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来源,就像公认《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演绎对成分一样,无中生有的成分并不太多,不存在所谓的妖魔化问题。该阶段主要是否定曹操,所以借用戏台形象称之为大白阶段。
论者或谓北宋正直的大史学家司马光都还是以曹魏继汉正统,仍是“帝魏寇蜀”、“尊曹抑刘”。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看法,司马光本人曾特意声明并未尊曹魏为正统,是“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若以蜀汉继东汉,会出现半年多时间空窗不好处理,并且综观《资治通鉴》相关记载不难发现,司马光对曹操没有好感,他最后总结指出,“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所谓“暴戾强伉”就是残暴、乖戾、强梁、伉健的另一种表述;所谓“蓄无君之心久矣”,实际就是“奸雄”、“奸相”的另一类表达;所谓“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生动刻画了曹操既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心理状态。
大文豪苏东坡《志林》说:“涂巷中小而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北宋那时候,下层民众对曹操的形象已是非常厌恶了,虽然白脸形象还没有塑造出来。苏东坡写《魏武帝论》、《诸葛亮论》和《孔北海赞》等文,在《魏武帝论》中说:“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是故有所重发而丧其功,有所轻为而至于败。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曹)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随至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苏轼给曹操的评价要比司马光低得多。《孔北海赞》中称“曹操阴贼险艰,特鬼蜮之雄者耳”。
南宋时,用于国难深重,理学渐胜,士大夫主流意识形态强调执政者的道德水准,强化君臣名节,检讨历史经验时自然很容易找上曹操,洪迈《容斋随笔》虽极称曹操知人善任,称其“实后世所难及”,但总体结论得出“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陆游《得建业倅郑觉民书》诗云“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正是反映这种内在里路。朱熹《朱子语类》卷140《论文下》评曹操:“曹操作诗必说周公,如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苦寒行》云:‘悲彼东山诗’。他(操)也是做得个贼起,不惟窃国之柄,和圣人之法也窃了。”“诗见得人,如曹操虽作酒令,亦说从周公上去,可见是贼。”朱熹成为东晋习凿齿后第一个把曹魏从真实历史中排列到正统外的人,其《通鉴纲目》径改《资治通鉴》,以魏黄初承汉建安纪年改为以蜀汉章武承汉建安纪年。视操为贼,成为南宋共识。而北方的金朝则为了强调统治的合法性则强调曹魏的正统地位。。 最好的txt下载网
何以如此?千古曹操只一人(6)
据考证,宋元已有叙说三国故事话本,保留至今的各种金院本、元杂剧三国故事剧目就多达四十多种、剧本则有一、二十种。到元末明初罗贯中写定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时,参照、演绎史籍,采摘各种传说,并在流行平话、杂剧的基础上铺陈而成。
清代否定曹操的仍是主流,现代史学家倍加赞誉的清初三杰中,顾炎武评价:“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王夫之《读通鉴论》评价:“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坑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乾隆皇帝以帝王之尊钦定曹操为“簒”、“逆”,视之为大奸巨恶,以乾隆在清代的至尊地位,这就成为定论。史学家赵翼对曹魏代汉甚詈之,说:“曹魏假称禅让以移国统,犹仿唐、虞盛事,以文其奸。及此例一开,后人即以此例为例,而并忘此例之所由仿,但谓此乃权臣易代之法,盖变本而加厉焉。”
应该指出的是,在否定曹操的大趋势中,主要原因在于维持社会和文化秩序的统治思想体系中——主要是理学的发展对于个人价值、道德标准的要求越来越严苛,更加要求个人服从于社会(整体、集体),溯至于历史,曹操做为著名人物就被拿来说事。实际上,很少有人否定曹操的才能,像明张溥编纂《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时,还在《魏武帝集题辞》里称曹操“多才多艺”、“汉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吕布,孟德实兼其长”,其“文章瑰玮”、“乐府称绝”;但在评价曹操的道德、为人时便称其“志窥汉鼎”、“称王谋逆”等等。
章太炎是第一个用近代学术眼光试图为曹操“翻案”的学者,写《魏武帝颂》为其全面辩护,有深度地肯定曹操的事功:第一,高度评价曹操的武功,谓其“宣哲维武,民之司命。禁暴止戈,威谋靡竟。夫其经纬万端,神谟天挺,出车而猃狁襄,戎衣而关、洛定”。第二,赞誉曹操礼贤下士、广罗人才,“登黎献乎衽席,折旄倪乎隍阱”。第三,肯定曹操重视农桑、恤民之政,“务稼穑故民孳殖,烦师旅而人不病”。第四,提倡曹操的俭朴、倡廉,“加之以恭俭,申之以廉靖。廷有壶飧之清,家有绣衣之儆。布贞士于周行,遏苞苴于邪径”。第五,全面为曹操的诡谲之行辩护而给以新的解释,“信智计之绝人,故虽谲而近正”。
1917年,胡适、钱玄同对曹操进行过肯定性讨论,引起不小影响。
鲁迅认为:“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吕思勉是最先全面肯定曹操的少数史学家之一,极力为曹操辩诬。(见《吕着三国史话》)为下一个阶段的来临进行了浓墨重彩地铺垫。
星转斗移,谁也没料想曹*了一千七百年后,他自己从来没有奢望的好运气从天而降,耀眼红光普照大地。
大红:飞来鸿运
红色是最引人注目的色彩,在所有色相中;它对人的刺激度最高,在视网膜上成象位置最深,给视觉以逼近的扩张感,看到红色物体时,容易引起兴奋、激动、温暖、热烈、注意和紧张等感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可见光谱中光波最长,接近可见长波的极限处,穿透空气时的折射角度最小,在空气中轴射的直线距较远,眼睛不适应红色光的刺激但善于分辨红色光波的细微变化,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严重时会给人造成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从生理上看;是最强有力的色彩;红色刺激导致脉搏跳动加快;呼吸急促;能引起血液上升、肌肉的兴奋等变化。据测试,红色能使食欲达到高峰。自然界中,血、夕阳、火和不少鲜花、果实、肉类食品都呈现出红色。从古至今;红色始终受到人们重视,是人们普遍偏爱的颜色。红色具有双重象征意义,象征喜庆、吉祥、喜悦、温暖、希望、幸福、热烈、兴奋、欢乐、热情、勇敢、奔放,还象征漂亮,女子盛妆指为〃红妆〃或〃红装〃,把艳妆女子称为〃红袖〃,女子的美艳容颜指为〃红颜〃等,还象征成功、顺利,得到领导宠信的人叫〃红人〃,热闹、兴旺被称为〃红火〃;繁华、热闹之地被形容为〃红尘〃;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红极一时〃,分到经营利润叫〃分红〃,给人额外钱财叫〃红包〃等;红色容易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血;多用于喜庆、欢乐和庆典场面,至今在婚嫁喜庆中仍然保留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喜〃字及穿红衣、配红花等习俗,把促成他人婚姻的人叫〃红娘〃。喜爱红色的人;多表现为热情活泼;充满活力;富有朝气。近现代以来又象征共产党革命和进步政权,是积极的、前进的和革命的象征,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等等。另一方面,红色有过于暴露、容易冲动、过分刺激等负面问题;如纵火成灾、流血为祸,这样又象征警觉、危险、冲动、野蛮、灾难、爆炸、暴力、恐怖和警告。红色在视觉效果上具有醒目特点;被广泛用于标志、旗帜、广告等方面,成为最有力的宣传色,也做为交通禁令、救火车、灭火器等消防设备的专用或重用色。在色彩配合中常起着主色和重要的调和对比作用,是使用得最多的色。总之,红色是一个具有强烈而复杂心理作用的色彩,一定要慎重使用。同今天认识大大不同的是,明朝以前的古人并不是特别的关注红色。红色(red)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象征着残暴、流血。至于红色的褒义,据考证,red的褒义是从远东经波斯传到西方的。如red—letterday喜庆的日子,theredcarpet隆重的接待等则得益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 想看书来
何以如此?千古曹操只一人(7)
红色意味着情绪亢奋,热热闹闹,是革命者喜欢的标准颜色。照说曹操和革命、革命家是无论如何也联系不起来的,但历史的内在理路有时就是那么怪异。曹操身上所有的可资利用的地方都被开发出来,曹操甭管身份多高、道德多坏,毕竟在旧时代长期被辱骂,算是受了很大委屈;他的个人霸业、事功可以被称之为统一大业,曹操的屠杀屠城杀人如麻及成功的外在形象可以用统一来看待、掩饰;出身宦官也差可算贫寒家庭,打击政敌却勉强能算成抑制豪门,曹操性格的叛逆、变态和激烈反对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