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的力量复苏。但是现在,那又能怎样呢?她已远去,而我也将不在,离开这里,带走自己的纯在方式。
在这种爱的观念里。我首先借助了观念这一存在的潜意识,是因为我相信自己需要在当下里依赖它。这种观念使我认为自己的爱情是不在的。那么它产生的结果之中最使我想要的是什么?对!这应该是悲哀。
它的全部的表述就是:将爱情搁置。这样的意义在于:爱情是存在的,但是处于或者由于某种所需。我将爱情放在了永远都不可得到的地方。那么留下的是什么?是悲哀,是伤情。这也许正是我无意中得到的。而别人对自己的假若的爱,也会和自己的感觉一样,其实会是一个不断飘移的形态。我会相信在这样的时代,爱情没有确切的对象,只有确切的表白。我所拒绝的表白只是因为我无法遗忘这爱之伤中最根本的:时间之伤。
无人能够脱离时间的轨道。无论爱因斯坦怎样的能言善辩我们都不能使自己安然的相信它。因为相对于科学,我们还是更相信眼睛所能得到的。于是时空交流之后。爱情是否从相互的人间蒸发了呢?
悲伤的结局如此而来的别外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就是当下。其实这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记的因素。因为爱情也许从来都是在时间之中进行的。即使在牛郎织女时代也是如此。神话产生的重要之处和宗教一样,都是为了创造一种华丽的虚伪。那么皇帝的后宫用来做什么,三妻四妾的现实又是什么?这些我们用脚后跟都可以想的出来。所以我认为我的认为至少在现在还未曾成为自己的难题。那么悲伤又同时可以得到。我是乐于的。
现代是什么。城是一种秩序化的方式和结果的进程。而纯在方式的希望也在于此。纯在方式的真正完成是需要于这样一个时代。它不能在骑马打杀的时代成为可能,也不能在社会势力的时代成为可能,只是因为它是一个需要不断被成为希望的一个前提。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也不是在现在,以纪元2009年为标志的时间里成为可能。也许可笑的中。纯在方式的前提既然又是未来。一个令人无限疲惫的地方。
自然的。纯在方式的指向在未来。希望却在现在。因为纯在的达成是使每个人在生存境遇上获救。是存在的净化。我无须说很多,就像我没有权力继续问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纯在的天下一样。
只是我认为在当下的方式,我所实践的就是悲哀的力量。悲哀是一种认明自我的情感。就像恐惧是一种自我释放的情感一样。悲哀就是使自己不目盲、不冲突、不肤浅、不感染、不想像。它就是一种为非意象为自己寻找存在秩序的形态,是纯在方式的最好的感觉导体。
那么可以想像,存在的前提和结果都是一个需要独自完成的方式。纯在方式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它依赖于人的自为的行为认识。由此我不会否认它和存在主义的某些联系。但是它们的巨大差别已经显现出来:纯在方式不是存在主义。而是一种对于存在的非理念、非主张、非意识、非形态、非存在,它需要消解的只是其它和自己。然后将自己纳入于这世界的不自知之中。纯在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境界,消解自己曾经的努力的痕迹。留下一片空白的世界。
只是为了使大家在可以空白之前,理解这些。
纯在方式 文本
正诗宣言
对诗歌的定义已经及其太多,我们所要声明的是诗之为诗的本质:语言的变体与本质
我们所唯一承认的是变化,为此我们承认文化的消亡,诗语的终结。但是在这前提之下,我们声明一种属于诗语的境地,只凭借意想的各种变体,凭借观感,凭借主体性,凭借自我之语言来表达对世界。我们不是要创在永恒,而是要达到直指内心。我们强调瞬间的感觉适应,强调诗意的现代性,强调文化的存在性,强调文明是一种演化途径,我们并非为诗而诗我们只信守存在。
只是我们认为在诗意中还应该有人类历程,我们之所以承认此只是我们承认诗语的转变历程
我们只是在承接,在转折,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存在之中,就像已有的和势必将会有的那些诗语流程。我们只是以个体,以主观性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体识,认知。在外在相是之中,我们要求感觉的恰似。我们或许会相信人类间理解差异的削弱,相信人类的共同话语权,也许基于此,我们不愿否认,同样也不愿永久的承认我们所历经的一切,我们不相信自己的存在,只认同最广大的存在性存在。
我们以历史观昭示诗语存在的必要以及必为,在诗语面临文化瓦解之前的历史时间内还有其发展必然。
我们相信诗对潜意识时代的影响依在。诗还有其在人类,发展,人性关照意义上的要义,权利。
诗对人自我肯定的必然存在的忱现是对观感的整体性的知同,对自我本身判断。
我们要以语言达到时代性,存在性,完成历程性。
诗语必须承接
以此宣言寻找对时代的感觉者
老爷爷(或老奶奶)的故事
哭的缘由是多种多样的;但真的曾为那些感触而沁然泣下吗?是否生命中真的某些密言
就像看<;春暖>;看<;乒乓小子>;那种情触总是那摸深切;仿佛那是天然;那是祛除雕饰的。也许那时对失去的温情家园的眷恋。
父亲弟兄四个;但由于大伯居外地;二伯未婚;所以我和弟弟就成为爷爷的掌中宝;而温驯而好读的我又博得了爷爷的特别喜爱。在我读书习字的近旁常常可以看到爷爷爱怜的目光。
爷爷是乡村里温厚的长者;像春暖里的老爷爷一样待人亲切而又负有威望。
爷爷去世时没有一根白头发;那年他75岁;我15岁;当时的心并没有很伤痛;但现在看到那些温情却不免伤襟
对我而言父母的这种爱之表现却没有那末强烈
是缺少那种苍桑的触动吗?
还是爱的奥秘
我是一个爱匮乏得人
这首先我是一个感情脆弱得人
是一个不敢爱的人
但在一个对世界有多向解读的世界到底所要追寻的是甚末
只是为了提出对感觉的信誉。 最好的txt下载网
城市里的神仙
城市的神
在每一个城市里都可以看到神的影子。但是由于一个城市发展历史和当地传统,包括发展的的文化取向的不同,所以就此而可见的城市的关于神的呈现也是名不相同的。笔者将以自己对所见城市的理解,对这些城市的神性文化加以解读。
厦门
厦门和上海、北京、深圳都不一样。因为其实厦门是有些历史的城市。
厦门是一个地域色彩很浓的城市,但它的重要之处却在于,厦门几乎是笔者所到过的最为信神的城市。别的故且不说,只是在新盖的高楼大厦的重要位置,也常常是先给神留下位子。
闽南文化中最重要的神是玛祖,它是海域之神,是渔民文化的重要精神依赖。而且这种发展也像别的迷信文化一样,慢慢的被扩大到生活中的几乎所有地方,成为一种精神宗教,而且以此而同时在实体生活中真实体现,寺庙文化、神像文化是其表现。
厦门属于闽南文化圈,虽然闽南文化的神不是产生与厦门,但是很显然,厦门则是闽南文化的名片。从厦门的民俗呈现之中可以看到它受闽地迷信文化的影响一点不亚于其它地区。很多本地市民的客厅里都会有高高的神像俯视,在烟雾缭绕之中让人几度感到心境的压抑。
厦门做为特区,它的发展势头远不能和深圳相比。深圳发展靠的是工厂,厦门虽然也依靠工厂,但来到厦门的工厂,在厦门成气候的工厂往往是从外地过来的,具有现代化管理的工厂。所以,在厦门,发展之中真正没有改变的是城市里的市民。加之闽南地区原始的迷信文化,更使得厦门的迷信行为发展的有声有色。
上海
做为中国的第一大城市,上海的气度在中国的城市之中却也是比较非常的。虽然城隍庙、龙华塔是上海的城市名片。但上海却也不似厦门那样,新楼别院都有神位把持。上海的现代性远远的比卦建性得到理更为直接的体现。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上海是在百年之中极速膨胀城市,大量的外地人构成了上海这一中国第一大城市,所以其中的民风杂陈之时往往是各为一方,不成气候。
上海的宗教式迷信活动不似厦门那样活跃,其另一个原因在于当地的迷信传统不似厦门和深圳那样是具有浓厚的地方神性。因为上海的发展一直都是和大中华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内外冲淡之地,所以也就造成了最为自由的经济都市。
深圳
深圳市区的神迹是不甚广布的,但是深圳的城外工厂区却是神魂颠倒。这是和厦门的神文化有特别的不同的。而深圳的神却是自何方而来呢?
原来,深圳是一个现代而急促的城市,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都是忽然从外地过来的。加之现代工业化的扩张性的影响。所以在城市的表现层面上采取的是现代理念。但是另一方面,后起的小工厂主,包括很多第一批掘金的人,都对轻易得来的财富感到特别的不理解,而不用科学的方法解读,却寄托于神像崇拜上。他们并不是真的认为是得于神助,而是对自己不确定,对发展不确定,以至于对这种难以把握。所以造成了神像的泛滥。
对既在幸福的错误理解,对所得以呈现的现状不确定,是所有的迷信得以发展的关键。
失笑…时节
——科方式
从读初二的时候起,我就一直认为了笑实在是一种令人无奈和尴尬的表情。所以在某一个时候,我努力的不让自己笑,而且努力的不说话,只是想通过这样,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