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品国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品国学-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学术性文章,发表历史、哲学和其他的学术文章。”又说:“《人民日报》要搞理论工作,不能只搞政治。《人民日报》最近组织一些学术讨论,这样做好。” ①
  后来《人民日报》加强了理论方面的内容,得到毛泽东的称赞,他说:“现在,《人民日报》有看头了,理论上加强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②
  毛泽东对报刊上有争论的问题尤为关注。有时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还召集有关专家和人员共聚一堂,进行自由的、无拘束的交谈和讨论。
  从1958年以来,中国哲学界在报刊上开展了关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思维与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的讨论。凡属这方面的重要文章,毛泽东几乎都要看的。1958年6月24日他曾邀集一些同志谈论发表在1956年第2期《哲学研究》的《对“矛盾的同一性”的一点意见》一文,该文对苏联《简明哲学辞典》关于同一性的解释提出不同意见。1960年11月12日,毛泽东看到当天《人民日报》登载的一篇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讨论的综合介绍,当即要身边工作人员把文中提到的分别刊登在《新建设》、《光明日报》、《学术月刊》、《文汇报》上的几篇不同观点的文章全部找给他。
  同阅读书籍一样,毛泽东阅读报刊也常常写一些批注,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还批给别人看。
  例如,1959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里发表了《如何评价〈文赋〉》一文。作者对陆机《文赋》的价值和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进步意义,作了比较充分的肯定,不同意相反的观点。毛泽东将此文批给一些同志看,并说这是“一篇好文章”。

第三章 毛泽东智品古代史籍(32)
毛泽东还注意汲取报刊文章中的合理意见,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1958年全国掀起了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运动。对于应不应该消灭麻雀,科学界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赞成,认为利大于弊;有的不赞成,认为弊大于利;有的认为利弊相当。纷纷在刊物上展开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各抒己见。毛泽东知道了这个情况,要工作人员把各种不同观点的文章收集起来送给他。送去文章时,工作人员还整理了一个简单材料附上。毛泽东仔细看了这些材料。1960年3月16日,他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改变了消灭麻雀的决定,提出“麻雀不打了,代之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子’”。接着,3月24日他在天津会议上重申了这个改变,说:这两年麻雀遭殃,现在我提议给麻雀恢复“党籍”。报刊上科学界的意见,对毛泽东作出这个决定,起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把报刊作为了解国内情况和学术理论动态的重要渠道,同时也通过报刊了解国际情况和国际知识。一天几万字的《参考资料》是他每日必看的重要刊物,像读书一样地圈点批划。毛泽东十分重视这个内部刊物,这是他制定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之一。一些非常重要的内容,他常常批给别人去看或印发会议。毛泽东除了看重要新闻外,对《参考资料》刊登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的*,也很有兴趣。他说,这些*里写了许多过去我们不知道的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情况,很值得看看。
  毛泽东对国外情况的熟悉,常常使得一些着名外国记者为之惊讶。1960年,斯特朗在回忆她1946年同毛泽东的那次谈话时说:“他首先问我美国的情况。美国发生的事有许多他知道得比我还详细。这使我惊讶,……他像安排打仗的战略那样仔细地安排知识的占有。……主席对世界大事的知识是十分完备的。”
  毛泽东对于纷纭复杂的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预见性和观察国际动向的敏锐性,同他认真地、一天也不间断地阅读和研究大量国际问题的报刊资料,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主张阅读报刊要独立思考,要有分析,有见解。
  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王鹤滨,有一天,常规性地去了解他的健康情况,当要离开时,毛泽东叮嘱说:“王医生,我的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看《参考消息》,你去看看,看过之后,再给我讲讲。”
  从这天之后,王鹤滨就开始注意《参考消息》了。
  过了两天,王鹤滨看到《参考消息》上有一则重要的国际新闻,于是毛泽东醒后,王鹤滨就带着那张《参考消息》走进了紫云轩。“主席,今天《参考消息》上有一条重要的新闻,我给您读读吧。”王鹤滨读完后,毛泽东笑了笑。
  又过了几天,王鹤滨又看到了一篇重要的国际新闻,于是抓住机会,在毛泽东面前读了起来。毛泽东听后,带着格格的笑声,轻轻地对王鹤滨说:“不是你这个办法。你要好好地看上它几个月,到时候,你就会对形势产生一些看法,也就有了观点。到了那个时候,你再向我报告你对时局、形势的看法。”接着,毛泽东又进一步指示说:“你可以订些香港的报纸,不管是什么观点的,拿来作参考,钱可以从我的稿费中出。”
  后来王鹤滨才明白,这是毛泽东让他从《参考消息》中,从各种不同的政治观点中,从纷繁的事物现象中,抽出决定事物发展的因素,以锻炼预计事物发展趋势的观察思考力,从而通过读报来训练自己的政治头脑。
  毛泽东曾对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工作的王方名说:“领导革命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搞科学研究,也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千万不能把自己的脑袋长在别人的脖子上。”毛泽东阅读报刊的显着特点就是独立思考,因而在分析综合各种问题时都有独立的见解,不受任何干扰。1957年,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说:
  现在,我们决定扩大发行《参考消息》,从两千份扩大到四十万份,使党内党外都能看到。这是共产党替帝国主义出版报纸,连那些骂我们的反动言论也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目的就是把毒草,把非*主义和反*主义的东西,摆在我们同志面前,摆在人民群众和*人士面前,让他们受到锻炼。不要封锁起来,封锁起来反而危险。这一条我们跟苏联的做法不同。为什么要种牛痘?就是人为地把一种病毒放到人体里面去,实行“细菌战”,跟你作斗争,使你的身体里头产生一种免疫力。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
  毛泽东用“种牛痘增强免疫力”,来通俗形象地阐述读报刊要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比较分析,从而增强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
  如果说博览古典史籍是毛泽东从纵向了解中国过去的话,那么坚持读报章杂志则可以说是他从横向了解中国的现状,这样就从纵横两个维度,使毛泽东对中国的古往今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洞若观火。毛泽东对中国的了解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无人可及的。至于他“眼底六洲风雨”,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则更是他数十载如一日地坚持阅读大量报章杂志的结果。
  古语云:“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今日,如果一位“秀才”想足不出户就能对天下事了如指掌,就必须向毛泽东学习,坚持阅读报章杂志这一“活页历史”。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章 毛泽东智品诸子(1)
毛泽东与《老子》
  《老子》一书,是中国思想史上道家的主要经典。毛泽东对它很熟悉。早在1913年,毛泽东就在他的《讲堂录》里记下:
  《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话出自《老子》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水最柔弱,无论什么坚强的东西都不能战胜它。用于处世,则为以柔克刚之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的生平,最早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他做过“周守藏室之史”的小官。孔子初次入周,曾经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诉他:“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告诉孔子:要像“良贾”“深藏若虚”,要像“盛德”“君子”“容貌若愚”,去掉“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然后可以有所为。
  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说他是“乘风云而上天”的“龙”。
  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一说老子是“隐君子”;二说老子“修道而养寿”活到“二百馀岁”;三说老子可能就是“与孔子同时”的老莱子;四说老子就是周太史儋。
  老子的着作《老子》,是他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强其所着的“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
  《老子》一书,又叫《道德经》,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抄写本,则为《德道经》。可见老子的学说在西汉已广为传播,当时习称为“黄老”。《史记·申不害传》:“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于刑名。”便是证明。《论衡·自然》解释说:“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一直到东汉,仍然习称“黄老”。及至魏、晋时代,才开始退黄帝而进庄周,于是习称“老庄”,《三国志·魏书·何晏传》:“(晏)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着述凡数十篇。”从此老庄便成了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子》分上下篇。上篇论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主要是探讨宇宙人生哲理,可谓纯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