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说唐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莫砺锋·说唐诗-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产生优秀诗歌的源泉。杜甫正是这样的诗人,所以杜甫具有一种特别高尚的道德力量,也具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批判意识。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听众朋友会问,那么白居易的诗怎么样?我们都知道白居易写的诗,特别是他的《秦中吟》,还有新乐府,像新乐府中最有名的《卖炭翁》、《杜陵叟》,这些作品已经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大家都读过。白居易的这些诗对民生疾苦的描写,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好像比杜甫更加尖锐,语气也更加激烈。那么白居易的诗是不是更好呢?我个人认为,白居易的诗是好,但还是比不上杜诗。就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来说,就读者阅读了这些诗歌所受到的感动的程度来说,杜诗是无与伦比的,白诗就稍逊一筹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杜甫在诗歌中同情黎民百姓,就经历了这样的情感流动过程。杜甫对于百姓命运的关怀,对于民生疾苦的描写揭露,处处都有他自己所遭受的痛苦渗透在里面,这样写出来的诗歌当然格外地真切感人。
  杜甫本人在生活中遭受到种种的痛苦,然后他推而广之,带着同情心去体察别人的苦难。他的思维模式是:我这个官宦人家的人都这般痛苦了,平民百姓还怎么活得下去呢?杜甫的许多描写民生疾苦的好诗,都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产生的。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杜甫离开长安到奉先去探亲,写了一首有名的长诗,叫做《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长安流落了十年以后,杜甫已经一贫如洗了,他无力负担妻子儿女在长安的生活,就把他们送到奉先县的亲戚家里去寄养。那年冬天,杜甫到奉先县去探亲。没想到他一回到家里,就发现全家人都在号啕大哭。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呢?原来他的最小的儿子饿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没有饭吃,活活地饿死了。一个当父亲的人,看到自己的儿子活活饿死,当然会非常悲痛。杜甫说我怎么能够不悲痛呢?连邻居都在为我悲伤哭泣啊!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没有一味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他的思想马上转移了,他想到了其他人。他想:不管怎样,自己总算还是官宦人家的人。在唐代,像杜甫这样的官宦子弟,祖父、父亲都做过官的,他就享有某些特权,比如他本人可以不交租税,也不用当兵服役。现在连杜甫这样的人都这么痛苦,那么平民百姓就肯定更加苦不堪言了。所以杜甫又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他默默地想起了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还有那些长期戍守边疆的兵士,他们所遭受的痛苦,不是比我更加厉害吗?就这样,杜甫始终在推己及人,他把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家人遭受痛苦引起的悲伤,推广到百姓那儿。即使有的诗里没有说到这一层意思,但这是杜甫描写民生疾苦主题的共同心理背景。“三吏”也好,“三别”也好,都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写出来的,所以特别感人。
  这方面最典型的杜诗,就是那首有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流浪到成都以后,在朋友的支援下,总算在成都的南郊建起了一座茅屋。深秋的一天,忽然刮起一场大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刮走了。当天夜里,秋雨连绵,屋子里到处都漏雨,全家人无处安身,好不容易挨到天亮。那种处境真是狼狈不堪,苦不堪言。那么,身陷灾祸的杜甫是不是光想着他自身的痛苦呢?不是。

第八讲 民生疾苦(5)
下面说说我在一个特殊的阅读背景中读这首诗的感受。1973年,那是我下乡插队的第六年。我插队的经历比较长,总共插了十年。我插队的农村在长江下游,快要到入海口了,江面很宽,大概有十公里宽,像海一样的看不到对岸,岸上则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大家想想,有非常宽的江面,又是大平原,一到秋冬季节,大风就无遮无拦地刮过来,刮得非常猛烈。1973年的深秋,一天我正在地里割稻,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有个社员奔到地里,对我和另外一个知青说:“不得了啦,你们家里的茅屋被刮坏了。”我们赶快跑回家去,一看,我比杜甫还要惨,杜甫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他的屋顶被风卷走了一些茅草。我那座茅屋上的稻草全部都被刮掉了,整个房顶上连一根稻草都不剩了。生产队长也跟着跑来了,他跑进屋来一看,大叫一声“不好了”,不过他定睛细看后,说:“问题不大,梁还在,椽子也还在,刮掉了稻草没问题,队里有的是稻草,重新铺上一层就行了。”但是他又说这几天抽不出人手来,因为要乘着天晴赶紧收稻,等稻子割完运到打谷场后,再派人给我们修屋顶,让我们先凑合着坚持几天。我们当然同意啦,水稻就是我们辛辛苦苦种植的嘛,的确要乘着天晴抓紧收稻。当天晚上,我就在一根稻草也没有的茅屋里坚持了。我睡在床上仰头一看,满天星斗看得清清楚楚。古人说“夜观天文”,大概就是这样子的。“夜观天文”虽然很浪漫,但是很寒冷,已经到了霜降前后,屋顶上又是一根草都没有,室内的气温是与室外完全一样的。我睡在床上,捂着棉被,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太冷了。我冻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醒来,眉毛上面结着霜花。就在那天夜里,当我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从墙角的一片黑暗中有一个温和而苍老的声音传过来,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请问这是谁的诗句?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在秋雨连绵的夜里无法安睡之际,他还关怀着普天下的穷苦百姓。他说:什么时候能出现许多高大的房子,让天下的穷苦人安居在里面不再挨冻,那么即使只有我的草房被吹破,即使只有我一个人冻死,我也心甘情愿!有的人抓住这首诗里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说“寒士”就是贫寒的读书人,说杜甫只关心读书人,而不是关心普通的老百姓。请问贫穷的读书人难道不是穷苦百姓的一部分吗?杜甫不过是用“寒士”来代表所有的穷苦百姓而已。而且杜甫还有一首诗,那首诗里就非常明确地说:“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什么时候有人把建议提到皇帝面前,让天下苍生都有自己的房屋可住!我常常想,现在有那么多的房地产公司,怎么没有一家公司取名叫“苍生环堵”呢?或者叫“广厦”也好嘛。总之,杜甫对平民百姓的关爱,对民生疾苦的揭露,他那颗博大深厚的仁爱之心,能够穿透时空,温暖着千万个后代读者的心。我觉得像这样的唐诗,这种浸透着仁爱精神的唐诗,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食粮。
  现代读者阅读唐诗,获得审美享受也许是最重要的益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能从唐诗中获得道德情操方面的陶冶或熏陶。就后一种益处来说,那些描写民生疾苦的唐诗名篇也许是最有价值的。比如刚才提到的杜诗,当我们在阅读中受到感动时,那种关爱别人的仁爱之心就悄然进入我们的心脾了。此外,唐代诗人在民生疾苦的方面还写过一些很简短的名篇,它们流传万口,家喻户晓,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格言了。那又是哪些名篇呢?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中唐诗人李绅,他写了两首《悯农》诗,“悯农”就是怜悯农民的意思。我这里只说一下第二首,诗很简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在地里锄禾苗,盛夏之际,赤日炎炎,农民的汗水一滴一滴地流到禾苗根部的泥土里。谁知道我们盘中的米饭,每一粒都是用农民的千辛万苦才换来的啊!这首短诗,我们应该把它写成条幅,悬挂在大学的食堂里,更要悬挂在那些高档酒楼的豪华餐厅里,让每一个来吃饭的人都重温一遍,都要懂得爱惜粮食,要知道每一颗饭粒都是来之不易的。有时候我从报上看到报道,有些富豪一掷千金,一桌酒宴花费几万元钱。当然,如果他的收入是合法的,如果他本人情愿那样消费,那么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我们是不能干预他的。但是假如他是我的朋友,我就一定要规劝他,劝他想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格言。节俭是美德,乐善好施更是美德。你要是嫌自己的钱太多的话,完全可以去救济弱势人群嘛,干吗要这般的挥金如土!当今社会上并不是没有贫困的人群,况且只要你想想李绅的这首诗,想想盘中的食品都是来之不易的,就根本不会再有心情去摆什么排场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八讲 民生疾苦(6)
另一首具有类似功能的唐诗,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也是同情农民的。这首诗在现代的遭遇很有意思,它本来有八句话,前面四句是:“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是说农民太贫穷了,捉襟见肘,只好寅吃卯粮。他们又要还债,又要交租,怎么办呢?就“二月卖新丝”,二月天呀,蚕刚刚孵化出来,就把今年的蚕丝先卖了。怎么卖法?就是抵押给人家,先借一点钱来,等我的蚕结了茧,缫了丝,再把丝交给人家。“五月粜新谷”,五月里水稻才插秧不久,哪来的新谷?只好先“卖青”,就是预先把秋天的谷子卖出去,到时候真的收割了再还给债主。“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表面上看这样做可以渡过眼前的难关,但实际上造成了更大的灾难,就像是把农民心头的肉给挖去了!近代以来,这四句诗常常被作为独立的一首诗,选进各种唐诗选本中,还曾经选进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但事实上这首诗原有八句,刚才讲的只是它的前面四句。那么为什么现代人要把后面四句删掉呢?这样不是不完整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