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但我还不知道她能写。
后来,她调到宁夏工作,却成了我的领导,我们两人见面相视一笑,大概都觉得这个世界太小了。既然是我的领导就须到宁夏文联机关及各个艺术协会讲话,她同样是和蔼可亲的,同样是机敏的,没有官话套话,既说且听,经过几次会议我又发现她不仅会听还会说。尤其是有一次我随她到北京给宁夏做宣传,在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学这种高层次文化场合,面对主持人、记者和教师学生的发问,她也能即席侃侃而谈,展示出作为一个宣传官员的干练。虽然这也需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但我仍然没有发现她还能写。
发现她的文学创作才能,已是读到她的《宁夏赋》的时候。现在的作家都不愿用俳赋的形式写散文,字少,稿酬既少难度又大。尽管现代化了的文赋已不像古代律赋那样要求严格,用韵比较自由,可是它总是从古代俳赋、骈赋发展而成的一种文体,基本上要继承一定的格式:参差的句式要以四、六言为主,字词要精炼,意象要高度浓缩,因而必须反复推敲,惜字如金,同时音调要铿锵,通篇语言文字须有节奏感和韵律。而在《宁夏赋》中,东东表现了她对汉语驾轻就熟的功力,掌握了文赋夹议述理、叙事写景融为一体的特点。这就不禁让我投之青眼了。
不久,我又读到东东的白话体散文。应该说,能让我读下去并且感觉到阅读的愉快的是她的文笔。东东没有像今天众多时尚散文家那样,去媚俗地追求唯美主义,她不用华丽的词藻刻意把文章打扮得炫然闪烁。她显然走的是平实的路子,如涓涓细流,雨打芭蕉,如泣如诉,玉盘倾珠,推心置腹。当我读到这样的话:“人们都说时间会磨平一切,这种意思,也没少记述在古今中外的圣贤之书里。但是对此要有真正的体会,则一定是自己经历了,并且在很久之后,心情平复的时候。今天当我回忆当年的一切,感到那么幼稚、有趣、有意思,可这轻轻的‘有意思’三个字,所涵盖的那5年岁月,对于‘大革命’中一个父亲受冲击的地方干部子女,当时,却常常感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是一个兵》)我就感到从文字中有扑面而来的沧桑。她文章中几乎所有的词都没有意象,而是直指,但词组合成句,再组合成篇时,就能让读者觉得有言外之意。和她的文赋体的散文一样,引杜牧在《答庄充书》中的话为标准:“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因为她的“意全胜”,所以她的“辞愈朴”。
文学作品除了作者力图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应表现出语言文字的节奏感和韵律。文学创作者应该在遣词造句时注意整个句子、乃至整个段落、乃至整篇文章的乐感。书本上的语言看似无声无色,而这无声无色的文字因汉语词汇的丰富是完全可以铺排出鲜活灵动、流光异彩的文章的。读者感受到阅读的愉快,正在于此。东东大概特别钟爱古文,或说是受的古文教育较深,提起笔来就自然而然地从笔端流露出古文的可朗诵性,即语言自身的乐感。所以,我读东东的散文,和读她的文赋体散文同样会感受到听觉的享受,她文章中的乐感不是花腔女高音式的,她总是娓娓道来,让读者像在暑日的凉棚下伴着一壶绿茶听朗诵,沁人心臆。
我眼中的女作家李东东(2)
当今文坛女性作家异军突起。其实,自古以来女性诗人作家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学正因为有这些女诗人女作家才多姿多彩。可是现在因媒体的炒作,女诗人女作家的作品似乎除其内容外还有另一层意义,并冠以种种“雅称”。我读东东的散文时,恰巧有家报纸的文学副刊要我谈谈对“小女人散文”的看法,我不由得就将她的散文与目前流行的其他女作家的散文做了比较。这种比较没有一点贬抑其他女作家的意思,我只是想说,同为女人,东东在她的散文中表现了其他女作家的作品里少见的一种气度。当然,同为女作家,各有各的气度,所以我这里用了“一种”。这是一种什么气度呢?不是通常我们读到的旖旎、不是细如发丝,不是柔情似水,更不是拿家常琐事来大做文章(诚然,这类散文中也有写得相当不错的),我一时还找不到恰当的词语给予定位,姑且按“小女人散文”的说法来说,我觉得东东的散文就应该算是一种“大女人散文”吧。这个“大”不是“强”的意思,正如写“小女人散文”的女作家也不“弱”。其“大”,大在她的视野和心胸,大在描述上有历史的纵深感。从收在这部集子中的篇章来看,她当过兵、上过学、编过报纸、如今从政,应该说她的经历和中国一般的中年男女相仿,并无特别出奇之处,但她表现了其他人少有的敏感,也表现出一般人没有的勤于思考及善于思考。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变形语言的审美享受
曾在《书屋》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题为《病句走大运》,总的意思是批评类似《诗刊》给我提供的《我的肌肤充满了蝴蝶》(作者卡琳 葆叶)这样“病句”堆砌的诗的。我不知如今这类诗该叫做什么诗,早先好象叫“朦胧诗”,现在是不是把它们归为“现代”或“后现代”了?不错,确有许多故作高深、令读者莫名其妙,其实是文人自己舞文弄墨的文字产品,可是也不能否认还有不少此类“莫名其妙”的诗读着读着能读出某种味道来。其中的“妙”是要读者去感觉去品味而不能靠理性去“懂”的。我们一直读惯了线性语言,在口头上更是一直使用线性语言来表述表达,碰上非线性语言当然会觉得绕口,难于理解,这是很自然的。然而,诗本身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甚至可以说是语言的游戏。请读者别以为我把诗当作“语言游戏”有什么贬意,“游戏”也有味道、也能使人感悟。问题是文人能把语言玩得好玩得妙玩得读者得到一种审美享受,而不是再怎么读都是一头雾水。
我们好多祖先在诗中玩语言比咱们要超前多了。譬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梧桐栖老凤凰枝”,如果是“鹦鹉啄香稻”、“凤凰栖梧桐”,则是线性语言,现在主、谓、宾一调就成了典型的非线性语言。其实非线性语言并没有表达什么别的意思,可这样一玩就有了意思。《我的肌肤充满了蝴蝶》还不能算作典型的非线性语言,只是状、主、谓、宾的搭配上是非线性的,是变形的,肌肤怎么会充满蝴蝶呢?乍一看真是胡说八道,不说它是“病句”也难。然而,一种意境一种感觉一种联想就寓于其中,意境不是在理解中产生而是从品味里顿悟的。所以才有压根儿不用语言,只朝你竖起一根手指头你就能悟到禅机的事。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非线性的“病句”,也曾用这种“病句”的笔法写过小说。既然说起“蝴蝶”,我就选摘一段《习惯死亡》中的段落:“你们脚不履地地双双飘出奥克兰机场,比任何一架从这里起飞的飞机都轻盈。/美国西海岸晴彻的暮色,把你们的肉体融化于其中。你们是两只透明的蝴蝶,蹁跹在所有钢铁和水泥焊接堆砌的建筑物之上。你们无色的翅膀因千百只闪烁的霓虹灯光而带着越剧服饰上的那种古典的彩斑。”《习惯死亡》整部小说我都是用这种“病句”似的句子堆起来的,所以,《我的肌肤充满了蝴蝶》这首诗不知别人领悟不领悟,我还是喜欢的。
中国文化产业概谈(1)
——在上海国际艺术节“2005国际艺术管理与运营大师论坛”的讲演
一、中国文化产业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之所以是有高度文明、深厚文化积淀的泱泱大国,就因为在数千年历史中,全社会从上到下一直有着非常活跃的文化生活。在上层,每朝每代的皇室及王公贵胄都有自己的御用文人、艺术家、建筑师、医生、戏曲表演者、天象观察家等等一系列为他们服务的专家组成的机构,也就是说,每个皇帝和王公贵胄都有我们今天所谓的“文化圈”,而且人才济济,成龙配套。在教育方面,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开始,中国就有了国立大学,天子设的叫“辟雍”,诸侯设的叫“泮宫”,到隋炀帝时改名为“国子监”,延续了一千多年到清末,国子监变为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而在底层,凡有居民点的地方就有自己的文化和教育。官方并不给老百姓提供什么文化养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是官方意识形态的文化导向,其实官方并没有把六经发给人们指定为必读书,也没有兴办过什么群众性的文化事业,除了各地供选拔人才用的贡院,再不给老百姓提供任何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但是,只要有一段相对太平时期,民间便会展开极富创造性的、生龙活虎的文化活动。中国地域辽阔,分成各个不同的地理板块,又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在信息很不流通以及“山高皇帝远”、官方的主流意识并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中国的文化创造、创新在每朝每代都会呈现出式样各异、特色鲜明、缤纷多彩的壮观景象。同时,在官办的大学之外,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开设了私立学校。“辟雍”和“国子监”都是免费的,学生不仅不缴学杂费,还领取津贴,孔子的学校可是要收费的,只要交“束修”,孔子就收为门徒。子曰“有教无类”,缴了十条肉干的人,不分良莠贫富,孔子一律来者不拒,插班生也好,外地生也好,择校生也好,都平等对待,从不乱收费。中国的文化产业是从教育开始的。孔子是中国教育产业化的始祖,也是教育产业化的典范。他有门徒三千,算来每年有三万条肉干的收入,在今天也有上“财富榜”的资格了。
官方的主流文化反映的是朝廷的意志,供少数人享受的,而在官方文化之外,更大量的是民间创造的文化。什么叫“文化”,那不过是一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