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远了。杀人如麻的特务队长演员王志文今天并没有这个后顾之忧,片中演伪军头目的英达也没有,所以他们在银幕上把邪恶表演得酣畅淋漓。此外,今天,人们对人性有了更加立体和全面的了解,对舞台上人性恶的艺术的宣泄也就释然和宽容了。这方面,今天的电影市场供求双方的价值观和心态都有了历史的进步,都轻松了,是可喜的回归。片中的特务队长给捕获的抗日志士上大刑时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电刑、唆使藏獒扑咬女囚的*、阉割男士的下身,不忍卒看。他的狰狞、狡诈、处心积虑、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残忍,让人似看到了地狱里的恶魔。艺术只有不被政治化和说教所利用,当创作自由得到切实保证时,艺术作品才能具有大众感染力。
以前,除了黑白片《烈火中永生》,也就是《江姐》片中描述的解放前夕我川东地下党遭到军统特务的严重破坏,敌人严刑拷打,叛徒出卖,许云峰、江姐、成岗大义凛然之外,很少看到像《风声》这部戏一般花如此多的笔墨细节描写酷刑的滥用,于是对演员,特别是被施以酷刑的英雄如何痛苦地接受折磨的肢体表现就有了考验和评判。对地下党正面人物周迅饰演的老鬼和张涵予饰演的她的同事和上级老枪,我们就有可能进行纯戏剧上的对比。我们这一代总是拿斯大林说过的一句话来衡量何谓坚强。他说,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因此,前苏联时期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另一部力作《牛虻》里的主人公钢铁般意志也就无形中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楷模,梦幻着有一天,自己被敌人逮捕,大义凛然,打死也不说,什么老虎凳、灌辣椒水、鞭刑、凌迟处死,身首异处,刑场上高唱国际歌,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我就做过很多的噩梦,试图梦里成就自己的伟大和不怕死,在敌人面前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尽管内心无比恐惧。这种英雄情结在“*”时期很普遍。后来长大了,中国开放了,我知道,人性的某些情结是一样的,比如好莱坞大片里的双枪牛仔,疾恶如仇,子弹怎么都打不死,跟我梦里想象得一样,自己也是在枪林弹雨中毫发无损。电影杜撰的这种英雄气概(fictional image of hero )至今不时唤起我内心的躁动。
直到十几年前,我亲自前往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臭名昭著的中美合作所旧址,去看了敌人的刑具和烈士的遗书之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物展,才暗中惭愧,自叹弗如:很难想象如果真的面对青面獠牙的刽子手和刑讯室里的打手,自己会怎样。无数同龄人曾经探讨过类似的假设:如果我在执行任务时被敌人抓到,我该怎么办?几乎所有人都面无人色地说,最好的结局是自己了断自己,开枪、服毒、撞墙、悬梁自尽,或跳楼自杀。日本武士道则是自己开膛剖腹,而且面带微笑,英勇就义,各为其主。但是,后来我们知道,今天从事特工职业的隐蔽战线的各国谍报人员恐怕从自己选择了这个特殊行业之日起,就做好了殉道的准备。上面讲的当然都是选择,而最文明的做法其实是牙齿里或领头备上一副氰化钾剧毒的胶囊。没有痛苦,瞬间结束。
今天的中国言论自由其实不像西方担心得那么离谱。私下里,许多中国人调侃,酷刑不可怕,就是担心美女计。只是《风声》里没有表现。不然,梦中幻想自己被捕的年轻人会更多,我们的都市年轻人一夜间会充满地下党不幸落入魔掌的英雄情怀。同时,007 系列的美男计,让不少女士夜里轻声呼唤布鲁斯南,估计什么情报都愿意出卖。其实,这种超限战,这种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的斗争相当残酷。这些年大陆一些领导干部,包括军队的高级军官被台湾特务拉下水,都难逃色和钱两个魔掌,结果家破人亡,身败名裂。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看王志文和周迅主演的“杀人游戏”(3)
影片《风声》的主题是严肃的,没有任何调侃,除了那个不男不女的白队长,估计是导演存心妖魔化汪精卫伪军里的鸡鸣狗盗之徒,似乎跟冯小刚贺岁片中由冯远征演绎的中性人有一拼。我倒糊涂了,为什么近几年我们的导演总是拿性取向不是特别正统的娘娘腔开涮。人家得罪谁了?性取向紊乱不是道德问题,受害者把握不了自己的生理特征。人家并非故意这样取悦世人,艺术也应当厚道一些。小沈阳是例外。喜剧的取材有时是残酷的,它以牺牲少数的特殊人群的特别利益来追求票房的回报。《风声》中地下交通员是瘸子,伪军张司令也是瘸子,“冤死”的反派角色白队长是娘娘腔的男人。
片中饰老鬼的周迅显然是实力派演员,但表演的痕迹很重,刻意的风尘堕落实在是好莱坞式演技的炫耀,人们似乎完全忘记她是在极为险恶的白色恐怖的敌后从事着极为危险的谍报游戏,而是在欣赏她舞台戏中的表演小品:妩媚、*、放纵;欣赏她的收放自如的笑与哭、哀与乐。
《风声》传递的是顶天立地的主题:英雄老鬼和老枪已经不是他们自己,他们代表了救国救亡的民族意志和信仰。只不过,从《潜伏》到《建国大业》,国共之间面对共同的民族大敌日本人的时候,已经不是刻意厚此薄彼,违背历史,简单化地突出非正面战场的我敌后武工队小打小闹式的英雄形象,如《地道战》、《地雷战》和《小兵张嘎》。这是我们历史观的成熟和艺术指导思想的成熟,是历史的进步。它表明,我们更职业化了。倒不是市场经济淡化了意识形态这一原因,而是中国崛起后的自信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后的历史必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我喜欢张涵予的硬汉形象,有了《集结号》的铺垫,老枪的固执和坚韧也就不足为奇了。哼上一段河北梆子,借《空城计》地方曲目的暗号,平时单线联系的一对战友在生死存亡的关键场合表现出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令人景仰。美女李冰冰的冷艳的柔性表演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她的纯情,和即便在自己美丽的生命受到直接威胁的情况下不改对男友的一往情深,根本不是民族大义的那一种英雄情结,让人感觉真实可信。连宁可错杀也不肯错放的特务头子也相信,她仅仅是个真实的女人,不是这场杀人游戏的主角。很人性,形象扁平,但是血肉丰满。这两个男女角色,一刚一柔,但都很冷峻,突出了电影的主题,尽管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叫《风声》。
坐在中间的是我的前任陈晓薇女士,主持当时的《周日话题》,后来变成Dialogue。她是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小神童。心算超强。十几年前,我们一起去吉林四平附近的四大家村儿采访村委会选举。中午我们一起去小摊买瓜子。摊位上品种很多,她选中了三种,价格不一。她各要了三两、二两、六两不等。那个农妇摊主刚拿出计算器,小薇用了五秒,已经告诉她一共多少钱,有零有整。我跟农妇一样很脑瘫,农妇嘲笑小薇,说不可能这么快就有结果。当她算了三遍反复核实后,眼睛里充满了惊恐,为什么小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的几毛几分,一模一样的。估计农妇肯定受刺激了,一定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她不知道的是,全国13亿人里也没有几个数学神童。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建国大业》的弦外之音(1)
为了*建国的祭奠,看群星灿烂下的手足相残
应该叫大业建国。
古今成大业者,尤其是立国安邦,无不遵从民意。得民意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建国大业》影片开始的独白意味深长:谨以此片纪念国庆60 周年和第一届全国政协的召开。政治协商,多党合作,风雨同舟。共产党夺取政权不仅靠的是攻城略池,主要是让所有无法容忍*的老百姓和*力量都看到光明。关键词是:政治*化。我记得重庆地下党的烈士们在慷慨赴死之前,用鲜血在牢狱的墙上写下:为了*自由的新中国。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江姐带着镣铐在《红梅赞》的背景音乐中绣了一面五星红旗。
影片中1小时1500 个镜头,是平时的两倍半的节奏,100 多位超人气的群星对我实在没有太多的激动可言,本人只有夸父追日的情结,没有少年追星的雅好。倒是如下的几组镜头令人心动:
镜头一:李连杰主演的国民党海军司令在重庆各界为欢迎延安来和谈的毛泽东举办的酒会上对人说,抗战期间我们同仇敌忾,打光了也是为了御辱于外,那是炎黄子孙同赴国难。但是如果国共谈不拢,自己人打自己人,他就会递交辞呈。
镜头二:蒋介石和毛泽东在重庆谈判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面对孙红雷扮演的记者提问为何两人同时都穿中山装时,蒋介石敷衍了事,毛泽东则在国父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下郑重地说:我们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愿意秉承中山先生的衣钵。我们知道,中山先生强调联俄联共,辅助工农。
镜头三:国民党*冯玉祥将军当街鸣枪示警,反对暴徒在重庆街头对**的进步青年大打出手,并斥之为下作。但是,冯老将军因为向往光明,被国民党特务连船一起烧毁在茫茫的大海。
镜头四:第一部分,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个黎明,宋庆龄夫人好奇地走出自己上海的寓所,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眼望去,无数疲惫的解放军官兵怀抱枪支,在硝烟还没散尽的上海滩露宿街头。他们有铁一样的纪律,不愿扰民,尽管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价。据说,新中国最有影响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先生之所以没有像自己的其他家人一样逃离上海去台湾和美国,就是为同样的一幕所震撼。但是,从常识上说,我觉得这部分细节描写有漏洞。当时的上海局势复杂,敌特活动猖獗。我们的士兵露宿的十里长街居然看不到一个站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