚杀死亡者,达一万七千余人,受伤者二千余人,被俘者五千余人。)
1928年6月,北伐革命军入北京;12月29日,东北通电易帜,中华*民国遂由军阀割据的状态之下而复归于一统。
中国统一是国家安定强大的必要条件,这是日人最不愿看见的局面。为了阻止东北的易帜,他们想尽了种种方法进行破坏,而终无所成,遂发动九一八事变。
该事变将日本侵吞中国东北的野心完全暴露无遗。
早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前,日首相田中义一曾有一道秘密的奏章上达日皇,其中对于侵略中国的计划可谓非常详细,而其篇首两条纲领更直截了当地说:一、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二、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也是日本有计划侵略中国的铁证。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我政府强烈抗议,上诉国联。国联通过表决,要求日本从中国东北撤军。日本对此置之不理,为转移中国国民的视线,又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爆发。
当时上海为中国经济重心,亦为中国最大国际港口。日军在上海发起战端,自然影响各国在华贸易,特别是租界利益。所以开战之初,英、美、法三国当即要求中日两国划定中立地区,停战撤兵。中国表示接受,日本拒绝。2月6日,国际联盟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远东局势。9日,中国代表颜惠庆向国联报告日军在上海的暴行,要求立即停战,日本仍置之不理。11日,英、美、法三国驻南京公使,赴上海直接向日军交涉,也不起作用。于是美国朝野纷纷指责日本,国联12国理事会也要求日本立即撤兵。此时日本反苏军人荒木贞夫大将,认为应以苏联为第一敌人,不宜与英、美过早冲突。又鉴于全中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中国军队的奋勇抵抗,已不能象九一八事变那样轻易从中国得到利益,于是不得不接受英、美等国调停,同意停战。
一计不成,再来一计。
上海打不得,那么东北也打不得?这到嘴的肥肉说什么也不能吐出来。
为尽快换取国民政府对伪满洲国的承认,日本关东军对长城沿线发起攻势,中国守军被迫还击,史称“热线抗战”。
热河抗战首先爆发的是位于榆关的大型战斗。东北军张学良拥兵自重,居然以保存实力为由,退居山海关之内。
此时日本军队驻守长城外,占领热河直取北平态势相当明显。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发生对外战争时,那些坚持对外寸步不让的主战派,总是被尊为民族英雄,而那些主张对外让步和解的主和派,总是被打入民族败类的汉奸行列。尽管如此,在每次发生对外战争的时候,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清一色的主战,总会出现一批主张让步和解、不怕当汉奸的主和派,中日战争时也同样如此。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侵占东北,激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热血青年学生们的激忿。学生们对蒋介石政府的消极抗日政策非常愤怒,自9月下旬起,上海、北平、天津、广州等地的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抗议日军入侵和政府的对日妥协。
当时汪精卫领导的广州政府反对专制独*裁,主张民*主政治和主张积极抗日,于是学生们一度把汪精卫奉为他们的政治领袖。
在抗战初期,汪精卫是持主战态度的,可以划入主战派。汪精卫上台后,立即宣布迁都洛阳,积极抗战,并称中国政府“决非威武所能屈,决不以尺土寸地授人”,1932年2月1日,汪精卫主持召开了最高军事会议,决定把全国划分四个防区和一个预备区,摆出了进行积极抵抗的姿态。2月8日,汪精卫代表国民政府慰勉淞沪抗战中的十九路军将士“忠义之气,照耀天日”,犒劳十九路军5万元……
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国民政府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敌国日本也同样存在“主战”与“主和”两派。日本的军部和关东军是主战派,而日本政府和外交部则是主和派。早在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日本政府本想阻止,但却无能为力。当时的若榇首相后来以“不听命令的军队”为题,描述了“九一八”事变的经历:“9月19日一早,我突然接到陆军大臣南次郎的电话,说昨晚9点关东军遭到中国军队的进攻,关东军进行了反击,现已占领奉天城,战斗仍在进行中。政府随后立即召开了临时内阁会议,确定了不扩大事态的方针。然后通过陆军大臣,向在满洲的部队下达了政府不扩大事态的指示,却被关东军当作耳旁风,关东军进攻嫩江时说是为了保护嫩江铁桥,我以为他们占领嫩江就会停下来。可是他们占领嫩江后,又说离敌军太近不安全,还要越过东支铁路。陆军大臣下令不许越过东支铁路,可是关东军已进军到齐齐哈尔,并又向黑河进军。日本军队竟然不服从日本政府的命令,真是奇怪的事情。”
但关东军扶植的满洲国并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承认,当时的日本政府也没有对满洲国予以承认。1931年12月,若榇政府倒台后,犬养毅接任首相。犬养首相反对在满洲搞一个独立的满洲国,认为这样露骨地违反九国条约势必造成日本和欧美列强的正面冲突,同时还试图对军队中“下克上”的作风进行遏制。但犬养的行动激怒了军国主义分子,1932年5月15日,一伙狂热的军人冲入首相官邸,明目张胆地将犬养首相杀害。犬养被杀后,再也没有敢于挺身而出抵抗狂热军人的政治家,日本的政府其实成为军人控制下的政府。
8、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长城,有人说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又有人说长城是一条被屈辱覆盖的古建筑。
长城一度作为军事防御工程,从一开始出现到最后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但防御外族人入侵才是修筑长城的全部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强敌入侵,各族人民总是团结起来,同仇敌忾,保卫自己的家园,维护国家的统一,血染山河,宁死不屈,没有丝毫奴颜媚态,有的只是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这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都有鲜明表现,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让侵略者丧魂裂胆,感天动地的活剧。
为反抗或解除外来民族压迫而英勇抗争具有不屈服的精神气节的典型人物都应该看做是英雄人物。
戚继光,明代著名抗倭将领。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这段长城正是由抗倭名将戚继光主持加固,构思精巧、设计奇特、结构新颖。135座敌楼的最高处海拔千米称望京楼,可远眺北京的灯光。
从此这里成为战争最多一座关隘,有史可查的战役,多达138次。
然而真正让这段城墙留名青史的,则是1933年3月10日至5月12日国民党爱国官兵在古北口地区英勇抗击日寇的战役——古北口抗战。
1933年春,古老的长城正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这次从北方呼啸而来的不再是骁勇善战但武器简陋的游牧骑兵,而是无论是装备素质都远胜防御者的现代化军队。从辽西一带侵入热河的日本关东军各部以迅猛的进攻击破了热河境内的中国军队,仅仅十几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