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悍将-方先觉传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军悍将-方先觉传略-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44年8月8日凌晨,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方先觉及下属四位师长城破被活捉,打了47天的衡阳保卫战至此结束;日军对其进行诱降,方不为所动,随后方被监禁;得知方先觉宁死不降的消息后,蒋介石命令不惜一切代价营救,同年11月19日方先觉被救出;方先觉抵达重庆后,被任命为第36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 

  1945年1月1日,方先觉调任青年军第207师,方任师长,旋又调任青年军第206师师长; 

  1945年下半年,方先觉奉命调任第88军任中将军长,此时日本已战败投降,该军开赴徐州接手徐州周边日军投降事宜,随后担负卫戍徐州任务,隶属徐州绥靖公署直接指挥,人称“徐州军长”; 

  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但共产党的军队却在徐州津浦路西高庄及陇海路尚口暗设据点。面对共产党的挑衅,方先觉为决定先发制人,于1946年4月27日亲自指挥,向盘踞在尚口的共产党军队发起进攻。新四军十二旅望风而逃,但其殿后的中*共萧县县总队损失惨重,被歼300余人,俘虏约200人。史称“尚口事件”。 

  
  1946年5月,第88军奉国防部命整编为第88师,随后全面卷入国共内战; 

  1946年12月驻守金乡的国军被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大军)围攻,随后方先觉于1947年1月1日奉命率整编88师主力解金乡之围,因即时识破刘伯承的狼群战术而没有避免了全师被歼,战后,刘伯承曾叹言“方,此人,猛如虎、狡如兔,乃国军之悍将也!”;同年国军吃了不少败仗,5月方先觉被诬串通共*匪、指挥无方、贪污腐化为名被调离海淮战役主战场; 

  1949年2月第1训练处改组为第1编练司令部,方也随之改任中将副司令官,主要担任后方补充兵训练事宜; 

  同年10月因国军全线战败,方先觉携家属撤离台湾; 

  
  1950年1月,在台湾,方先觉调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高级参谋; 

  1954年6月,在台湾,带职入国防大*合作战系第三期深造; 

  1959年11月,在台湾,调任第1军团中将副司令官; 

  1962年1月,在台湾,调任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总司令石觉)研究督察委员会主任委员,从此被打入冷宫; 

  1969年1月1日以陆军中将的官阶退为备役; 

  1983年3月3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台北家中逝世,享年79岁。 

  方先觉作品有《子珊行述》、《衡阳坚守战回忆》、《国军悍将…方先觉传略》(他著)等。

  (文章摘自《国军悍将…方先觉传略》)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自古英雄出少年
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

  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

  (唐。白居易)

  如今,陴湖早已堙没,主要是黄河改道、陴湖水位下降所致。仅萧县东南角因为地势低洼仅存原陴湖一部分,曰“老汪湖”。诗中的“陴湖”即是今天的老汪湖。

  据《同治徐州府志》载“……张山(今宿州张山集)东五里九顶山为灵璧界山,南五里大庙圩迤,南有青冢湖,西岸也有湖,南接老汪湖,中有洲曰曹家楼,东里许有三界碑,东北有灵璧,东南有宿,西为萧也。”

  民国时期,老汪湖乃当时萧县、灵璧、宿州、三地的界湖。

  相传楚汉相争末期,刘项两路大军曾据老汪湖(古称陴湖)对峙。十里战场、八面埋伏,西楚霸王项羽在四面楚歌中兵败于老汪湖南岸的垓下(垓下,古地名,今灵璧县虞姬乡),最后在乌江自刎。英雄早逝,红颜易老。刘邦英雄惜英雄,以鲁公之礼厚葬项羽,并将项羽的妃子青姬就地葬于老汪湖畔,至今老汪湖北岸还有一泓水叫青冢湖。后人为纪念项羽,又在老汪湖南岸建有霸王城,与湖北岸的青冢隔湖相望,今城虽湮没,但城东村、城西村这些地名犹存。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碧波荡漾、白鹭翱翔的老汪湖,三面环山,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在我的记忆里,老汪湖非常神奇,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明朝有户部员外郎的张体乾;民国有抗日名将方先觉;今有大书法家李百忍。

  据说民国某年老汪湖一带发生旱灾,河塘干涸、井水淅沥。湖畔村民纷纷取老汪湖水浇灌田地,抗旱保苗。

  因老汪湖是萧县和灵璧的界湖,两地的村民经常上演抢水的大戏。

  抢水是怎么一回事呢?此事一般发生在天旱无雨的时候,两岸的村民要抢着把水抽到自己家的田里。如果抽得慢了,老汪湖的水就要向对方那一侧流去,而且渐渐的水抽干了,你家的庄稼就会干枯而死,就会没有收成。

  这日又要抢水了,双方都在村子里或者邻近的村子里组织一些最强壮的劳动力参加,一大早就开始了一场争先恐后的抢水大战。

  一日一位云游的道士经过此处,看到如此火热朝天的场面不禁问旁边的一个书生模样的人:“这是怎么回事,如此热闹?”

  这个书生摇了摇头说:“这位道长,我们这里今年不知道怎么了,前阵子闹蝗灾,这阵子一连几个月不下雨,老天爷又闹起了旱灾!我们湖两岸为了抢水抗旱,差点打了起来……”

  “哦!原来如此,那你怎么不去抢水呢?”这位道长打量了一下这个书生问到。

  “我乃一个读书人,身子骨弱,不便与他们争抢。”这个读书人倒了一碗茶递与道长,接着说,“我只能为村民烧些茶水,送来解渴。”

  道士接过茶水,说道:“我看你眉目清秀、心地善良,乃一大福大贵之人呐!可有什么功名?”

  “惭愧!”这个书生说,“我饱览群书,寒窗苦读多年仅得秀才!”

  “哦!这么年轻就中得秀才!不错!”道长接着问,“你家住在何处?”

  “俺就住在北边那个村子方家寨,俺姓方。”这位秀才指了湖北边的村子说,接着又叹一口气说,“哎,都说我们这里地势洼,风水不好,不是淹就是旱……”

  这位道士听罢,遂通过望气、观砂、尝水之后,然后对方秀才说:“非也!此地土沃而泉甘,湖美而山秀,乃一藏龙卧虎之地也!不出多年,必有贵人出!”

  方秀才听后半信半疑,他挠了挠头,笑着问:“这位道长,都听说修道之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不能给我算算仕途如何?”

  “生死由命,富贵由天!”道长打量了一会方秀才,对方秀才竖起大拇指意味深长地说,“人行好事,莫问前程!”

  说罢,此云游的道士入山采药去了。

  这是流传在方家寨一带一段美丽的传说……

  这个方秀才就是方为宝。

  方为宝,字从善,家住老汪湖畔方家寨。

  方家寨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三面环山,南依老汪湖。三山伴一水,山清水秀,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民风习习。

  方家寨的东边是九顶山,因盛产号称“天下第一石”的灵璧石而出名。

  方家寨的西边是子贡山,传说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代表鲁国与南方的吴国签署盟约,因子贡留恋这里的山水,久居而得名。

  挨着方家寨北面就是张山集,说起张山集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

  春秋时期,张山集一带属于鲁国,而老汪湖的南面就是吴国边界,当时鲁吴两国已休戈停战,建交多年。当时鲁国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的子张三次来此讲学授徒,代师传播儒学思想,在此地收纳的学生常达数百人,从此儒家思想在这里得到空前传播与发展,也促进了鲁吴两国思想文化的融合。

  后人为纪念子张,将张山集附近的一座山头叫“子张山”,并在子张讲学布道的子张山南麓建了一座子张庙,香火不断,香客络绎不绝。久而久之,此地形成了一座集镇,叫“张山集”,如今这里的村民仍尚儒学,个个勤劳善良,处处民风淳朴,家家以考取功名、报效祖国为荣。(据老人讲张山集以前确实有座子张庙,又叫藏经楼,毁于解放前后战乱之中。)

  方为宝出身书香门弟,自纪受到儒学思想影响,什么八股文、三字经能倒背如流,但怀才不遇,虽多次参加乡试,仅中得清末秀才。

  方为宝秉承方家“爱国济民”的祖训,因为人和善、宽厚,每年春荒年景,便用家中积粮救济贫苦农民,当地人称赞他是“方善人”。 

  方为宝娶妻康氏,育有五子,妻贤子孝,甚是幸福。

  方为宝五子中最看好三子方先觉。

  方先觉幼年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在乡村读私塾时,成绩非常优秀,这点很讨方为宝喜欢。

  每年的农历春节过后,张山集有庙会,此时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来凑热闹,可谓当地一大盛景。庙会最大的看点就是社戏了。

  这社戏一般都是张山集一带的富商花钱请来的戏班子;一唱就是半个多月。

  而此时的老百姓刚过完年,也没什么农活,都来捧场,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社戏上演的时候也是方先觉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他从小爱听戏,特别喜欢《孙膑大破庞涓》、《关公与曹操》、《岳飞抗金》等剧目,崇拜孙武、关羽、岳飞等英雄人物。

  方为宝望子成龙心切,对方先觉更是格外看好,希望他用心读书,继承己志,以后考取什么功名的,以来光宗耀祖。

  然而一日听戏回家,方先觉竟哭着闹着不去私塾了,想去习武,在他看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挥千军万马,沙场任你纵横”才叫有出息。

  清末民初的中华大地,习武之风盛行,象同一时期的津门大侠霍元甲、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黄飞鸿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当时的萧县一带也受社会风气影响,习武之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