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遹小时候聪明伶俐,深得老皇帝喜爱。一次夜间宫中失火,司马炎登高察看,当时司马遹年仅五岁,居然拉着爷爷衣襟要他在黑暗中躲避,并且说:“黑夜仓促难测,应当有所防备,不可以使亮光照见君王。”司马炎十分惊异,多次在群臣面前大加赞扬,说司马遹有先祖宣帝(司马懿)之风。
不想这个司马遹长大后却不成器,不好学习,只知和左右亲随嬉闹游玩,甚至在东宫内苑摆设市场,卖肉酤酒,亲手操刀,揣斤拈两,忙个不亦乐乎。他生母谢玖出身屠夫之家,这方面在太子身上似乎更多遗传!
随着年龄渐长,太子遹对贾后的专横跋扈表现出更多不满之情,这引起贾后高度警觉,不禁对太子动了杀机。她先和内侄贾谧(mi密)设计骗太子入宫,让宫女陈舞以惠帝名义逼迫其喝枣酒,枣酒有三升之多,要求全部喝完。太子稍有推辞,陈舞就威胁说:“你不想尽孝吗?天子赐酒,难道怀疑其中有污秽之物吗?”太子被灌得酩酊大醉。这时贾后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草稿让宫女承福逼迫太子照着抄写,内容大致说:“陛下应自行了断,如不自行了断,我要入宫了断;中宫皇后也应尽速自行了断,不自行了断,我要亲手了断她。。。。。。”太子酒醉之中根本辨不清信中内容,抄写也十分潦草,字迹多半看不清楚,贾后又勾画补充一番。然后作为罪证,遍示大臣,要把太子赐死,招致众大臣一片反对之声,争论的结果,是把太子废为庶人,囚禁金墉城,太子生母淑媛谢玖和太子长子生母蒋俊被杀。
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三月二十二日,皇后贾南风让自己情夫、太医令程据调配毒药巴豆杏子丸,派黄门孙虑到许昌逼太子服食,太子抵抗拒不服药,孙虑就残忍地挥动捣药的石杵将其击杀。
太子遹之死,引起朝廷上下一片震恐,也为贾南风本人敲响了丧钟。早就怀有野心,觊觎(jiyu计于)皇位,又手握兵权的赵王司马伦借机发难,伙同齐王司马冏(jiong窘)带兵入宫。
当司马冏等人直接闯入后宫,逮捕皇后贾南风时,贾皇后惊恐呼叫说:“你来这里干什么?”司马冏应声回答:“奉诏抓捕贾皇后!”贾皇后更加惊讶地说:“诏书只从我这发出,你的诏书从何而来?”这个凶恶妒毒的女人,一向只知玩弄权术,设计圈套,害人无数,不想今日也有如此下场,落入别人设计圈套。
永康元年(300年)四月初九,赵王伦假传诏命,派尚书刘弘前去金墉城,手捧金屑酒强迫贾后喝下。一生凶狂强悍的皇后贾南风在痛苦挣扎中慢慢倒下,死时年四十五岁。
(初稿,9月27日修改稿完成) 。。
一
魏晋之际,社会动荡。一代枭雄曹操奋斗终生开创的曹魏政权;在文帝曹丕、明帝曹叡之后后继乏人,辅政的宗亲大臣又皆庸碌之辈,权力中心逐渐转移至司马氏集团手中,代魏之势不可避免。国家处于风雨飘摇、腥风血雨之中。士族内部发生分化,有的死保曹魏,有的投靠司马氏。也有的消极避世,隐游山水幽林之间,饮酒狂歌,逍遥恣肆,恃才傲物,放荡不羁。闻名后世的“竹林七贤”便是其代表人物。
所谓“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记载,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竹林七贤”之称由此而来。“七贤”个个都是当时顶尖优秀人才。嵇康是文章圣手,又是思想家和音乐家;阮籍是文学家兼思想家;向秀精于哲学研究,文学方面也深有造诣;山涛好老庄之学;王戎一向被尊为清谈名家的代表;阮咸酷爱音乐,尤其善弹琵琶,以至后人把他经常弹奏使用的那种琵琶干脆称为“阮”或“阮咸”;刘伶嗜酒如命,是酒友中的酒鬼,更以一篇《酒德颂》而跻身文坛,连鼎鼎大名的宋代文豪苏东坡都不得不佩服之至,称其“诗文岂在名,一《颂》了伯伦”(《颂》指刘伶的《酒德颂》)。
综上所述,“七贤”既非等闲之辈,当然不是自甘沉沦,长期埋没山林,淡泊无为且终生不仕之人。只是他们生逢乱世,曹氏司马氏相与争锋,前途道路看不清楚,无所适从而已。一旦局势明朗,角斗双方分出胜负,他们就要走出山林,一展抱负。七人中的稽康官至中散大夫,人称稽中散;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向秀曾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刘伶曾任建威参军;阮咸先任散骑侍郎,后补始平太守。而真正成为西晋朝廷重臣的是山涛和王戎。王戎累迁司徒、尚书令;山涛则以所任官职最多和任官时间最长而在“七贤”中名列两个第一。 。 想看书来
二
山涛,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生于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卒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少年家贫,父早亡。先与稽康、吕安关系友善,后来结识阮籍等人,相互优游倾谈于竹林中,“七贤”之名渐始流传。年四十始出仕,初为郡主簿,升吏部郎,再升司马昭行军司马,镇守邺都。司马炎代魏称帝时任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后出任翼州刺史,不久奉调回京,任侍中,再任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后拜司徒,逝世后谥号为“康”,被称“新沓康伯”。
有关山涛的性格和为人,史书中广有记载。山涛长阮籍五岁,长稽康十八岁,年龄相差较大,但三人“一与相通,便为神交”(东晋袁宏《山涛别传》),可见他们同是潜质优秀,深藏抱负之人。王戎更小山涛三十岁,他是以后进者眼光看山涛的,称“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兼钦其宝,莫能名其器”。意思说山涛好像没有开凿的玉石,未经冶炼的金矿,明知蕴含丰富,难得的宝贝,却不知具体能派什么用场。王戎的同辈,晋室另一重臣裴楷评价山涛,说“山巨源如登山临下,悠然深远”。(《世说新语&;#8226;赏誉篇》)把山涛形象比作高山大川,向下望去,深远不可测。东晋大画家,六朝三杰之一的顾恺之更在其画赞中说:“涛无所标明,淳深渊默,人莫见其际,而其器亦入道,故见者莫能称谓,而服其伟量”。(《世说新语&;#8226;赞誉篇注引》)
可见山涛给人一种外表浑厚,亲近平和,内涵机敏而处事灵活印象;且识见不凡,襟怀坦白,气度恢宏,有雅量,能容人。事实也确实如此。他识见不凡,表现在每遇大事有主见,政治嗅觉极为灵敏。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他隐身不仕,以旁观者眼光静观事态发展。直到曹爽被诛,司马氏独掌朝权,胜负已成定局,他才倾心依附,直至成为司马王朝重臣。司马昭被封晋王,欲立次子司马攸做世子,山涛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支持长子司马炎,当面劝司马昭说:“废长立幼,违背礼仪,是不祥之兆。”经他和朝中其他大臣力争,终使晋王改变主意,下决心把司马炎立为世子,此举赢得司马炎衷心感激和信任。西晋立国后,成为开国皇帝的晋武帝司马炎一直把他视为股肱之臣而倍加重用。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下令灭蜀,仅三个月不到时间,蜀汉刘氏政权便告灭亡。司马昭原定三年后灭吴,但实际灭吴时间是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前后相差十七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间经历了废魏立晋,王朝更替复杂过程。曹魏保守势力和司马氏拥戴力量经历了殊死搏斗,司马炎需要集中力量首先稳定内部。时任尚书右仆射的山涛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他曾退朝后对别人说:“外患既除,便有内忧,既如此,不如现在放弃伐吴,保留外患,换取内部安宁,不也很合算吗!”山涛说的果然不错,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此后不到十年,便于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发生八王之乱,皇室内部相互残杀,国家政权被推向崩溃边缘。晋灭吴后,晋武帝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下令解除州郡兵权。大量裁减州郡兵,农民得免沉重的地方兵役,有利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这当然是件好事。但也无形中减少了地方武备,以至*发生便无力应对。山涛曾就此向武帝进言被拒绝,晋惠帝永宁以后盗匪群起,地方州郡没有兵备而无力*,天下因此大乱。以上种种,足见山涛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洞察能力。 。。
三
山涛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为官清正、敢于担当、有所作为和几乎不倒翁式的官场人生。确实,文人做官历来被自命清高者所不齿,尤其与篡魏谋逆依靠血腥屠杀手段建立政权的司马氏集团合作,简直就是同流合污,罪大恶极!但是试问,自古至今任何政权的建立,都毫无例外如同新生婴儿呱呱坠地,在出世的同时总要伴随大片鲜血流淌。司马氏集团固然以阴谋起家,靠阴谋夺权,但历史上又有哪朝哪代夺取政权是光明正大,堂而皇之,即所谓阳谋手段取得的?
平心而论,西晋政权初立,也确实做过很多好事实事,革故鼎新,利国利民,使自汉末三国时代以来久遭破环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恢复发展。如罢州郡兵,农民解脱地方兵役之苦;废屯田制,立占田制及与之配套的课田制;改革税赋;王公官员限田;恢复户口制度;修改律令,减少罪罚等。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新生政权较之旧政权的极大进步,所以山涛与新政权合作态度并无所谓忠奸之分,也不存在曲直是非的承担。新的社会需要德才兼备者出来管理,新生国家需要秉直公正的官员为民造福,有良知敢负责任的知识分子出来做官是时代所需,大义所在,理所当然,对于山涛也不例外。长期以来人们指责、贬低山涛,主要说他不该效力司马氏。但从他四十岁起至七十多岁长达三十余年的仕途历程看,他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贡献以及知识分子自我价值的实现,都远比醉卧山林,虚名清高意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