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发去我的自述,请你一阅,你看哪些段落适合你的需要,我可按你的要求加工。但请不要将这个电子文本传给别人。”
自然,我没有辜负丁先生对我的极大信任。在挑选完符合本书要求的那部分内容、交由丁先生“加工”之后,我将它从我的电脑中永久删除了。因此,除了丁先生自己,我应该是他这本自传的第二个读者了。自己的作品还没有面世,就先把部分内容交由我来安排出版,这种信任我将永远珍惜。
华新民女士是我原初约稿的作者中,身份最为特殊的一位,因为如果从狭隘的国籍意义上讲,她不是一名“中国学者、作家”——而是有着中法血统、出生并且自小成长在北京、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离开中国的“法国学者、作家”。她的祖父华南圭先生(1875…1961)1903年官派到法国公益工程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是该校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910年回国后几度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是近代中国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她的父亲华揽洪(1912——)是法籍华侨,中波混血儿,著名建筑学家,1954年起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后移居法国巴黎;2002年,获法国文化部长授予的文化荣誉勋位最高级勋章。
事实上,我是在约稿即将完成时,才知道华新民是法籍华人学者、作家的。此前,我曾多次与她通电话,她的北京话之地道,完全可以和老北京媲美。当我和她谈及此事时,她开朗地大笑,说:“我的外表是外国人,我的内心是中国人,是老北京人。”
而为了写作好自己的“精神历程”,华新民不但认认真真梳理了这些年来的痛苦经历,而且拿出了自己珍藏的家庭老照片;为了让读者对文章中的故事,有着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她又拍摄了大量照片。仅只这一点,我就特别感动,相信读者也一样。
当然,我更要向本书的作者之一,也是序文的作者何怀宏教授,表示我的敬重与感谢。1月5日晚上,我到何先生家做客,在享受何先生的夫人、《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滨鸿女士美味可口的晚餐的同时,还享受了与何先生快意畅谈的精神大餐——出版本书构想的最终实现,正是它结出的果实之一。
此后,我一直与何先生保持密切联系,从本书作者的选择,到内容的把握、目录的编排、序文的写作与修改等,事无巨细,我们都详加讨论。可以说,如果没有1月5日晚上的那顿“大餐”,读者很可能就见不到这本书,了解不到36位学者的精神历程,更难以具体而微地感悟到中国艰难前行的历程了。
在本书行将出版之际,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明史论丛》主编王春瑜先生,欣然应约为本书题写书名。他的题字,为本书增添了一份别致的历史厚重感。在此,我也要表示自己深深的感谢。当然,我还要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的乔平编审、本书的责任编辑徐宪江先生以及我的朋友杨继先生、靳军女士、吴金岭先生,在他们的鼎力支持下,本书最终得以面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原初的设想与安排,本书是由某传媒机构负责安排出版的,但是,“生活总在想像之外”,由于种种颇为复杂的原因,这个计划最终流产。为了保证本书的顺利面世,我便独立承担起了主编的任务。好在有众多学者的宽容、支持与理解,于是,本书就摆在了读者的面前。
由于出版的紧张,本书可能会存在着一些瑕疵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如果阅读本书之后,您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请发信至cbyxw@与我联系,一定每信必复。
曹保印
2006年3月15日凌晨初稿
2006年9月8日凌晨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