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住房宽敞明亮,每所房屋都精心设计了通风口、厕所和澡堂。城市中心有宏大雄伟的露天娱乐场,用以举办节日庆祝活动、斗牛等各种文体演出和娱乐活动。每当这里举行盛大的活动时,妇女们纷纷争奇斗艳,盛装打扮。这种衣香鬓影,奢华闲适的生活,似乎与西方16~17世纪上流社会如出一辙。
其他古希腊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曾描述过这座城市的具体位置和居民们富庶的生活方式。但这座美丽的城市,却在2500年前的某一天神秘地消失了,甚至没有留下一丁点儿存在的痕迹。难道法老城只是传说或想象?
现代考古专家和西方学者们显然不这样认为,尤其是当1870年“特洛伊古城”在德国考古学家谢尔曼的不懈努力下出土,人们更相信荷马史诗以及古希腊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史前城市——“法老城”应是真实的存在。
真实的历史不会被永远埋没,果然,2001年6月7日,一支由世界顶尖级考古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在埃及北部亚历山大港海岸的海底,发现了可能是“法老城”的遗迹。
沉没之谜 从专家组海底拍摄的景象所见,在30米深的海底,静静地躺着一座城市。这里有整齐的房子,富丽堂皇的庙宇,完备的港口设施,巨型法老雕像、真人大小的女神塑像……仿佛一个被巫婆使了魔法而暂时静止的城市!考古专家们认为这座海底城市遗址,就是传说中的“法老城”。
繁荣兴盛的“法老城”,怎么会沉没到海底呢?据考察,法老城的位置,是地中海地区频发地震的区域,2500多年前,“法老城”很可能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地震之后,地面裂开了大缝,整座城市被海水卷入海底,永远地消失在地球表面。
有人还绘声绘色地描述当时的情形:地震发生之时,整片地中海震撼了,地面裂开一道道深渊,将“法老城”活生生地撕裂,在惊天动地的摇晃中,街道、房屋都倒向一边。紧接着地面开始下沉,海水从裂缝中往上涌,仿佛一条巨大的海龙将庙宇、房屋、露天剧场全部吞没。数不清的生命葬身于茫茫的大海中。极短的时间内,曾经宏伟繁华的城邦永远地消失了,留下来的只有历史的点滴记载。
不过,历史是可以一点一点还原的,世界考古专家们现在正在做这项工作。由打捞出来的文物看来,法老城的建造时间尚未确定,一说与希罗多德所记载的相符——公元前6世纪左右;一说是公元前3世纪左右,因为这里的许多石材刻有埃及历史上一个国王“托勒密二世”的字样。
对于这座海底城市以及同时期发现的古城市群,埃及考古部门决定将绝大多数的文物及城市遗迹留在海底里,只将少数文物打捞上来送到博物馆展出。对着伊西斯女神的雕像,默默缅怀法老城的繁华;以及将它打捞上来,恢复原貌,供游客参观,哪种方式你比较感兴趣?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英雄史诗中的宝藏Treasures Recorded in the Epics(1)
西格弗里德是欧洲中世纪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之一《尼伯龙根之歌》所记载的尼伯龙根人的民族英雄,他曾从巨龙的守护下,得到了尼伯龙根宝藏……后来,西格弗里德因遭到王后的暗算而丧命,而他的财宝从此流落他乡,不知所向……
尼伯龙根之歌 在欧洲中世纪,有一篇被誉为德语的《伊利亚特》的长篇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它将史实糅合在北欧古老的传说中,讲述了英雄西格弗里德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将正与邪、光明与黑暗之间的交锋的描写得惊心动魄,日耳曼民族的爱憎分明在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古代尼德兰王国有位王子名叫西格弗里德,他非常勇敢而且力大无穷,曾经战胜巨龙,夺得著名的尼伯龙根宝藏。王子帮助勃艮第国王成功迎娶冰岛女王,通过了国王的考验,自己也得以和国王的妹妹克琳希尔德结婚。婚后,生性残忍傲慢的冰岛女王知道自己败给西格弗里德后,怀恨在心,唆使心腹哈根暗算了他,并且抢走了尼伯龙根宝藏。西格弗里德的妻子克琳希尔德为了替丈夫复仇,不惜嫁给匈奴王。克琳希尔德忍耐了十几年,终于等到一个复仇的机会。她以匈奴王的名义,用计将冰岛女王一行骗到匈奴国,将勃艮第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并砍下了杀夫仇人哈根的头颅……哈根至死没有讲出尼伯龙根宝藏的下落。根据故事的暗示,哈根应该是将宝藏沉入了莱茵河。
历史上是否真有尼伯龙根宝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勃艮第人和他们建立的王国是确切存在的。他们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喜好打战扩大边疆。公元411年,勃艮第国王扶持了一个罗马傀儡皇帝乔维努斯,以他的名义侵入莱茵河东岸。同一时期,崛起于欧亚草原的匈奴族向欧洲西部大迁徙时经过莱茵河岸,将勃艮第人打得落花流水,撤出莱茵河,退到日内瓦湖畔。由此可见,匈奴国打败勃艮第也是确有其事的。而且这个匈奴王的原型,便是我们前面讲述过的匈奴王阿提拉。
命运多舛的宝藏 1837年4月的一天,两名罗马尼亚采石工在艾斯崔塔山的河边采石。突然,汗流浃背的他们发现有两块大石头之间的泥土有些异样,拨拉开最上面一层薄薄的泥土,一些闪闪发亮的东西耀花了他们的眼睛:一堆黄澄澄的金块,上面还覆盖了一个金色的大圆盘。这是他们的采石生涯中最神奇的一天!他们俩将采石的任务丢到了脑后,奋力往下挖,果然,又挖出了一些金杯、金酒壶、金发饰……喜出望外之余,如何处置这些宝贝,让这两个目不识丁的采石工皱起了眉头。此外,两个大半辈子都很少踏出村里的采石匠,谁也不敢确定这些宝贝的价值。于是他们商议:先将挖出来的一部分宝贝拿给识货的人鉴定,如果值钱,再来挖剩下的。于是,两名采石工兴致勃勃地捧着一堆宝贝,去找见多识广的石匠维鲁斯。维鲁斯仔细询问了发现宝物的始末,并细细地察看了这批宝物,心里暗暗惊讶,但表面仍不动声色。他对两人说,根据他的经验,这些宝贝打造虽精美,但材料大部分是黄铜,不是黄金,所以值不了几个钱。看到两名采石工露出失望的神情,维鲁斯又接着表示,他有门路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将这批“黄铜”器皿出售,因此用4000个罗马尼亚的钱币(约500马克)和一些衣物向两名工人交换这批器皿和剩下的“破铜烂铁”。本以为白忙活一场,没想到还小有收获,这让垂头丧气的两名工人喜笑颜开。就这样,维鲁斯得到了这批宝物。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英雄史诗中的宝藏Treasures Recorded in the Epics(2)
也许是两名采石工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许是维鲁斯自己走漏了风声,一批宝藏在皮埃拖斯勒村庄被发现的消息不胫而走,甚至连国王都有所耳闻。不久,一队国王派来的人马来到了维鲁斯家中,命令他指出藏宝的地点。维鲁斯很不情愿地将他们带到一条小河边。但是人们在此地挖掘了一天,才找到极少量宝藏。是维鲁斯将宝藏转移到了另外一个隐秘的所在?没有人知道,但是维鲁斯却一口咬定宝藏埋藏在河边,很可能是河水涨潮的时候冲走了。国王的人也拿他没办法,就这样,宝藏的下落不了了之。
由于大批宝藏不知所终,挖掘到的小部分宝藏受到高度的重视。它们的数量共22件,全都是黄金铸造的器皿,但其中有10件已经遭到损坏,几乎辨认不出原样了,还有12件宝物经过精心修补,重现世间,在1867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大放异彩。它们有:金酒壶,一只鹰头装饰的金别针,三个镶有宝石的扣针,一个圆形的、中间镶有哥特式风格的女神雕像的金盘子……都是四世纪时期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完美体现。而且,如果采石工们所言非虚,宝藏的数量还很庞大,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尼伯龙根宝藏”。
可是,关于这批“尼伯龙根宝藏”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在博览会展出之后,宝藏被转移到了布加勒斯特的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8年之后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大学生居然躲过了博物馆的保安系统和值班人员,将数件文物偷走。第二天,看到空空如也的展示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这才大惊失色。警察也在全城内展开搜捕,终于在一条陋巷的一所房子里发现了这批珍宝。原来,大学生已经将它们卖给了珠宝商,珠宝商为了逃避追捕,打算将它们熔化成为金块。谁料警察还是快了一步,珠宝商才刚将珍宝放进熔炉,警察就破门而入了。事情就是这般凑巧,也许是上帝不忍心看到这批珍宝被熔化成一块块形状丑陋的金块吧。
宝藏又回到了博物馆。但它多舛的命运还在继续。不知道是人为疏忽还是意外,几年后,博物馆遭遇了一场大火,这批宝藏差点被熊熊烈火吞噬。最后,它们还是抢救了出来,但受到损坏的部分,却再也恢复不了原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不落入敌军之手,宝藏被转移至另外一个城市雅西。在那里,它们没度过几天安稳的日子,又被入侵的俄国人抢走。几十年后,经过不断争取,罗马尼亚人才终于迎回了这批历经劫难的、目睹人世沧桑的宝藏。
真正的尼伯龙根之宝在哪? 这个宝藏,后来被证实是哥特人的国王阿塔拉里希几乎于同一时期埋藏的宝藏。真正的尼伯龙根之宝在哪里呢?有人问,德国人谢尔曼按照《荷马史诗》的指引,找到了希腊古城遗迹;那么,有没有人拿着《尼伯龙根之歌》,寻找失落了的尼伯龙根宝藏呢? 这个人在20世纪70年代终于出现了。业余考古爱好者汉斯·雅各比开始按照史诗的记载,寻找尼伯龙根宝藏。他认为,史诗里大部分故事有迹可循,说明作者是个比较注重史实不喜欢杜撰的人;尼伯龙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