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品国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品国学-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进一步以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对旧的统治者也是充满了愤激之情,以为:“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然而庄周在思想方面,发展了《老子》消极的一面,把过去人们所创造的一切文明,都看成是社会*的根源,主张“绝圣弃智”回到“愚而朴”的蒙昧时代去。这是他思想消极的一面。
  庄子的文章变幻奇诡,汪洋恣肆,所谓“意出尘外,怪生笔端”,鲁迅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对后世文学创造有极大的影响。
  毛泽东多次运用《庄子》的寓言典故,来说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这种运用,既有力地说明了道理,又生动活泼地阐释了庄子的思想。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一文中谈到农民做的十四件大事。在叙述第七件事“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和城隍土地菩萨的神权以至丈夫的男权”时,毛泽东谈到了发动群众的重要性,毛泽东说:
  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
  在这里,“代庖”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于是就对许由说:“日和月出来了,那小小的火把还不熄灭,它再想发光,是很难的!及时的雨已经降下来了,这时还在那里灌溉,实际是不必要的!你站出来天下就会得到治理,请让我把天下让给你。”许由听了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得很好了。你让我来代替你,我将以什么名义向人们来说呢?名是实之外之宾,难道你就让我做这个外表吗(有名无实)?鹪鹩鸟在森林里为巢,只不过是在一个树枝上;偃鼠到河里饮水,只不过是要喝饱肚子,你还是回去吧,我是不能为天下做什么的。厨师虽然不能做出祭祀用的饭菜,可掌管祭祀的人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岗位去代替他。”许由的意思是,你就是扔下天下不管了,我也不会代替你去掌管天下。于是许由便到箕山过隐居生活去了。
  “越俎代庖”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俎”是祭祀时载牲的礼器,“庖”指厨师。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中谈到红军的形势时,批评了片面地看问题的一些人。说到片面地看问题,毛泽东引用了《庄子》里的一个寓言。毛泽东说:。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章 毛泽东智品诸子(5)
*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一个虾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如果它说:“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这是对的,因为合乎事实。我们说,红军在一个方面(保持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个方面(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
  在这里,毛泽东变化地运用了《庄子》里的寓言“井底之蛙”。《庄子·秋水》中说:
  井里的青蛙对东海来的大鳖说:“你看我在这里该有多快乐呀!在井里,我可以躺在井壁的砖洞里休息;到井外,我可以在井台的四周随意地跳跃;有时我还可以到水里去,水可以托着我,使我的头露出水面,也可以到我的胳肢窝;我还可以到软绵绵的泥地上散步,淤泥只能淹没我的脚,漫过我的脚背。我在这地方向四周一看,觉得那些小虫子、小螃蟹、小蝌蚪谁都赶不上我。我快乐到了极点。”东海大鳖听了感到很惊奇,它准备到井里去看一看,可是当它刚要把左脚伸出来时,右脚就被井台的栏杆绊住了,于是它只好又退了回来。这时,大鳖开始向青蛙介绍了东海的情况。它说:“东海用几千里也无法量它的广阔,使用千仞也不能说明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有九年发大水,海水并没有因之而增加;商汤时八年有七年大旱,海水也并没有因之减少。海水无穷无尽,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也不因雨水的多少而增减。我生活在这无比广阔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呢!”青蛙听了大鳖的话,才感到自己的藐小。
  这则寓言用比喻的方法,批判的是那些眼光短浅、片面看问题的人。成语“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就是由此而来的。
  1963年,三年经济困难刚刚过去,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的身体逐渐好起来。她在新年之际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回顾了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同时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缺点。她说她读了《庄子·秋水》,并认为其中的河伯是个鼠目寸光、自高自大的人。
  毛泽东看了女儿的信很高兴,并于同年1月4日给李讷回了一封信。信中谈到干部子弟的问题,毛泽东教育女儿不要骄傲。信中写道:
  现在好了,干部子弟(翘尾巴的)吃不开了,尾巴翘不成了,痛苦来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①
  《庄子·秋水》创造了一个“望洋兴叹”的寓言:
  夏天到来,雨水灌满了黄河,河面显得十分宽阔。这时候,河伯(黄河水神)开始自我陶醉起来,他认为全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可是当他顺水来到北海的时候,却发现事情并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样。他站在那里向东一看,只见面前是汪洋一片,无边无际。于是他便收起了他那傲慢的神态,抬起头向着北海之神海若感叹地说:“俗话说,‘有的人懂得了一点道理,就觉得自己比谁都强了’。这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这则寓言,意在批评那些骄傲自满的人。
  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逍遥游”和“齐物论”是两个核心。
  对于“逍遥游”,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开始进行了分析。
  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写道: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予诵斯言,未尝不叹其义之当也。夫古今谋国之臣夥矣,其雍容暇豫游刃而成功者有之,在局蹐失度因而颠踬者实繁有徒,其负大舟也无力,岂非积之也不厚乎?吾观合肥李氏,实类之矣。其始也平发夷捻,所至有功,则杯水芥舟之谓也;及其登坛□理国交,着着失败,贻羞至于无已者何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孟子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浅薄者流,亦知省哉。②

第四章 毛泽东智品诸子(6)
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至“水浅而舟大也”,是《庄子·逍遥游》的原文,意思是:积水如果不深厚,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在地上低洼之处倒一杯水,它只能负载草芥那么大的船,这时如果放上一个杯子,杯子就会被胶住了。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的缘故。
  这段话包含着很深的哲理。它说明,一切事情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浅水负载不了大船,这就是规律;离开这个规律,在浅水里去行大船,那船就要搁浅,就要被胶住。一切事情都离不开条件,这在庄子哲学里叫做“有待”。
  毛泽东读《逍遥游》是领会了其中的真理的。“予诵斯言,未尝不叹其义之当也”,说明毛泽东已经被《逍遥游》中的真理所折服了。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都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事物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这其中反映着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必然就是规律,掌握了必然的规律,才能获得自由;离开掌握必然规律去追求自由,是根本办不到的。这就像大船离不开大水、鲲鱼离不开大海、大鹏离不开大风一样。
  毛泽东在《讲堂录》中提到的“合肥李氏”,即近代的李鸿章。他“平发夷捻”(*太平军和捻军起义)很成功,是因为杯水负载了小舟,合乎了事物的规律;后来,他处理国家大的政务却“着着失败”,是因为浅水负载了大舟,违反了事物的规律。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自由和必然的规律。他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③
  这里提出的不断总结经验,目的就是要发现必然的规律,以便掌握了必然规律再去改造现实。
  庄子的另一个核心哲学思想“齐物论”,把世上的是非、善恶、物我、生死等,都看成是一样的,都看成无差别的。既然是一样的,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去区别什么是非、什么善恶;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必要去为生而高兴,去为死而悲痛。
  据《庄子·至乐》记载,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并没有痛苦,而是敲着盆子唱起歌来(“鼓盆而歌”)。
  毛泽东曾就庄子的“齐生死”思想,阐发了事物变化的辩证法。1964年,毛泽东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时说:
  如果现在孔夫子还在那还了得,地球就住不下,死了人应该开庆祝会,庆祝辩证法的胜利。庄子老婆死了,不是鼓盆而歌吗?发生,发展,消灭。一个消灭一个。
  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就是物质的变化和物质不灭的定律。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语》中,引用了庄子“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庄子·人间世》)的话,因其中揭示了事物变化由小到大的规律。
  在哲学上,庄子还看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到日本哲学家板田昌一的基本粒子观,毛泽东赞赏板田昌一的“基本粒子并不是最后的不可分的粒子”的观点。谈到凡事都可分的观点时,毛泽东肯定了庄子的万物永远可分的观念。毛泽东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