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夏季在北戴河,休息时他常读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问主席这是谁写的诗,很有气魄,主席告诉我是曹操写的《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观沧海”。
当徐涛谈到他从小到现在,凡所认识的人都说曹操是奸臣,戏台上也是个“大白脸”时,毛泽东说:
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个诗人,能文能武,那时封建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三国时代魏蜀吴的魏国就是他建立的,他统一了北方,打击了豪强,施行屯田制,开荒生产、提倡节约,改革了东汉的弊制,使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进步,难道不该肯定吗?说他奸臣、白脸,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毛泽东还对徐涛说:“曹操能带兵打仗,也能了解民间疾苦,征战环境三十多年,手不释卷,喜读书学习又喜作诗,登高必赋,我喜读他的诗。”“你看曹操的诗气魄雄伟,给人鼓舞。真男子气,是大手笔。” ①
也正是此时,毛泽东酝酿着自己的词作《浪淘沙·北戴河》: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这首词的字里行间,包含着对曹操的怀念、赞扬之情。
徐涛还回忆说,毛泽东并不是和他一个人谈过评价曹操的问题,他也曾和他的高级俄语翻译李越然谈论过,“对曹操是正面评价的,也是为曹操正名*,时间大约在1957年”。
1958年,毛泽东阅读了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卢弼撰的《三国志集解》。
裴松之在注文中,引用了《魏武故事》记载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年)所下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令》中主要叙述自己辗转征战的经历及主要的内心活动,意在表明自己并无取代汉室自立为帝之意,所以让出受封的阳夏、柘、苦三县以解除别人的误会。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毛泽东智品古代史籍(13)
曹操还表明,自己常对妻妾们说,待我“万年之后”,你们不论改嫁到哪里,都要为我说*迹,“使他人皆知之”。
卢弼在注中指责曹操“择言不慎”,“为奸雄欺人之语”。对曹操所说不肯让出兵权,是“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指为“欺人之语”。其他文人的批语中,也有指斥曹操“欲盖弥彰”、“言不由衷”、“志骄气盈,言大而夸”等等。
读到这里,毛泽东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愤,忿然写了这样的批语:
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②
这个批语,旗帜鲜明地否定了那些攻击曹操的言论,认为李白在《望鹦鹉洲悲祢衡》一诗中,对曹操的评价比较接近实际。
1959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郭沫若《替曹操翻案》的文章,从学术的角度论证了曹操的历史作用。郭沫若说:“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
就在郭沫若发表这篇文章的前四个月,毛泽东讲过“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
除了为以上三位帝王类历史人物做“翻案文章”外,毛泽东在他的谈话和批语中还涉及到的古代帝王有: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羽、汉元帝刘姡А⒑汗馕涞哿跣恪⒛铣蚊鞯哿鯊⒛铣何涞巯粞堋⒛铣潞笾鞒率灞Α⑺逦牡垩罴帷⑺屐镜垩罟恪⑻聘咦胬钤ā⑻铺诶钍烂瘛⑻聘咦诶钪巍⒁淮饰湓蛱臁⒑罅禾嬷煳隆⒑筇谱诶畲孥谩⒛咸评詈笾骼铎稀⒈彼翁谡躁痢⒈彼位兆谡再ァ⒚魈嬷煸啊⒚鞒勺嬷扉Α⒚魇雷谥旌駸械取
见解独特评名臣
毛泽东作为历史上罕见的政治家、军事家,读史的着眼点也往往是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即他对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着特殊的感情。
毛泽东在读史籍过程中特别推崇的政治家、军事家有汉代的贾谊、赵充国,三国时的诸葛亮、郭嘉,南北朝时期的陈庆之、韦叡,唐朝的魏征、马周、朱敬则、张说、姚崇,宋代的包拯、岳飞,明代的海瑞、张居正,清代的林则徐、曾国藩等。下面选择毛泽东评点较多的几位名臣略而说之。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毛泽东谈论较多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181~234年)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字孔明。207年,与刘备说《隆中对》,为刘备定据荆、益二州,联吴抗曹之策,成为刘备主要辅臣。刘备称帝,封承相。刘备死,辅后主刘禅。政事无巨细,咸决之,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曾多次北伐曹魏,后病死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早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就说诸葛亮是“办事之人”,并借用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为同学悼词,抒发对诸葛亮的萦念。
延安时期,毛泽东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是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名言。毛泽东熟诵两个《出师表》,在1939年1月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的发刊词里,毛泽东说“从前人说,读诸葛《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①
第三章 毛泽东智品古代史籍(14)
诸葛亮在封建社会被奉为名臣的代表。历史上的诸葛亮确有很多值得后人借鉴处,对此,毛泽东也给予了最大肯定。1950年4月,他在北京中南海对董其武将军说:有人害怕共产党,那有什么可怕呢?共产党心口如一,表里一致,没有私利可图,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把我们国家搞好。你看过《三国演义》吧?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毛泽东十分赞赏诸葛亮制定的和戎方法,即少数民族政策。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毛泽东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引《汉晋春秋》的一段注文空白处,划了很多圈子,这条注文记载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彝族领袖孟获,以及在平定南中后大力安排、任用地方豪强为官吏的事迹。他说:“这是诸葛亮的高明处。” ②
毛泽东非常赞赏诸葛亮的“七擒七纵”,把它视为处理民族矛盾的一个方法。
1935年5月初,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到安顺场,当得知总参谋长刘伯承已妥善处理了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事,很高兴地询问: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一下子说服了小叶丹呢!
1949年,当习仲勋妥善争取青海省昂拉部落第二十代千户项谦归顺成功时,毛泽东对习仲勋说:“仲勋,你真厉害。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1953年8月,当西南军区李达参谋长汇报贵州擒获布依族女匪首程莲珍案时说:这个女匪首,下面要求杀。但毛泽东说:不能杀。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女匪首,又是少数民族,杀了岂不可惜?又说:人家诸葛亮擒孟获,就敢七擒七纵,我们擒了个程莲珍,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连两擒两纵也不行?总之,不能一擒就杀。
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智慧的象征。毛泽东肯定诸葛亮的聪明才智。1962年2月,他在和南京炮兵工程学院院长孔从洲谈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时,又谈了诸葛亮的兵器改革,说:我们祖先使用的十八般兵器中,刀矛之类属于进攻性武器,弓箭是戈矛的延伸和发展。由于射箭误差大,于是又有了弩机,经诸葛亮改进,一次可连发十支箭,准确性提高了。他征孟获时使用了这个先进武器。可是孟获也有办法,他的三千藤甲军就使诸葛武侯的弩机失去了作用。诸葛亮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藤甲是用油浸过的,于是一把火把藤甲军给烧了。
毛泽东还常以诸葛亮作为智慧力量的象征激励干部和战士。在红军时代,他就多次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要我们有诚心,有耐心,湘粤赣边就能有千个万个“诸葛亮”。动员起来,参加我们的斗争,那我们干出来的事业就一定比当年的诸葛亮不知要伟大多少倍。
客观地讲,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小说塑造中的那样全美全能。1959年7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扩大会上就说:人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不可能如同孔明那样,事先安排定锦囊妙计。毛泽东还说: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他在读宋苏洵《权书·项籍》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①
第三章 毛泽东智品古代史籍(15)
历来史家皆大颂特颂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路,但毛泽东却奇语惊人,别树一帜,言之成理,堪称卓见。
陈庆之:“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陈庆之传》载于《南史》第六十一卷。毛泽东在该书封面上,用粗重的黑铅笔划了读过两遍的圈记。在目录“陈庆之”三字旁,划了两条着重线。在传记开篇的天头上,连划四个大圈,又用他苍劲的笔迹,醒目地标写着“陈庆之传”四个大字。在第一段介绍陈庆之生平的地方,毛泽东富含深情地批注:
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一九六九年六月三日在武昌
文内许多地方,毛泽东又圈又点,划满了着重线,足见他阅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