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艳遇,很难判断他是否在企图勾引你。在你们之间构建新的现实,并相信好的解释是解决婚姻困境的办法之一。
了解该了解的部分,其他部分坚持用自己的好的假定来补充是婚姻的处事哲学。
我不想因为坏脾气失去老公
我今年32岁,平时在工作上和对身边的朋友都非常客气,从不和别人有什么冲突,别人都觉得我是一个没有脾气的人,在他们眼里我非常温柔,非常和善。
而在家里,我总是因为老公一句话不顺心就大发脾气,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就大声反击,激动的时候非常可怕,会摔东西,会自虐,还会说不想活了这种话(都是用叫的声音说话的)。老公被我这样弄得非常无奈,非常不开心,有的时候他也会非常害怕,说他受不了我或者是没有人受得了我,老公对我的评价就是你什么都好,就是脾气要改一下……其实我自己非常痛苦,每次和老公发完脾气后都非常后悔,甚至非常自责和自卑,我真的非常爱他,我根本不想伤害他的。这让我想到以前我对父母也是这样的,父母对我的评价也是和我老公一样,为什么我的脾气到现在还没有改掉,难道我以后对我的小孩也会这样吗?我知道这样的脾气不只我自己痛苦,也带给他们很大的痛苦,我很多次想去看心理咨询,但一直没有这个勇气,希望李老师可以给我一些指点,我真的不想因为我的坏脾气失去我的老公。
心理学有一个很经典的解释,叫“依恋障碍”,说孩子两岁以前,或称依恋前期,在与母亲关系中体验被爱的同时又体验到被伤害,或者抚养他的人不断地更替,难以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孩子会选择一种逆来顺受的方式接受“现实”,表面很乖很听话,内心却潜抑着“婴儿的愤怒”。这种愤怒在青春期和成年后常常指向最亲密的人,对外人却能保持理性与克制。有时候,由于内心没有经由依恋而获得的安全感,会很努力发展自己,获取稳定的社会认同,结果是事业成功,婚姻失败。当然,这样的解释存在一种风险,可能合理化了个体对亲密的人的攻击性行为,结果找不到出路。现在的心理学比较关注青春期的家庭互动,是否强化了孩子愤怒的行为。如果孩子从愤怒中获益,成年后无意识地在夫妻关系中重复这种愤怒就变得自然。不过,从生物学来看,雄性生物对雌性的攻击与占有是关系建立的一种本能,并不因为早年遭遇过什么。同样,在社会学上看,来自家庭内部的伤害比来自社会的伤害更多,原因是某种婚姻文化的观念可能强化并合理化了暴力。比如对不忠者的文化谴责与行为惩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家庭中的“家长里短”(9)
解决的道路在哪里?首先要意识到婚姻是你自己的,婚姻不是那个男人的,你要珍惜它。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把婚姻看成是一个人的,对方只是来配合你对婚姻的假想,那么你的内心会好过一些。丈夫只是婚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那么在婚姻中的感觉也不能只依靠在那个男人身上,不然,你就被那个男人制约了。女性需要寻找自己生活与婚姻的乐趣,你爱那个男人,他存在着,你的爱就有了投注的对象。你爱他你幸福着,和爱的人在一起让人愉悦。读你的东西,感觉你需要他,是否还爱他就不好说。保持自己的一些社交活动和个人爱好是重要的,因为情绪不好的时候你有逃避的地方,都要那个男人来承受对他是不公平的,如果你自己搞不定自己,谁能搞定你呢!你的愤怒还来源于你愤怒的方式,愤怒——内疚——压抑——愤怒,周而复始。如果你脾气不好就认了,不要埋怨。自己平时多讨好丈夫,给他许多蜜糖,还要掌握丈夫的性子,知道怎么去哄好他就可以了。如果愤怒后,陷入自责与悔恨,然后变得忍耐、压抑,慢慢地情绪压抑到了一个极点,新的愤怒又会产生。这是一种情绪的激愤现象,破坏这样的循环愤怒会减少许多。
保持自己的一些社交活动和个人爱好是重要的,因为情绪不好的时候你有逃避的地方,都要那个男人来承受对他是不公平的,如果你自己搞不定自己,谁能搞定你呢!
爱情不见了,家还能在吗?
我和我老公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刚大学毕业时我们两个的经济条件并不好,靠我们自己打拼之后买房成了家,现已有一个可爱的儿子。那时日子虽清苦,但我们感情很好,我们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心很近。如今,我们已有了自己的公司,可是因为在经营上发生很多分歧,渐渐影响到我们之间的感情。我自问公司和家庭哪个更重要,最终我选择了后者,放弃了我自己创办且热爱的事业。为了维护这个家,但只有我单方努力,似乎没有什么成效,原来的感情已透支了,只有亲情在维系这个家,我不知该如何做!
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很多时候与我们的内心假定有关,很少与现实相关。同样的故事我们要换一种叙事的方式,内心感受会完全不同。想想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由于学习与社会伦理的压迫,两个人都积攒了太多的情欲。大学期间压抑的爱不能畅快地实现,却有精神丰富的联想来演绎情爱并得到满足。毕业同居或结婚,两个人精力充沛,情欲的渴求,在身体的缠绕摩擦中得到释放,心灵的碰触也日渐高峰。那时恋人的眼睛总是专注地看着对方,仿佛世界在发生什么非常不重要,生活清贫也不能妨碍我们。而且,越是艰难困苦的夫妻,越会依靠性的释放与心的依恋来找到力量,何况对年轻人来说那时除了性这种快乐,也没有什么经济实力从社会、娱乐、享乐中获得其他满足。
那时的亲密会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心里,一种天堂般的日子。但身体与心之间的熟悉会降低我们在亲密中获得的愉悦,身体碰触多了,心灵的接触就少。慢慢地经济与地位改变让我们的快乐实现有更多的可能性,永不满足的情欲也会因为孩子的到来而消失殆尽。彼此的心开始从对方身上走开,眼光也变得游移不定。并不是人不再喜欢依恋,也不是不再爱了,而是人必须把精力放在比依恋更具现实的事业、成长、自我实现上。性的过度满足会削弱人在事业上的动力(能量守恒),所以,婚姻中男女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一种更现实感的生活。一方把精力投注在孩子与家庭,有能力的一方可以更无牵挂地去大展宏图。夫妻是一种同盟关系,不少所属关系。婚姻虽说是为了性与亲密,更是为了好的生活与孩子的未来。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家庭中的“家长里短”(10)
你的问题是你用了一种非此即彼的逻辑,以为好婚姻应该是有一种刻板模式。婚姻是生命,爱情是怀孕与孕育,结婚是新生儿诞生,依恋的情爱是5岁前,磨合是青春前期,现在婚姻处在青春逆反,你成为母亲他却是孩子。他顽固地把精力投注在外部事务,而你仍旧停留在儿童时期,期望一切情爱都要从对方获得。只要我们温柔地坚持,青春期会过去,婚姻的成熟会到来。当前要做的是把你对他的关注收回一些,放在对自己的照料上,先努力愉悦自己,让自己处在轻快舒适的生活中,当自己做好自己的情人,你与爱人的相处才会自然地好起来。
婚姻是生命,爱情是怀孕与孕育,结婚是新生儿诞生,依恋的情爱是5岁前,磨合是青春前期,现在婚姻处在青春逆反。你仍旧期望一切情爱都要从对方获得。当前要做的是把你对他的关注收回一些,放在对自己的照料上,先努力愉悦自己,让自己处在轻快舒适的生活中,当自己做好自己的情人,你与爱人的相处才会自然地好起来。
维持婚姻的怎么不是爱情呢?
你曾说真正意义上的婚姻才两百多年,如果按照史书记载婚姻的历史已经有四千多年,我不理解。你还说维持婚姻的不是爱情,那会是什么呢?我只觉得婚姻真难!
我是这样来理解婚姻的,婚姻是人生存的一种形式,爱情只是婚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把婚姻看成是爱情的一种包容形式,其实骨子里是不那么想对婚姻负责。因为爱必须在自由的情况下产生,而且爱是一种心理体验,本身就不太能确定和维持,婚姻却是客观现实。如果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那么婚姻中的人都必须爱对方,爱情就失去了它的自由属性,这样的爱也失去了魅力。每个人因此也可以随意地把“不爱”当成婚姻解体的正当理由。婚姻这种形式的确在中国的夏、商时代(公元前2000—前800年)就开始了,但要注意当时的婚姻并没有男女平等的权利,只能算是男人的婚姻。真正的男女平等的婚姻对中国来说还不到100年,一夫一妻的婚姻虽然在基督教盛行的时代就开始了,但平等权利的一夫一妻的婚姻也最多只有200年。
婚姻是一种依存关系,但婚姻是靠爱情这颗种子来发育的,婚姻一旦像新生儿那样产生,就会慢慢长大,必然又会增加许多的外延和内涵,这个时候婚姻就不仅仅是爱情了。人性立场上,婚姻应该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互利,二是分享,三是并存。互利是双方都能从婚姻里得到所需,并能更自由、快乐地实现自我生命的意义,完成对价值的追求,而不是削弱或限制人的追求。分享包含互助,也包含一种归属感,永远只说“我的是你的”,但不说“你的是我的”。把自己好的、快乐的、令人幸福的东西奉献给对方,但永远不要求对方给自己。并存是一种高度尊重,愿意保持一种边界,尊重双方的差异,其中包含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习惯、社会兴趣、朋友等方面的差异。我个人觉得实现这三个功能比爱情对婚姻的维系力还要大。
如果我们用开放的心态来解读婚姻这个词,会认为婚姻并不只是两个人的形式。婚姻可以是多人的,一个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