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远胜于第一部
written by棉花堂
现在很多书都有第一部、第二部……在这种书当中,大部分都是第一部比后面的写得好。但《杜拉拉升职记》是个例外,第一部写得一般,但第二部写得很不错。
书名是写着杜拉拉,但这第二部,讲杜拉拉的,其实不算是非常多,更多的是写她所在的DB公司,写里面的人和事。好友梁岸雄说DB是现实中的北电。我在广东北电做过,感觉有点像,但又不像。因为北电在中国,从来都不是设备市场上一流的。不过DB所在的行业应该就是北电所在的通信设备业。我想说的是,北电的销售在中国做得一般,但DB在里面强调的是销售,此书里讲的很多都是销售领域的相关事件。
里面有三件事情最让我有印象。第一就是销售这个工作对于人的要求。不同产品对销售人员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产品,比如说通信设备,原理很复杂,它就需要销售代表有很强的专业背景,才能够对客户施加影响;而有的产品,缺乏明显优势,可替代性强,它就需要代表特别勤快,特别善于和客户搞好关系;有的区域由于回款不能保障,就会导致年内可能拿不到奖金,这就不能招有经验的代表,留不住,所以宁愿要没经验但潜质好的新人。
第二件事情,就是DB招一位一线的经理而展开的分析。首先在公司内部发出有一个基本的要求的招聘公告,先过滤一批。同时叫猎头在外部也找。最精彩的就是杜拉拉和大区经理陈丰对于几位应聘者的分析。比如说,有两个平分秋色的候选人:姚杨和李坤。和我一样,他们都是硕士,看来硕士做销售也很不错。呵呵。两个人的业务水平都差不多。但李坤相比于前者有个更强的能力,就是带好新人。对于新人,他常更有耐心,能做出更为系统的培训计划,显然,这对于不喜欢过度依赖个人的大企业而言,是最合适的。重要的是,他应聘的是一个经理,一个经理影响他人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比较下来,李就比姚要更适合。同时,猎头也找来了一个更为优秀的候选者,但因为杜找不到那个家伙跳槽的理由,所以怀疑他不是真心想跳。所以就叫他做一个PPT来描述他的想法。不真心的人还真让杜试出来了。因为准备30分钟的PPT,是比较花心思的。
第三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当选的李坤因为管理小组不当而造成了整个小组逼宫。最后搞得大区经理和他们整个小组专门开会来解决。显然,如果是我主持会议,可能一开会就变成了对经理李坤的批斗大会。这一点讲,杜控制会议的能力是很不错。让每个人都写出最关注的三个问题,然后大家集中讨论这些问题。主持会议也很有讲究啊。作为一线经理,李管理过细。我不知道此书说的一个统计是不是真的:70%的员工会因反感管得太细而有跳槽的想法,而这当中,有一半的人会付诸行动。
虽然此书也有不少啰唆的地方,比如说过多谈股市。但确实会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值得我们思考,比如说,做主管的,不要和手下的漂亮异性走得太近等。如果你做销售或者管理,那么我建议你看看此书。强烈推荐!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即使故事完了,杜拉拉还会继续
◎希望篇_I HOPE
即使故事完了,杜拉拉还会继续
written by香草烧鱼@电子式思维
去年年底就买了《杜拉拉2华年似水》,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个月停下,放心不下地间歇了一个假期,像《杜拉拉升职记》一样,作者的文笔有种驱动力,能驱动你不停地去完成这段历程。最后一口气从头到尾读完了。总体来说,还是很精彩,虽然多数评价都比较介意作者对既成事实的背叛,但看得出大部分读者都还是为杜拉拉的这段经历喝彩。
如果说《杜拉拉升职记》是一个启蒙和初级进阶,那么二应该算是中级进阶了。拉拉在经历了初入职场的碰壁、融入组织架构的波澜以及个人感情事业的挫折后,可以说已经初步成为一个资深职业经理人,她不但可以更加广阔深入地涉猎知识和经验,同时还能做一个很好的传授者。就像她在给陈丰分析苏浅唱的时候说的什么是READY FOR THE NEXT LEVEL。作为一个中高层管理者,她具备了大部分自身需要的储备,也许是天意弄人,也许是好事多磨,作为作者大概在这点上也很无奈,以至于在宽带薪酬制上其实作者的笔墨也比较含糊。杜拉拉心虚,但又急切地想要学到很难学到的职位核心技术。于是想到跳槽,也许真的蹦来蹦去就能在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价值,进一步了解行业结构和细节,这对一个人的发展不失为一剂强心针,未必都是破釜沉舟。只是在跳槽这件事上作者还是让杜拉拉比较谨慎。
既然杜拉拉具备了该有的知识体系,也能教人了,作者也差不多可以开开小差,写写那些侧面,这也是很多评论中对杜2诟病的一点,全书有不少笔墨给了沙当当和孙建冬。让我想起一个师兄,似乎有点像,但是名字一样,不能说去硬套,但也说不定会如小说一样。其实读到最后,我倒觉得他们的故事还是在写杜拉拉,只不过这次杜拉拉改名了,连带何好德、李斯特、王伟也改名了,他们在一个新的新人圈里更加深入地去重复和发展杜拉拉的那段成长岁月。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更加注重细节描写,不但将可能的职场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还提供了相对详细的应对方法。在这点上可见作者不愧是一位资深的职业经理人,可谓阅人无数,经历丰富。现在开始在导师公司实习,虽然算不上要深入职场,但最基本的为人处事,包括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的大小事务都值得从书中去借鉴。虽然由于作者的职业背景只是涉及人力资源和销售,但是做技术有时也同样需要变通,就像很多系统讲述技术的书籍都是先从市场角度切入一样,市场、结果导向也许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整个产业链的主流。也难说一个技术工作者会在某一天走上销售之路。姚杨就是例子。
至于王伟,可以算是个鸡肋,放弃吧,读者不干,留着吧,既成事实已经成为梦境。其实作者安排杜拉拉和程辉的对话那段也许就表明了心声。最后留下个悬念,给作者自己一个台阶下,给读者算是有个交代。至于还有没有3,我想不论是出不出,对于那些关注作者,并且牵挂杜拉拉的人来说都会理解。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分钟年华老去
十分钟年华老去
written by只喝黑咖啡的小企鹅
看到华年似水第一反应的就是这个标题,十分钟年华老去。
那年,我们懵懂地咿呀学步。那年,我们坐在中学的课堂憧憬大学校园。那年,我们站在22岁的十字路口彷徨毕业后的出路。那年,我们学会了放弃,学会了无奈,学会了冷漠,学会了独自一人。
职场就是一个大熔炉,来自社会各个地方的人都聚在这里,为了生存,为了漂泊。生存以上,生活以下。你要适应很多种人,很多种事。在职场,无性别。重要的是战斗!永无止境地战斗!如果你把自己当弱者,没有人会因此同情你,能够获得的只有出局。
初入职场,那些棱角也许还会很锋利,但是一年、两年,随着时间的打磨,你不再那么坚定,更不用说,愤愤地去鸣不平。有些东西,人们能够给予的就是YOU DESERVE IT。当然要去了解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因为这句话是双层含义。活该或者你应得的好处。结果都是拿去吧。
同事教你工作,已经不是他的职务范围。他可以选择去看你笑话。但是大多数同事还是乐意好心为你出出点子,无论是工作、炒股、买房还是爱情。新人是要有眼力见儿的,即使人人能看出来你想干什么,你还是要去做,谁让你是新人?
学会去沟通,如果你没法说服组员和你站在一条战线上,那么即便你有再强的工作能力,终有一天会是失败的。作为领导,知道手底下的人不服,要做的不是退却躲避,而是分析对方要的是什么,对方的行动方式是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无理取闹的。前提是你没有威胁到他。
现在的房奴越来越多,经历了经济危机危言耸听的影响,北京的房价据说还要回暖,有时候我想,我这北京生北京长的人,最后能不能买得起北京的房子。
股市还是那么低迷,在那个全中国人民都准备入市的时候,开始跌,没完没了地跌。连巴菲特都承认,去年他赔了。
中国人还是很喜欢凑热闹的。路边出了个小事如此,经济危机亦如此。本来不该有的危机在中国却真起了不小的影响。
说跑题了。最近找工作,心烦得很。这职场真不是应该用期待来形容的。做自己的老板吧……等有资本了……
所以还是要进职场一走的。
于是,十分钟年华老去。十分钟后,我们又站在何方?
。 想看书来
青春路正长
青春路正长
written by 佚名
漫步于清冷萧索的小街,这一刻,不知怎的,突然思绪万千了起来。许多许多东西一起涌入脑海。有惆怅、有伤心、有灰暗、有希望、还有兴奋。也许这就是五味杂陈。
这几日一有时间就在看葡萄传给我的《杜拉拉升职记》,这书畅销了很久了,我一直没有买来看。因为我总觉得升职这种事情要根据当事人和其领导各自的个性来看,不能以点概全。看多了能力一般,却把精力全都用在使用各种手段(美貌、金钱、谗言)擦鞋的人,我一直认为性格倔强,努力奋斗的人的故事往往不容易成功,更不能当教科书并树立典范。我本人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这几日这本杜拉拉让我欲罢不能、兴奋异常。突然间,我觉得一切好像都有了希望,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总结起来就是简单的一句:过程很是受用,结局太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