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直到上海我们才见面。”这里所指的“见面”,应当是指粟裕于1949年5月27日率领三野指挥机关由苏州进入上海后,短时间内与陈毅同在上海工作(同年7月13日,粟裕又率领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领导机关移住南京),而不是指通常意义的“见面”,因为此前两人有过几次短期会晤。粟裕在华中野战军高干会议上作战争初期作战经验总结报告。
  郭化若谈到华东野战军时,也指出:“我要说说陈毅与粟裕。由于工作需要,陈、粟之间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就三年解放战争而言,陈、粟始终在一起只有11个半月,大部分时间不在一起,特别是非常关键的一段时期,陈总在中原野战军,即二野工作。”具体而言,陈毅与粟裕在一起的时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1947年1月至7月。这段时间内,陈毅稳定地履职于华野总部,历时7个月。二、1947年8月至1948年5月。这一时间段里,他们两人绝大部分时间不在一起。三、1948年6月至1948年12月。陈毅完全在中原野战军履职,共7个月。四、1949年1月至1950年11月。陈毅回到华东地区工作,但不在三野总部,三野前委仍由粟裕主持工作。五、1950年11月以后。三野番号于1950年5月撤销,但三野前委仍旧行使职责,由粟裕负责。三个月后的1950年8月,粟裕因病离开了三野前委,三野前委随即撤销,部队归华东军区管理,陈毅11月以后从上海到南京,主持华东军区工作。
  可见,陈毅在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总部实际履职的时间为:1947年1月至10月、1948年4月至5月。这与郭化若所指出“就三年解放战争而言,陈、粟始终在一起只有11个半月,大部分时间不在一起”的结论是一致的。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上)(1)
  一、中原战局形成反复拉锯的僵持状态。
  战略构想的最早起源:粟裕“子养电”——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歼灭国民党军最多的一次战役,也是决定现代中国命运的南线大决战。蒋介石在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被基本歼灭,华东、中原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蒋介石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然而,囿于解放军当时诸多公开文告一类的署名,蒋介石及其统帅部当时和事后都未弄明白,在淮海之战中,谁是他们最主要的直接对手和关键人物。
  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陈谢、陈粟两路大军相继跟进中原,全国的主战场由山东转到了中原地区。在中原战场上,蒋介石调集了90个旅的强大兵力,除防御重要点线外,还组成6个强大的机动兵团,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在各个要点之间往返驰援,进攻人民解放军。此时,刘邓、陈粟、陈谢大军各自分兵作战,如果只由1路大军对当面之敌作战则难获全胜,如果等3路大军集中又常常失去战机,只能打中小规模的歼灭战;有时甚至连中小规模的歼灭战也打不成。特别是被围困在大别山地区的刘邓部队,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连续行军作战,无法集中行动,处境十分困难。因而,此时的中原战局形成了反复拉锯的僵持状态。
  从山东战场转战中原豫皖苏战场的华东野战军,在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以后,一直没有找到打大歼灭战的战机。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粟裕,面对这种僵持状态,不断思考如何才能迅速扭转中原战局,进而夺取战争的胜利。
  粟裕分析后认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以后,在数量上和技术上仍然处于劣势。国民党军队依然可凭其数量、技术上的优势,在局部地区组织战役进攻。因而中原战场出现反复拉锯的僵持局面。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关键是,“我军必须高度集中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才能逐次歼灭敌军主力,迅速改变中原战局。”①即必须集中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更大的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同国民党军进行几次大的较量。粟裕准确地预料,只要解放军能打两三个大歼灭战,并在数量上、技术上取得优势,就能在中原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战争形势即可急转直下。全国的政治局势也将迅速变化,战争即可迅速获得全面胜利。一九四八年淮海战役时的粟裕。经过几个月的探索研究,1947年12月10日,粟裕写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其中说:
  “目前敌人虽已被迫作全面防御,但尚有一定兵力,作为其攻势防御之机动使用。观其目的,不仅在破坏我建设新解放区,而且企图争取时间,以待其新军之训练,或政治阴谋之从容布置。因此,目前江北(中原,鄂豫陕及豫皖苏)敌我是处在反复的拉锯形势中。这种形势,本给我们以有利而且多的运动战机会,但由于新区反动势力未完全打倒,反动武装未肃清和新区群众尚未完全发动,故使我们难以保密和及时捕捉战机。而敌人则多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我兵力分散时则进犯,我集中兵力时则后缩,敌我兵力相等则与我纠缠,不让我安定休整。在上述情况下,我一个战略区之兵力对当面之敌作战,则难取全胜;如待三个战略区兵力集中,则又失去战机。而敌人则利用其较我优良的运输条件和建制的临机变动,以集中或分散对付我军。但我军则因缺乏固定补给来源和足够的运输能力,又不便长期集中强大的兵团于一个地区(或方向)作战。因此,建议三军(刘邓、陈谢和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能较彻底地歼灭敌人一路(我们一军如不担负打援,兵力是够用的)。只要邻区能及时协同打援或钳制援敌迟进,歼敌一路是很可能的。在此区歼灭战结束,敌向此区集中,则我又分散或转至邻区,总以何区便于歼敌,即向何区集中。如此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形势可能变化。”②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上)(2)
这是一个对中原和全国战局全面分析以后得出的科学战略构想: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在解放战争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他的构想不仅关系战略全局及其未来发展,而且与中央军委一再强调的不要后方的战略跃进,以及避免打大仗的意图不同,就在前一天的12月9日,粟裕还收到中央军委电示:“目前时期,华野仍以打中等规模之仗为有利”。③因此,他虽然准备将自己的战略构想向中央建议,但采取了格外谨慎的态度,没有马上发出电报,而是在不断缜密地思考。直到经过40余天的考虑,并通过平汉路战役的实践,证明集中兵力打大仗初步可行之后,粟裕才毅然于1948年1月22日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上报中央军委并告大别山区的刘伯承、邓小平。
  按照电报地支代月、韵目代日的规定,“子养”即1月22日,此电即军史上凝结着粟裕军事智慧结晶的“子养电”。
  粟裕曾经说:“进行一个战役,首先要从战略上考虑,战役要同战略相结合,当前要与长远相结合。”④他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还指出:“作为战区指挥员,应不断地研究、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变化,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敢于适时地把战局推向新的水平,而不能坐待条件完全成熟。从孟良崮战役到豫东战役,再到淮海战役,都使我体会到这一点。”他在解放战争中关系到战争走向、成败的关键时刻,自觉提出的这个关系全局的战略构想以及相应的建议,在我军灿若群星的将帅中,是极为突出的。这一成熟的战略思想,成为以后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的最早构想,在他不久再次直谏中央军委之后,逐渐得到全面的实现,被历史的发展轨迹证明是十分科学的,对扭转中原战局,进而以不断的大规模歼灭战消灭蒋军的主力于江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战略。
  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粟裕再次建议: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
  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粟裕
  同志在干部大会上作动员报告。
  粟裕的“子养电”发出时,中共中央于1947年12月已做出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决定从中原战场上抽出一部分兵力渡江南下,迫使中原战场上的部分国民党主力部队回援,以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
  收到粟裕的电报后,毛泽东逐字加以圈阅,在送给周恩来、任弼时,以及正在中央驻地杨家沟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传阅时,他特别注明:“再送毛。”⑤但经同陈毅等人复议,特别是刘伯承、邓小平也于1月26日致电中央军委并粟裕等,认为:“我们目前情况是部队极不充实,弹药亦渐感困难。如无友邻协助,至少将十一师(即整编11师)调走,部队集结均发生困难”,⑥毛泽东决定坚持既定决策。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电告粟裕,指令他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电报认为,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以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敌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正是在这一天前后,陈毅兴奋地作诗一首:“小住杨沟一月长,评衡左右费思量。弯弓盘马故不发,只缘擒贼要擒王。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五年胜利今日卜,稳渡长江遣粟郎(粟裕)。”
  显然,对于改变中原以至全国战局,解放军高级领导人中此时存在着两种战略设想,一个是分兵渡江南进,一个是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粟裕在反复思考哪一种设想更为切合战争实际,更能迅速取得全国战争的胜利。
  3天后的1月31日,粟裕复电中央军委,重申他在“子养电”中的观点和建议:“在军事上,如能于最近打几个歼灭战,敌情当有变化。因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