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品国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品国学-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毛泽东使用“削足适履”一语,在于批评“左”倾教条主义者在军事上的错误,特别是批判他们在研究战争规律时,不按照中国革命战争的客观实际情况,只知机械地搬用反动的中国政府或反动的中国军事学校出版的那些军事条令,或者外国的东西,不知道“按照现时情况规定我们自己的东西”。毛泽东特别强调:“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这是他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政治、军事、经济等情况,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特点,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规律后,创造出的全新的研究和学习战争规律的方法。干革命,干战争,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
  这里,毛泽东给人们有两点启示:一是,不论学习别人的什么经验,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出与之相适应的东西,决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一定要碰壁,要犯错误;二是,干战争要掌握规律,干其他革命工作也要掌握规律。
  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毛泽东写道:
  这种批评一发展,党内精神完全集注到小的缺点方面,人人变成了谨小慎微的君子,就会忘记党的政治任务,这是很大的危险。
  “谨小慎微”一语,原作“敬小慎微”,《淮南子·人间训》中说“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形容对细微的事物也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即待人处世非常审慎。
  此语更早可追溯到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缁衣》。原文是: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於言而慎於行。”
  孔夫子的话大意是说,做官的要用好话去开导手下的人,教手下人行为谨慎一些。所以,说话必须考虑它的后果,行为必须考察它有无败坏。这样,民众也就会说话谨慎,行为检点了。
  孔子在这里讲的是一些“为官治民”的办法,它们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被信奉。其中“谨於言而慎於行”一语,还被发展为成语而被人们广泛遵循。
  毛泽东使用“谨小慎微”一语,是典型的“反其意而用之”,赋予了它贬义,用以批评那种只注重琐事、不顾大局的错误倾向。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 毛泽东说佛教谈佛经(1)
虔诚信佛的“石三伢子”
  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学习毛泽东》的报告,报告中说:
  毛主席常说,他是从农村中生长出来的孩子,开始也是迷信的,甚至某些思想是落后的。他最不同意晋察冀一个课本描写他在十岁的时候就反对迷信,说他从小就不信神。他说恰恰相反,他在小时候也是相信神的,而且信得很厉害。当他妈妈生病的时候,他去求神拜佛。
  周恩来的这段话说明,毛泽东在小时候是信佛的。
  佛教由印度传入东土,与生于斯长于斯的儒道两家完全不同。但是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思想与儒家道家等本土文化不断地撞击、融合和发展,早已成为有着重大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佛家与儒家的互补、互用趋势,中国禅宗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北宋“理学”的出现,则标志着儒、释、道三家融合的完成。所以,不懂佛学,就很难读懂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学史。佛学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国学中最具独特色彩的一个门类。这也是近现代所有国学大师们所公认的。
  幼年毛泽东的信佛,是由于深受虔诚信佛的母亲的熏陶感染。1936年,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
  我父亲毛顺生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可是我母亲信佛却很虔诚。她向自己的孩子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因为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对佛教产生信仰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1893年毛泽东诞生之际。在毛泽东出生前,文氏曾先后怀过两胎,但都不幸在襁褓中夭折。
  毛泽东诞生之后,文氏除了高兴之外,还千方百计地要使他“长命百岁”。为此,文七妹先后采取了四项措施:其一,是让毛泽东拜七舅妈为“干娘”。其二,是替儿子向南岳观音菩萨“许愿”,答应毛泽东长大成人之后去“还愿”。其三,是让毛泽东拜“石观音”为“干娘”。其四,是自己吃“观音斋”。
  毛泽东的七舅妈子女颇多,而且个头长得健壮结实。母亲要毛泽东拜七舅妈为干娘,是希望托七舅妈的福,庇荫他健康成长。在上述四项措施中,除这一项属于民间风俗之外,其他三项都与佛教有关,而且都是与观音信仰有关。
  毛泽东的母亲虽然向南岳的观音菩萨“许愿”,求其保佑自己的儿子平安,可是她还是觉得南岳的观音菩萨离她太远了点。因此,她又在娘家附近找了一座“石观音”,要毛泽东拜它为“干娘”。文七妹领着年幼的毛泽东拜石观音做“干娘”时,还向石观音表示,从此这个小孩就寄名石头,因他排行第三,所以就叫他“石三”。于是“石三伢子”的乳名,就在亲友中喊开了。
  毛泽东童年时从两岁至八岁主要是在外祖母家度过的。他的外祖母也虔诚信佛。每逢观音菩萨的生日、成道日和涅盘日,他都少不了由母亲或舅父、舅母领着,去向石观音礼拜。所以“石三”的乳名和石观音的形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因革命斗争环境的险恶,毛泽东还曾用“石山”的化名发表文章或通信。这个“石山”显然就是从“石三”衍化而来的。例如1923年7月1日,毛泽东在《前锋》杂志上发表《省宪下之湖南》一文时,署名便是“石山”。同年9月28日,毛泽东在致林伯渠、彭素民信的附语中特别交待:

第五章 毛泽东说佛教谈佛经(2)
此信托人带汉寄上,因检查极厉害,来信请写交毛石山,莫写毛泽东。①
  1951年5月,毛泽东在接见他的表兄文运昌等人时,曾谈到拜石头为干娘的事。他说:“我小时候有个乳名叫石三伢子。那时候,我母亲信迷信,请人算八字,说我八字大,不拜个干娘难保平安。母亲带我去唐家圫外婆家,发现路上有一块人形巨石,便叫我下地跪拜,拜石头为干娘。因此,母亲又给我取名‘石三伢子’。” ②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了他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6月26日傍晚,毛泽东在韶山招待所设了几桌便宴,款待他少年时代的师长和亲友,以及当年曾和他一道出生入死的赤卫队员、老共产党员和烈士家属。
  当宾主各就其位之后,工作人员轻声告诉毛泽东:“主席,客人都来齐了,可以开始了。”
  毛泽东站了起来,举杯环视四周,微微笑道:“今天,各位父老乡亲都到齐了,就只差我干娘冒[没]来呢。”
  顿了顿,他用商量的口气说:“是不是还等呢?”
  乡亲们听毛泽东这么一说,都感到很诧异。他们知道主席有个干娘是七舅妈赵氏,已去世30多年了,这是主席自己也知道的。怎么现在又冒出个干娘呢?
  毛泽东见乡亲们迷惑不解的样子,也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只是爽朗地笑道:“大家喝吧,我们不等啦。”
  席间,有几个年轻人仍想打听个究竟,便指使一个小姑娘去问毛泽东:“主席爷爷,您的干娘是哪一个呀?”
  毛泽东放下杯筷,笑容可掬地抱起小姑娘,大手向西一指说:“我是那个山圫里石头的孩子,你又是哪个的孩子呀?”
  原来毛泽东讲的就是“石观音”。他拜石观音为干娘,是幼年时代在外婆家生活时的事,即使是当时在座的五六十岁的韶山老人亦不知情。所以当毛泽东重提此事时,大家都感到诧异。③
  在虔诚信佛的母亲的影响下,少年毛泽东对佛教的信仰也十分真诚。他不仅和母亲一样,对父亲不信佛感到伤心,而且曾和母亲讨论,如何改变父亲不信佛的态度。1936年,毛泽东向斯诺回忆说:
  我九岁的时候,曾经同母亲认真地讨论过我父亲不信佛的问题。从那以后,我们好几次想把他转变过来,可是没有成功。他只是骂我们,在他进攻之下,我们只好退让,另想办法。但他总是不愿意和神佛打交道。
  ……后来,有一天,他出去收账,路上遇到一只老虎。老虎猝然遇见人,慌忙逃跑了。可是我父亲却感到更加吃惊,对于他这次脱险的奇迹,他后来想得很多。他开始觉得,是不是得罪了神佛。从此,他开始比较敬佛,有时也烧些香。然而……他只有处境不顺当的时候,才求神拜佛。④
  资料表明,1909年,即毛泽东16岁时,他曾去南岳“朝山进香” ⑤ 。这次“进香”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毛泽东的母亲生病时许了愿,治好之后去“还愿”。1957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也是如此说的。但根据毛泽东童年与佛教的关系,在毛泽东幼年时代,文七妹曾向南岳的观音菩萨“许愿”,祈求保佑儿子健康成长等来看,这次“进香”可能有着双重任务:既替母亲“还愿”,也替自己“还愿”。
  研经访僧究佛理
  少年毛泽东对佛教的信仰是十分虔诚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善于独立思考的他对佛教信仰的怀疑也随之增长了。延安时毛泽东在和斯诺的谈话中说过:

第五章 毛泽东说佛教谈佛经(3)
我看的书,逐渐对我产生了影响,我自己也越来越怀疑了。我母亲开始为我担忧,责备我不热心拜佛,可是我父亲却不置可否。……这时还有一件事对我有影响,就是本地的一所小学来了一个“激进派”教师。说他是“激进派”,是因为他反对佛教,想要去除神佛。他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大家对他议论纷纷。我钦佩他,赞成他的主张。
  毛泽东所说的“激进派”教师指李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