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芳菲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叶芳菲心-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到它们,不由想起了一则流传了很久的寓言:一块巨大的石头被人们雕成他们景仰的伟人模样,它站在高处心安理得地接受人们的膜拜。不仅如此,在夜里它还嘲笑铺垫在它脚下的那些小石头的卑微。风雨来了,得意的石像轰然倒地碎裂。天亮了,人们把它和那些小石子一起送到工地,成了铺路石。

  有一个神话更加引人入胜:东方的傲来国,一块巨石不知孕育了多少年,有一天突然天崩地裂跳出了一只石猴,它虽然没有生身父母却十分机敏灵巧,长途拜师学艺,自立为齐天大圣,七十二般变化战胜妖魔鬼怪,助唐僧取得真经。

  还有一本说尽世间人情的小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以“通灵”石头(宝玉)自言之意开篇,其中人物有十二钗聪慧秀美、性格各异,有贪官司污吏为虎作伥、沆瀣一气,但最终难逃“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白茫茫真干净”的悲剧命运。

  它们在大师们的笔下活灵活现,或骄傲、或不驯、或疯颠,它们成了一些经验、一点教训,真的都不再是普普通通的石头,有血有肉,这些文学的精灵还将长久地为人们一辈辈传下去。

  那些溶洞的滴水岩、玲珑的太湖石、滴血的雨花石等等,你一见之下,就能体会到岁月的变幻,仔细欣赏。

  还有熔岩,经历了地心的热火,曾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奔涌的力量,在高温的下不断融解成沸腾的红红的液体。曾几何时,这些热量开始挥发,慢慢地变冷,循环往复之中,还是这么一块坚硬的石头。

  它们在高山的深处树木的根部偶露峥嵘一角,或者被湍急的流水的冲刷得溜圆聚集横陈一畔,不管是身处喧哗热烈、还是甘于宁静淡泊,这一些沧桑又似乎都是与它们不相干的事,因为它们始终只是一块冰冷了的石头。


1

  那年的秋天,为了糊口养家,七岁的小男孩天不亮就带着寡母连夜纺的纱线到离家十里外的场上赶集,卖完了线,天刚蒙蒙亮,记着出门时母亲要早去早回的交待,男孩是听话的,自从父亲和叔叔先后重病去世后,曾经殷实的家变得一贫如洗,家中只有母亲和他相依为命,他也早早地告别了童年帮母亲做些跑腿之类力所能及的事。不能让母亲担心,他匆匆匆忙忙地顺着原路回家,走着走着,起雾了,这些熟悉的小道田埂左绕右绕,越来越陌生,路上没有一个行人,雾浓了,根本看不清方向。最后,雾散了,一座大庙挡在了面前,才醒悟走错了路,到了离家很远的南面的洪山大庙。

  那个在雾中迷失的男孩就是我的伯父,多年后婆婆在聊天时告诉给同样是孤儿的身份长大的我的母亲关于从前的苦日子的一幕中,他是故事的主角,那时还没有我们这一大家人,只有他们母子两人。回家后母子俩抱头痛哭,这样的日子实在难过,做母亲的只有再嫁了,若干年后,全国解放,他的弟弟也就是我的父亲出生。三年后,当家的男人又因病死去了,接下来是一年年的岁月流逝,兄弟俩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成人,经历了不少艰辛。

  伯父的故事又在某一天由母亲在闲聊时转告给我们,母亲的叙事一向是绘声绘色的,在我的眼里她是这方面的天才,她往往由家中的一件事说起来,可以联系到多年前的一件事,并且她的诉说是重复性的,不管说过多少遍了当话匣子打开,挨到边又会说一遍,结果,我们做听众的就会会心一笑,大声说听过了。

  伯父已是年愈七旬的老翁,身体单薄得像一条老黄牛,虽是满堂儿孙,但并没有安享晚年,为了不给儿女们添负担,努力地自食其力,在家乡那片泥土里坚持刨食。多少年了,伯父的一只眼睛畏光,看人的时候就显得很滑稽,半睁半闭的,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聚会时,我们向伯父拜年时就是这个样子不变。相聚时,寒暄过后,伯父喜欢向我父亲打听政策方面的新闻,还喜欢讲他在祠堂里的那份烧香待客的兼职,他从来不回忆过去的事,也不知道他七岁时在雾中迷路的往事在我们这帮侄女的心中已耳熟能详。

  2

  记得小时候做梦,梦境多是在爬山,脚步是奇妙的跳跃的感觉,顺着一条山路向上爬的时候竟可以双脚一蹬跃上一块高耸的坡峰,总还想爬得高一些,两眼还在四处地搜寻一些稀奇古怪的野花野果,渐渐地就到了山崖边,一不小心竟摔下了悬崖,然后就感到了身躯的疼痛和地面的冰凉,醒过来一看原来是真的从床上掉下来倒在了地上。

  小时候的我爱哭,在大妈家的后园门口捡到了一颗剥得干净的菱角米,看了一下就丢在嘴里吃了,很甜嫩。还在回味的时候突然想起妈妈曾交待过不要随便捡地上的东西吃,开始有点疑惑,这是谁丢在地上的,吃了不会有什么问题吧,就跑去大门口找妈妈,妈妈和一班婆婆大妈们坐在门前纳鞋底,听我结结巴巴地说完,反问了一句:“真的吃了?”一旁的大妈拍了自己的大腿,说:“坏了,丢在那里的是天上龙王爷的娇子,吃了就要升天的!”我说:“妈妈说过丢在地上的糖是娇子,我吃的是干净的菱角米,才不是呢!”“谁说不是,只要是丢在无人处的东西都是,看你怎么办!”“呜,我不要当娇子,我不要死,我还没长大呢!”我鼻涕眼泪都随着哭泣流了一脸蛋。妈妈这时候才笑起来:“你呀,大妈是逗你玩的,丢在地上的东西不干净,以后不要再捡着吃了。”

  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院场里,大人们都在神秘地说着死亡的消息,追着小猫小狗玩耍的我有意无意地听着这些,突然我听到从天空中传来嗡嗡的声音,抬头仰望,天上只有若有若无的浮云,我愣愣地站在那里,不知道是谁看到了我的傻态,有人说:“那是云里的飞机在飞呢,是去唐山救地震后活下来的人的。”他又接着说:“飞机只救老人,不会救小孩的。”听了他的话,我害怕的很,心想万一我们这里地震了,只救老人不救小孩,我可怎么办呢?我跑去问婆婆,看是不是真的会这样,婆婆坐在屋檐下,听了我转述的话,点了点头说:“是的哦,小孩子太调皮了,飞机懒得救呢!”婆婆话一说完,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不要地震,我不要死,要飞机救小孩子!”

  某一天。婆婆和伯伯从沙市回来,拿出来一张婆婆的照片,说是刚在沙市照相馆照的。大人们看过之后,我好奇地接过一看,是婆婆的一张半身像,头上包着青色的包头,带着微笑的神情。婆婆看我仔细看的样子,便问我这照片照得好不好,我说:“好得很,和婆婆的样子是一样的。”婆婆说:“这是死了后挂在墙上用的,你怕不怕婆婆死呀?”我说:“婆婆不要死,等我长到象大姐那么高,那么长的辫子后再死,这个臭照片,把它撕了去。”说完哭了起来,我的话逗得家里人都笑了起来,尤其是婆婆对我说的话十分满意,她擦着我不断涌出的眼泪,说:“好,婆婆等到我的乖孙子长得象大姐那样长的辫子了再死。”

  拭一拭眼角涌出的泪水,已过去了三十年,可想起来的时候,仿佛就是昨天刚发生的事。

  3

  这个深秋,天气一直晴好,倒希望能下一场雨来彻底地洗涤一下沾满了尘灰的环境还有灰暗的心情。雾的天气不期而至,据说雾是由于空气中含水量大,再遇到较冷的气温时产生的。在半山腰看浓雾弥漫的山城景象,那些高楼大厦一律不见踪影,而在山腰,雾却停住了扩散,留在眼里的是在雾的衬托下的松柏依旧挺秀清雅。

  雾起的日子,穿行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一切都是朦胧的,观察雾的聚散是很有意思的事,雾起时带来一丝凉意、一丝神秘,白色的雾滴渐渐地越来越浓,从远山开始,道路、树林、房子都在雾中开始模糊了起来。雾的消散是在阳光陡然变得明媚的瞬间,站在雾中的人两肩感到阳光的温暖时,再将视线投向远处时,雾已无影无踪,那些在雾中隐没的房子、树林、道路、远山在阳光下镀了一层金边,闪亮着光泽。是的,浓雾的笼罩下的只是暂时的,它们从未消失过。

  雾让人失去方向感,不只是看不清远处,连近处的情形也在迷蒙中,虽然有防雾灯,但太浓的雾还是给出行的人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不要急于咒骂雾吧,还是让我们用宁静的心来等待雾的消散。雾和梦有着相同之处,它们给人插上了幻想的翅膀,让人总是怀着希冀忘了有些事情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如果人世间少了雾的迷离,少了梦的虚幻,将会少了许多的乐趣。

  雾,让我记住了这个秋天的特别之处。

  2004…11…24。 最好的txt下载网

叹生死茫茫
(一)

  怀念

  时光的流逝像是捧在手心的水,稍一松懈便不知不觉从指缝中溜走了。婆母的离世己是一月,回忆她病情恶化前,因为相距较远我们逢年过节才有机会在一起相聚,平时很少来往,可自她去世后,我却常常想起她的音容笑貌。有一次在梦中,她坐在那儿对我们说,唉,病反正是看不好了,不如死了还好些。醒来后我知道梦是相反的,她曾是多么地不想离开这个世界,她还有那么多的牵挂呢。今年初春,她还带病和公公一起开垦了几块菜地并喂养了几只小禽,她是热爱生活的人。 

  在一个月前,婆母的尿毒症到了晚期,那些昂贵的药物对她衰竭的身躯己失去效果, 

  被医生下结论医治无效。回到镇上老家之后不到一星期就处于弥留状态。支撑到端午节后,接到姑姐电话,我们就坐车赶回去。清晨的车外是向后飞驰的一块块刚插完秧苗还显得稀疏的水田,一条条清亮的水渠间杂其间;一群群小白鹅欢快地游来游去,路旁农家屋后新发的嫩竹直冲向上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