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考入大学后,多年来困扰我的读书问题迎刃而解。河南大学图书馆具有河南一流的最丰富的藏书,而且“*”中也没有受到大的损坏。河南大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对于工作十分敬业,对于频繁借书、还书的学生十分看重,给予很好的照顾、提供很多方便。这使我得以阅读大量的各类书籍。
大学生活奠定了我在一些学科领域的坚实基础。
在中国历史领域,从中国原始社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到中国当代史,通过四年的系统听讲,认真学习,全面了解,深入思考,重点掌握,基本上可以融会贯通,了然于胸。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更加明确。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由于比较爱好,我下了较大的工夫,广泛阅读了河南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几乎所有这些方面的书籍、资料,奠定了以后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比较宽广深厚的基础,受益无穷。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真乃是经验结晶,金玉良言。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领域,对于各个阶段的党史状况,有了详细、深入、系统的了解。上大学前,曾经反复几十遍的阅读《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和全部注释,奠定了一定的党史基础。正是由于“先入为主”,使我对“*”中*集团授意编写的《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历史》、江青集团授意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提纲》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大学期间,阅读了大量中国和外国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着作、论文、讲话、报告、资料、*,弄清了许许多多的疑问,完成了终身受益无穷的党史研究的“原始积累”。从此,不论看到什么党史着作和党史读物,都能判断出其真伪和历史价值。
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领域,对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环境,对于毛泽东思想萌芽、形成、成熟和继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有了全面的认识。我认为: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来源……毛泽东思想既是*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产物。从毛泽东终生孜孜不倦阅读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二十四史等古代典籍,即可知其一斑。
大学时代的心路历程(6)
在世界历史领域,对于世界原始社会史和古代及中世纪史,我学得十分刻苦。对于世界近现代史和当代史,学习时主要是深入思考一些问题。特别是通过对于人类起源的研究,发现人类主要起源于大河流域: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古代印度的恒河流域,古代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今日伊拉克地区)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从而对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基本的认识。
在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领域,我也有了新的认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密不可分。过去,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指导,全部肯定,不容有一言否定。以后,又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指导,一概否定。所有这些,都是片面地、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其实,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上,主要的方面、长远的战略、关键性的指导,正确的方面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方面居多。
大学时代奠定的较为坚实的知识基础,在以后的岁月里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我感到:大学确实是读书、思考、奠定知识基础的最好环境。
五
大学生活奠定了我正确认识世界的思想基础。
*主义本来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科学思想体系。但是,“十年内乱”中,“四人帮”推行一整套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我在读小学五年级时,爆发了“*”。从此时起,一直到高中毕业,所受的全部政治课、语文课教育的主要内容,绝大多数为《*中央关于开展无产阶级*的决定》(即“十六条”)一类的中央文件、《人民日报》社论、《红旗》杂志的理论文章。同时,也学习一些《毛泽东选集》中的内容。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控制中国的所有舆论工具,大力宣扬“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一方面竭力向人们灌输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一方面剥夺了人们思考的权利。
因此,在小学、中学、下乡、工作的岁月,尽管阅读了大量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学、中国历史、世界近现代史等方面的哲学社会科学书籍,阅读了一些*、恩格斯、列宁的重要着作,多次通读《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但是,读书仅仅是读书,却没有进一步的思考,更没有产生出思想和观点,当然,作为知识积累仍然是有益处的。
大学期间,我经历了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真理标准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使思想解放的洪流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势不可当。经历思想解放大潮后,对于如何认识世界、评价历史、评价历史人物,我才真正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所以,我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观形成的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和分水岭。在此以前,毛泽东的话、领袖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书本上的话、报刊上的话“都是正确的”。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思想解放大潮的激荡和冲击,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成为时代的主题和思想界的主流。从此,人们才知道,领袖的思想、言论和智慧,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权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是*主义的精髓,*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石。
六
蓝天白云,书声琅琅,白驹过隙,星转斗移。转瞬之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77级大学生进入了大学生活的第四年。在这一年中,面临着两件大事:写好毕业论文和毕业分配。
我撰写毕业论文较晚,1981年暑假后才着手。但是,对于论文题目早已有所考虑,题目定为《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中央领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确定题目后,由于整个思路早已考虑成熟,于是不参考任何党史资料,一气呵成。以后,这也成为撰写文章、论文、着作的一个特点。即:首先把有关历史资料“一网打尽”,全部读完,在阅读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待思考成熟后,动笔写作,一气呵成。然后,再逐段、逐句、逐字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反复修改。最后,核对史料,核对引文,加上注释,正式定稿。
这篇毕业论文,交给了指导教师……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黄元起教授。黄元起教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大学设立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开拓者。他仔细审读了我的毕业论文后,专门把我找去,听我谈了撰写这篇论文的情况和对所研究的问题的思考。毕业留校后,我才偶然得知,黄元起教授对这篇毕业论文进行了很好的评价:确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观点鲜明,论证严密,写得很好。他不仅给予“优秀”成绩,而且在历史系教师开会时进行了推荐。
毕业论文完成后不久,毕业分配就开始了。在毕业分配动员会上,我在发言中表示: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愿意到基层去,愿意到边疆去,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最后,我被分配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了新的大学生活……大学教师生涯。以后,又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土插队”、“大学梦”与“洋插队”(1)
“土插队”、“大学梦”与“洋插队”
谢文纬
作者简介:谢文纬,男,1949年1月生,与共和国同龄。在北京度过小学和初中生活,高一在北京六十五中学习时,正值“*”爆发,于是辍学,长时间被社会称为“老高一”。1968年赴内蒙古建设兵团。1977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朝阳医院工作。1984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于1996年创办北京东方癌症研究中心,目前为北京普祥中医肿瘤医院特聘专家。
作为“老三届”特殊群体的一员,我能成为“*”后恢复高考“新三级”的一员是幸运的。我要告诉后来人,人生也就是要走好关键的几步,走好了就会取得成功。我与祖国同命运,在经历了十年失学之彷徨后,在“*”刚一恢复高考,我把握了机会,实现了自己多年上大学的梦想,这应该是我一生获得成功,最关键的一步。
在美国的故事讲不完,虽然我有过很多的成功,但我最不能忘怀的依然是奋斗的过程。很多人以为,到了美国就是到了天堂,其实是完全的错误。在美国,要维持高消费的生活,支付昂贵的学费,承受紧张的工作竞争压力,没有奋斗的拼搏精神是很难站住脚的。在美国,我只待了几年,但在我的人生历程中不仅留下了辉煌,也留下了艰辛,我喜欢把自己这段生活称之为“洋插队”。与我的“土插队”相比,虽然生活条件有了天壤之别,但同样需要付出,需要不懈的努力,需要面对各种压力。当然,也同样可以得到很多生活的快乐。
与共和国同龄是令人荣耀的,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如果把祖国比作母亲,我便是母亲身上的一个细胞,那么在我的DNA上必然留下共和国的印迹。
按照中国的年历,60年为一大轮回,而对于个人来说,几乎是一生,或者说是大半生。因为60岁便是到了退休的年龄,按照国家的规定,60岁的人可以不必再去上班,不必再辛劳的工作,但却能领取退休金、享受医保,并且在家过上安逸的生活。于是便有了闲时,有了回首往事的思考。
“土 插 队”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