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说唐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莫砺锋·说唐诗-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当时人们最重视的,也是朝廷最重视的,首先是进士科,而不是明经科。当时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话,一句叫做“三十老明经”,还有一句叫做“五十少进士”。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稍微解释一下,“三十老明经”,就是说假如有一个人,他参加明经科的考试,他落榜以后明年再考,不停地考,考到三十岁,他终于考上了。人家就说,哎呀,这个人没出息,很笨,你看,一直考到三十岁,这么老了,才考上一个明经,所以叫“三十老明经”。另外一个人考进士,进士科当然很难考,他考不上,就明年再考,一路考下去,考到五十岁,终于考上了。人家就说,这个人真了不起,才五十岁,这么年轻,就考上进士了!为什么说五十岁考上进士比三十岁考上明经还要了不起呢?就在于进士难考,大家重视进士,所以更多的人才往进士科这边挤。那么,我们来看看唐朝进士科考些什么。有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考诗赋,考生要写一首诗,还要写一篇赋,其中诗又是特别重要。也就是说在唐朝,一个人能不能考上进士,最关键的,是在于你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这样一来,当时全社会的读书人,只要你想参加进士科的考试,你一定要非常努力地来学习写诗,练习写诗的技巧,因为只有诗写得好,你才能考上。所以说,对于唐代全社会重视诗歌,大家都努力练习写诗的社会风气,科举制度有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跟进士考试有关系的一种社会风气,唐朝有一个名词叫做“行卷”。“卷”是什么东西?就是古人写的作品,古人的书不是像我们现在一页一页订起来,古人是在很长的一张纸上写好作品,然后卷起来,再在中间用一个带子一系,这就叫做“卷”。所以我们现在说一本书有几卷几卷,实际上是古人的说法,现在的书不应该叫卷,古代的才叫卷。那么什么叫“行卷”?“行”就是送,我们说行贿,就是去送钱,“行卷”就是去送这个卷。为什么要送呢?因为唐朝的进士考试,跟宋以后不一样。从宋朝开始,进士考试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就是严格地看你这个考卷答得怎么样,因为考官阅卷的时候他不知道这是谁写的,考生的名字是糊起来不给你看的。宋以后的考官也没法从笔迹来判断考生的姓名,宋朝进士科考生的考卷交上去以后,政府专门雇人把它誊抄一遍,考官阅卷的时候,只看到誊抄过的卷子,所以从笔迹也看不出是谁写的,你要想包庇谁,不可能。唐朝不是这样的,唐朝的考官什么都知道,试卷上就写着张三的名字,李四的名字,一看就知道。而且唐朝还有一个习惯,这个考生能不能考上,跟这个考生在赶考以前有没有名声很有关系。就是有的考生原来就很有名,这个人的诗写得很好,大家已经知道了。还有就是有人推荐也很重要,唐朝的录取程序不是很严格的,如果有人推荐,比如宰相、公主,这些有地位的人,向考官推荐,说某某某诗歌写得很好,你今年一定要录取他,这个很起作用。这样一来,唐朝的考生除了到考场上去好好地写诗以外,他还要在平时做一个工作,就是行卷。所谓行卷,就是把自己平时写的作品,卷好以后,去送给别人看。有的人直接送给考官,也有人送给那些宰相、公主,反正是送给有地位的人,说请你看看,我的诗写得这样好,帮我推荐推荐。这个在唐朝的进士科录取中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传说王维考进士以前,有人带他到玉真公主家里去弹琵琶,王维擅长音乐,就弹一曲琵琶给公主听。公主一听琵琶弹得好,说这个小伙子了不起。带王维去的人就说,他诗还写得好呢。公主一听,把他的诗要来一看,发现那些作品都是自己早已读过的,就马上向考官推荐:“这个小伙子今年一定要录取!”王维就金榜题名了。所以唐朝的这种习俗,助长了行卷之风。广大的考生在参加考试以前,先要把自己的作品到处送,让大家知道,我会写诗,我写得好。这样的习俗,当然对诗歌写作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大家都要努力写诗,要写得好,否则你就不可能考上进士。

第一讲  诗歌唐朝(4)
除了科举制度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帝王将相,都非常喜欢诗歌,所以朝廷里经常举行诗歌大奖赛,当场来比赛写诗。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在武则天的时候,在唐中宗的时候,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709年正月晦日,唐中宗举行了一次诗歌大奖赛,在长安的昆明池前面,搭了一个彩楼,皇帝、皇后以及评委,都待在彩楼上面,百官都站在楼下面。皇上下令,让官员们每人写一首诗来参赛,写好了诗,把卷子交上去。请大家注意,百官都奉命写同样的题目,那一次的题目是《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就是皇帝自己先写了一首诗,百官一齐奉和。凡是奉和皇帝的诗,就叫做“应制”诗。过了一会儿,评好了,凡是没有得奖的,没有被选中的,就把你的作品从彩楼上扔下去。书里面写得很精彩,说过了一会儿,那些卷子像雪片一样地飘落下来,下面站着的官员纷纷去捡。一看这张是张三的,你就收起来。那张是李四的,他就收起来。为什么呢?你落榜了,你写的诗被扔下来,就是你没有被选中。纸片纷纷地飘落下来,大家都拿到了,最后只剩两个人没拿到,一个是沈佺期,另一个是宋之问,就是这两个人的作品还在楼上面,还在上面评,进入最后一轮了。沈佺期、宋之问是齐名的两个诗人,并称“沈宋”,他们两个人进入了最后一轮,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只剩沈佺期跟宋之问在那里PK,两个人最后决赛。又过了一会儿,又一张纸片飞下来了,大家赶快跑过去,一看,是沈佺期的,这说明什么呢?就是宋之问得奖了,宋之问获得了第一名。评选结束以后,评委会主任上官婉儿,一个女士,很有才气的,武则天非常欣赏她,上官婉儿就出来宣布评奖结果,同时也宣布评奖理由。她还要说明为什么在沈佺期跟宋之问的两首诗中,最后要选宋之问的。她说两首诗的前面部分都写得差不多,水平不分上下,但是两首诗的结尾,就是最后两句,沈佺期说:“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宋之问说:“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上官婉儿就说,沈佺期的结尾两句,句子完了,诗意也枯竭了。而宋之问的这个结尾很好,就是诗歌虽然完了,它的气势还没有衰竭,还有雄健的气势,所以宋之问的诗更好。沈佺期听了也心服,自己的诗确实比不上对方,不敢再争议。
  还有一次,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在洛阳的龙门举行诗歌大奖赛,武则天亲自来评,竞赛方式也是众官员当场写诗,当场交卷。武则天性急,下令说谁先交卷就获奖。有一个叫东方虬的诗人第一个交卷,当然他的那首诗写得非常出色,武则天大喜,马上命令左右,赏给他一领锦袍,就是一件用锦缎做的袍子。一件锦袍未必值多少钱,但是武则天那时候已经称帝,她是皇帝,皇帝赏给一件锦袍,这就非常荣耀。东方虬当众把锦袍披在身上,非常高兴,非常光荣。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宋之问的作品也交上去了,武则天拿来一看,哎呀,宋之问这首诗写得更好,武则天就下令:“东方虬,把你的锦袍脱下来,给宋之问穿上!”东方虬只好当众把锦袍脱下来,宋之问当众披上。这说明什么?说明统治者重视诗歌。在这种场合下,你能得到这样的奖赏,就非常的荣耀。既然社会的上层,帝王将相,他们重视诗歌,这对于全社会的风气,对于整个社会上的诗歌写作,当然会产生非常有力的激励作用。
  一个人诗写得好,就会有名气、有地位,甚至会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从而进入仕途。可见唐朝的统治阶级重视诗歌,这对于社会上重视诗歌的风气,对于整个社会中诗人的写作,都起到了一种正面引导的作用。但是如果离开社会的上层,唐朝的诗歌在民间又会得到怎样的待遇呢?
  唐代社会的上层如此,下层或者中下层又如何呢?让我们离开帝王将相,来看看民间的情况如何。情形也是一样的,下面我先讲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所谓“旗亭”就是酒店、酒亭,为什么叫旗亭呢?古代的酒店外面不是挂一个木头的招牌,更不是现在的霓虹灯招牌,古代是挂一面旗,一块布,上面写几个字,“某某酒家”,挂在酒店外面,所以酒亭就叫旗亭。“画壁”就是在墙壁上面画一道记号。这个旗亭画壁的故事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盛唐时候有三个很有名的诗人,一个叫王昌龄,大家都知道吧?第二个叫高适,大家也知道,也很有名。第三个叫王之涣,也是著名诗人。有一天这三个诗人在长安相遇了,见面以后,三个诗人就走进一家酒店去喝酒,当然一边喝酒,一边就谈谈诗。我们看《水浒传》里写到鲁智深碰到他江湖上的朋友,一起到酒店里去喝酒,就“说些枪唐代宴乐图棒”,喝酒时候说什么呢?说枪棒,讨论武功,因为他们是练武的人。诗人在一起,当然说诗了,所以三个诗人在酒店里坐下来,就谈谈诗歌,谈得很愉快。过了一会儿,突然看到一群歌女走进来,她们在酒店的另外一个角落坐下了。三个诗人就说,我们平时都觉得自己是比较有名的诗人,三个人都以为自己的诗写得不错,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正好今天有机会了,来了一群歌女。你们知道唐朝人唱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就是唱这些五、七言的诗歌,盛唐时代还很少有词。所以歌女唱的歌曲,就是诗人的作品,主要是绝句,诗就是流行歌曲的歌词。所以三个诗人就说,现在有一群歌女来了,歌女凑在一起肯定要唱歌,她们带着乐器呢,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待会儿她们唱歌的时候,唱谁的作品更多,唱你的诗多,还是唱我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