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玮娓道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玮娓道来-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7岁的儿子患病无人照管,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她平反后重回工作岗位,又一次遭遇极大打击,患甲亢动手术失声三个月,不久丈夫又离开了自己。
  这一切对于现代人的意义不是咳嗽、感冒、摔跤、晕倒、天气不好;也不是被偷、被抢、失业、失恋、上当受骗。这看似虚幻缥缈微乎其微的可能却是亿万人求神拜佛惟恐避之不及的灾。它产生的后果远不是令人多愁善感惺惺相惜非常不爽那么简单。极少人能缓得过神最终解脱,于是都成了第一类女人至少有第一类女人倾向。
  演播室里,我身边的晓棠老师已年逾古稀,腰板却挺得笔直,走起路来腰肢轻摆,十分富有韵律,仍然能感受到当年的留风余韵。她说话铿锵有力,一字一顿,演讲般的语言感染全场,激情毕现。她从残酷中走来,跨越了生命的恶性环节,以一个女人羸弱之躯坚守信念,重整芳容,继续事业——当演员,做导演,任编剧,带军队,十年担当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一职,又被授予军衔,成为中国影视界唯一一位女将军。她是当之无愧第二类女性中的佼佼者。
  这又让我想起了秦怡,秦怡老师和晓棠将军的漂亮是被世人公认的。她们的美都是那种大富大贵、仪态万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美,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与青春无关、与时代同步的美。她们都经历了残酷的生命游戏,无情的岁月把两个少女的花样年华丝丝缕缕地掏空,让她们的青春蛛丝般在风中荡漾。然而苦难的锤炼又让她们渐入佳境,愈老弥坚,愈老弥靓。
  王晓棠与秦怡又略有不同,秦怡的美深沉、大气,而晓棠的美俊俏、英气;秦怡身上体现着包容、宽厚,有母性的深邃与恩慈,而晓棠的气质潇洒、作风坦荡,有军人的威严和魄力;忙碌不停的秦怡脸上刻着安宁属于闹中取静,工作闲暇的晓棠身上带着激情与灵光绝对以静制动;秦怡化解苦难的方式默默无语、随意化、生活化,晓棠处理危机的动作振聋发聩、愿念化、风格化。总之,女人的美丽和风致真的与年岁无关。
  

人,应该优雅地老去之三——漂亮与英气同在(2)
我对于两类女人的理解可能相当不准确,但并非毫无道理。我无意将两类中的任何一类打包推销,只觉得能否尽可能平衡一些,以至于两者的比例不那么太失调了。
  

半随秋风半随性 江水独悬一叶舟(1)
霜林尽染,枝降落花,流光浮动,轻烟漫爬,好一幅楚楚绝妙的山水画。只缺云流天际,船走秋水,却见小小孤点,独悬江面。没人知道那是——一叶扁舟。
  这是一幅曾经在我眼前天天上演的动画,永远伴随着一个孤独的苦行僧,他可能不怎么起眼但确是我心中的那叶扁舟。
  这是一个意义大于实际的人,慢慢靠近他,可以听清他心脏勃跃跳动的声音,也能感受到一个精神追逐者与现代游戏规则相持时的冲动、无奈直至默默不语。现在把一些回忆呈现出来,当作对他逝去一段执着努力岁月的告慰。
  周保明,50来岁,桂林人,空军学院教授。“一舟”是他自取的笔名、艺名。他同时是资历很老、级别挺高的军人:大校。他喜欢文艺表演,与舞台有不解之缘,朗诵、话剧、唱歌、京剧都曾尝试。精力充沛,思维活跃。
  他最爱朗诵,心中有“声音艺术”情结,利用先天不错的嗓音条件和IT资源在网上练了四年普通话和朗诵,已经成了网络名人,只要一上网就有无数网友要他指教和点评,朗诵网站纷纷请他在线上课。他一直怀揣着一个梦:上北京发展,占一席之地。
  妻子不让,单位不放,于是他做了两个对自己相当不利的设计:
  一、骗妻子说共邀北京好友下海创业,为不引起怀疑,每月工资上缴妻子。
  二、学校教师职称考试,答一半,余一半,故意不及格,名正言顺提前退休。
  这个童心未泯、毫不安分的中老年人在没有预设任何后果的情形下拿着一张存折飘然北上。他几乎抱着必胜的信念,甚至不无偏激地认为凭知识背景、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朗诵功底和满腔热血,自己一定能成功,艺术一定能彰显,朗诵一定有发展。他说当了一辈子军人和老师,被一项并非自己真爱的职业束缚、压抑了几十年之久,该是呼唤自由、追求理想、回归价值的时候了。
  初到北京,他没有休息就立即动工了:花几千元买了一堆昂贵的录音设备,自建一个微型录音棚;买各种报刊杂志搜集演艺市场资讯和与朗诵活动有关的信息;查阅各大演出公司、艺术团、文工团联系方式分别投简历;网上发贴号召广大爱好者联合起来成立专门机构;背着设备走进大型演出现场学习、观摩、录音、录像;争分夺秒自录声音小样、配乐、后期包装,再拿着成品到出版社投稿、到有声读物公司应聘、到艺术团领导面前自荐并不失时机地现场表演;空余时间还要继续练声,练习朗诵。他每天都在奔波劳碌,寻找机会,不亦乐乎。
  生活上,却住30元一宿的小旅店,空间只能容一张小床与一套录音设备;一日三餐都是一碗拉面,偶尔换换口味到街头点个小炒、尝尝串串香;两套换洗衣物两套演出服;无论多远多累都挤公交车,从不打车;不用手机只用小灵通。他必须开源节流,现在钞票只出不进,每月5000元退休工资不归自己所有。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相遇。很早就在网上听过“一舟”大名,于是主动同他打招呼。当时我正在筹划一台大型晚会,邀请了20个全国知名艺人。那天在现场欣赏完一舟的表演,果然名不虚传,我当即向他发出邀请,只因他不亚于艺术家的专业朗诵水准、丰富的舞台表现力和超高的网络人气。那台晚会的高难度与强负荷使我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一舟老师主动过来帮助,给了我精神上的极大支持,还在一些细节方面垫了点儿自己的私钱。我被他的真诚、热情、善良深深地感动着,觉得这位老师真的很不错。从此,我们成了忘年交,起初我并不知晓他的经济条件和生存环境。
  为了艺术他跑遍大大小小与朗诵有关的演出场所,很多专业朗诵艺术家对他印象都挺深。通过努力,他偶尔有机会与艺术家同台献艺,期许着凭借名人的光环沾一点“星光”,获得影响。可社会现实无法改变,观众只认有身份、有头衔、有职称、有资历的“名家”,一舟可能在舞台上发挥出色,水准直逼甚至赶超专业艺人,晚会过后却不一定能被人们长期记住,观众潜意识只把他当成一个水准稍高的龙套罢了。他更莫指望艺术家的举荐和提携,一个自扫门前雪的年代,大家很少体会别人的苦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眼里一舟只不过是一个朗诵还不错的超级票友,仅此而已。这就陷入了一种尴尬:一舟实力再怎么强,但只要他不是专业出身也非圈里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一行“潜规则”的排斥,想打入“围城”内部,异乎寻常的难。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半随秋风半随性 江水独悬一叶舟(2)
慢慢地,一舟发现,不光自己,就连那帮专业朗诵演员登台的机会其实并不多,他们对于歌星、舞星们的频频亮相、无休止出场也只有临渊羡鱼的份。北京演出市场异常火爆,上百个大小剧院每天上演着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音乐会、演唱会,除了大型综艺晚会可以看见一两个朗诵节目外,专门的主题朗诵会简直寥若晨星,一年难有几场,很少有专业导演策划也很少有专门机构投资运作,因为没有票房,观众都不愿听朗诵,这是最可怕最尴尬的。“朗诵”听起来风风火火其实是一派假繁荣,艺术的弱势群体。
  我想插两句:“朗诵”本是影视演员、话剧演员、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基本功,一种与音乐结合,幽雅、经典、最能表达情感的声音艺术。可“朗诵”长期被当作宣传工具和形式主义喊口号使用,一提起“朗诵”,就让人联想到拿腔拿调、大喊大叫、空洞无聊。而且由于学校教育的偏差,我们对“朗诵”这门艺术的把玩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以至于偶尔回忆起小学、中学自己在各类“朗诵比赛”、“演讲大赛”中虚情假意的或豪言壮语或嗲声嗲气或硬挤几滴眼泪的造作表演,我们都会起一身鸡皮疙瘩。
  朗诵的形象彻底被毁了。
  意识到这一点,一舟不再幻想在朗诵领域占一席之地了,就算占到了又能怎样?他开始重新酝酿新的系列化行动,没有明确的文字宗旨却分明在振兴、挽救朗诵。他一遍又一遍地免费开课,试图纠正人们对“朗诵”的偏见;他组织队伍自己花血本操办《回归情感与人性,屏弃说教》的新式朗诵会;他看到网络朗诵异军突起又制定“网络现实结合”、“以网络包围现实”的战略计划;他到各大高校探路,拟以校园为根据地展开地毯式狂轰滥炸:开沙龙、办讲座、成立“朗诵角”,在教室循环开展微型朗诵会,培养新一代的大学生潜在观众;他精心制定策划案慕名前往电台、电视台、文化公司、演出剧场寻求合作伙伴。总之,他见缝插针,无孔不入。
  这是一个为艺术和理想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不顾一切的人。此时的他对自己的生活更加苛刻随意。有上顿没下顿,营养不良,面黄如泥,皱纹撒开一张网迅速布满他的脸,比刚来北京时苍老了十岁。他脑子里除了发展朗诵还是发展朗诵,形象却不事修饰,头发忘理,胡子没剃,衣服不换,没少遭人们的白眼嘲讽以及当地居民的歧视刁难。看着一舟老师这非正常的状态,我很担心他是否能拥有一个最佳的舞台形象。
  他也是不爱计较的老实倌,对人百分百信任,毫不保留。这样一个没什么心眼、不善琢磨别人甚至不会保护自己的教书先生、久居象牙塔的知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