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芳菲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叶芳菲心-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电脑不也常死机黑屏,系统重装丢失数据吗?虽说是几段短文,也是一番心血嘛。所以,除了做足上面的双保险,还要加上一条,保守的方法,就是把文字从电脑中下载输出保存备份。会有蓦然失去,这样至少还有挽回的可能。

  
  网文的具名 

  对网上的文字,一位著名的评论家撰文:由于种种原因,应该在网上规范帖子的具名,强调必须用真名。他的观点引起了不少的网友的烈反应,认为是剥夺了网友说真话的权利。正如网友所说,在网络里,有的人用真名作网名,有的用化名作网名,有的同时拥有两个以上的名字(互作马甲),这样可以根据文字内容多一个具名的选择。有了这个原因,网友只要有了上网的基本条件,就可以发出自己对于生活的体会和观点,虽然还不能说是想象中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言论自由在这里也得到比现实中的媒体更多一点的体现。

  网络发展的迅猛,最终会不会取代纸质媒体,我想,在近几年内可能还不会。但是二者的互动是显而易见的,网络BBS论坛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交流空间,从开始的电子公告类发展成为网友的文学园地和娱乐交流场所。特别是有机会浏览本地的文学网站,我了解到来这儿的不仅有中青年朋友还有不少的老年朋友,作为一位热衷于此的参与者,我充分地领略了它的魅力。生活中有了一些感受,它们来自于作者的与亲人、朋友、及一些还不够熟悉的人们的接触或者是观赏到一次花开花落、一场风霜雨雪的自然景观。

  作者们一改旧日笔耕者一遍遍誊写的艰辛,他们把这些凸现深深的感受或者在电脑上轻松敲出,登录输入到BBS,或者直接登录、在线完成,我亲眼目睹一些初学者在网上这样一步步地成熟起来,被报刊编辑选中投稿,走上了梦想中的文学之路,真正是一举两得,皆大欢喜。具何名的“隐私问题”也会因为用文的需要和彼此逐渐熟悉识得庐山真面目而不成为问题。

  
  网名

  网名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流行起来的。

  网名其实很重要的,注册时脑中天马行空,各色奇奇怪怪的名字横空出世:植物、动物、天外物,就是一串数字,一句话也可以拿来做网名。

  在论坛里注册网名可谓要先下手为强,运气好的一下就通过了,运气不好的被程序告知已存在的用户名,注册失败自是十分沮丧哦,就是派出所上户口还允许重名重姓,这网络倒是铁面的包公是不可通融的,好在有符号数字可以在后面加,我的名字虽说独特,在网络上却不是奇货可居了,只有加上个88才成功了。

  最开始接触论坛的时候,看到论坛上的公告,一个ID一天最多在同一版面贴四贴,同一篇文也只能贴二三个版面,贴多了的算刷屏是要被封ID的。那时候还不是很了解,心想这不是纯粹多此一举,会有人吃饱了一天贴这么多干嘛呀!事实上,这样的人还真不少,帖子多的积分多经验值高,这些经验值在论坛中板砖时可以作为论资排辈的有力证据,当然有人以一帖多发为乐了。和这些灌水为乐的比起来,网上的作家们新作一出来,也到处贴,可谓天女散文花,亦或是广种薄收,被选稿的编辑看中也是意外之喜。

  万变不离其中,逛的论坛越多,越觉得世界真是小呀,这么多的网站这么多的写手,总能找到相同的ID和他们的文,看得人累,就像一道大餐,吃多了腻人的很,不过难为了这做楼主的,到处贴大约也是费力不少。一个人用同一个ID时间长了大约也会被同化,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特色,让人一看文就知道是某位的大作,偶尔他或她换个马甲还是一样发现认得出来。

  2004…10…27

蓝色栀子花
栀子花开,于是就有了一些提着小竹篮卖花的婆婆们蹲在路旁,把采摘来的鲜花扎成一小束,用花香换取一些零用钱。可喜的是来来往往忙于生计之时,还是有这么多的人们欣赏它们,所以,老人们竟有很多的顾客。平日遇到在街上摆小摊的,城管马上会来把他们赶走,而对这些卖花的人竟然十分宽宥。有利可图,卖花的人自然变得多起来,有的提了一篮子外还用塑料蛇皮袋另外装满了备用。 

  栀子花是喜水喜阴的植物,多被爱花的人种植在屋后的一汪池水之畔,远望未开的栀子花和它翠绿的叶子很难分得清楚,所以当你忽然嗅到它的花香时会惊叹于花已开满树。它们一朵朵盛开在枝头,是那样的馨香,又是那样的洁白。 

  虽然知道再美的花也要凋零的道理,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但是花败满地的情景,也还是让人伤怀。网上有一位女子给她的文集取名叫《蓝色栀子花》,那时我没听过刘若英的《后来》,仅从这个名字上我感到了她如花般淡雅的浪漫的情怀。回想我见过的栀子花都是白色的,在花谢的时候,会变成衰败的淡黄色,如何在她这儿成了蓝色呢?我的好奇心让我点开了她的文集,在她的娓娓述说中我知道了原来这是她曾经的一个错觉,她手捧一束这美丽清香的花闭上眼睛仔细地品味,当她从沉醉中睁开眼的时候,有花瓣悄然落在了蓝色的裙衫上,花香朦胧中她想,这不就是蓝色栀子花吗? 

  时光在流逝,她很少再来发表她的心情文字,不知道在忙碌什么事情,曾经别致的文集少了主人的打理显得更加清幽。渐渐地,那个网站我已是不常去逛了,而此时我想到了《蓝色栀子花》这个美丽的文集名字,是因为现在栀子花又开了。 。 想看书来

记忆中的身影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每当听到歌唱家李双江这只曲子的时候,我就会回忆起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场景,在1934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转移,潘冬子的父亲随部队离开家乡时留给冬子一枚红星,还乡团重归后,冬子的妈妈被活活烧死牺牲,冬子在与还乡团斗争中渐渐成人,影片中在竹排与青山互作参照物的流动美景中,少年潘冬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终于穿上了梦中的红军军装。 

  《闪闪的红星》是当之无愧的艺术精品,特别是祝新运饰演的潘冬子形象机智勇敢。我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还是在童年时代,重要的是这部影片给我带来的是母女相处温馨的时刻,也许我这辈子都不会轻易忘记了。 

  那时候父母两地分居由于母亲妹妹们都还在老家生活,不在城里,母亲只是在农闲时来看看我和父亲。只有父亲相伴的日子是艰难的,有时父亲要出差,十来岁的我就只能自己动手洗衣做饭,我是多么的羡慕那些父母都在身边的孩子。记得那天放学后回家,父亲在屋外走廊上遇见了我,笑着对我说:“你妈妈来了!我买菜去改善改善生活。”我快步进屋一看,果然是母亲端坐在窗前,傍晚的阳光透过林梢照在她的身上。我扑在母亲怀中尽情撒娇,享受着久违的母爱,看着母亲年轻的脸和挽着的黑发,我突然想到要问一个问题;说:“妈妈,您今年多大年纪了呀?”母亲笑了:“孩子,我28岁了”。 

  晚上,父亲对我俩说:“可巧,今天发了两张票,我们去看看电影。” 城区只有一座电影院,离家约十分钟的路程,我们去看的这部电影就是《闪闪的红星》,看完电影,我们仨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回味着潘冬子的胜利;快乐地哼哼着这支男声的歌,昏暗的路灯照着我们亲密的身影,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

  2003…3…23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感悟音乐之声
地籁;那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是大自然的声音。你听,风儿吹动树梢,小虫在低鸣,一根柳条也可以制成牧童的短笛。丛林、山岗、甚至深深的海底,都有不息的声音。 

  人籁;童稚对母亲的呼唤,无任何雕饰、纯真,是人世间最美的声音,任何铁石心肠都不免被熔化。故土难离,乡音难忘。走千里,走万里,远方的游子听到来自故土的熟悉乡音,从心头由然而生怀念,只恨不能插翅飞回到亲人身边。因而,虽然陌生但见到你格外亲切。 

  天籁;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一段音乐,有节奏、韵律,能动人情感,内心掀起波澜。 

  沉醉在抒缓悠扬的音乐里,温暖、安静没有一丝烦恼,似月光下的湖面,小舟泛过。 

  聆听激昂铿锵的乐章,催人奋进,仿佛跃身奔腾的骏马或置身急流中的航船,不屈服,向着希望的前方冲击。 

  还有倾听低沉的音乐时,飘飘渺渺,随着琴弦的拨动,无声的诉说,倾诉对故人的思念。在流动的音符里畅游,穿越时空,对曾经的往事默默怀想。 

  文学作品经过了音乐的诠释,更加发人深省: 

  伯牙、子期的故事,高山流水、知音难得; 

  梁祝双双化蝶而去的绝恋; 

  还有不堪受辱的黄河咆啸… … 

  而音乐,不管多么美妙的文字都无法尽诉其跳跃的内涵,它是音乐家的杰作,更具表达力,它是流动的建筑,给人们带来思考的空间,更能接近人们的心灵。让我们喜爱音乐吧!

杯中美酒
酒啊,记载了人生的几度磨难几许欢乐,人们的悲欢离合都离不开酒。酒让我们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面对满桌佳肴,亲朋良友少了酒能尽兴吗?贩夫走卒、文人墨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喝法,有不同的感受。

  不是吗?酒的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我所知道的就有很多呀!水浒传里武松喝了三碗不过岗成了打虎英雄,西游记里齐天大圣吃了仙桃喝了仙酒吞了仙丹大闹天宫,三国里刘关张喝血酒桃园三结义,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醉后笑料不断而太太小姐们喝酒吟诗行酒令等等。酒壮英雄胆,酒逢知己千杯少,舒心的酒啊千杯不醉!何以解优,唯有杜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