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记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汶川记忆-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孩子哭了,我也哭了。
  通信中断,孩子们焦急地等待家人的消息,而我自己也不知道在茂县年老的父母怎样了。孩子们的衣服很脏了,我和孙娟老师几次到校外找水给他们洗衣服。理县到汶川的路被修通后,陆续有家长接走孩子。我班有个孩子的家就在映秀,听说那里死了很多人,我陪她吃陪她住,只想让她明白:不管发生什么,老师会永远在她的身边。
  地震后的一个多月里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给他们坚持的力量。我知道孩子们有了我,就不害怕漫漫的黑夜,我要用自己的力量给他们撑起那片天。
  灾难中,胆小的我能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孩子们的身边,跟他们一起渡过难关,这样的经历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我觉得自己同样在成长,在收获。
  三尺讲台,三千桃李。或许我的力量很渺小,但渺小的我愿张开双臂化作孩子们的天使,永远守护他们。
  

一碗稀饭
王军
  大地震已过去了十几个小时了,终于熬到天亮,我终于从收音机中知道灾情,这次是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并且我就在离震中映秀不到30公里的位置——汶川县威州中学。
  此时我心里各种情绪交错。首先是庆幸,我的年迈的父母双亲和我的9岁小儿子,我们一起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却都安然无恙。最值得庆幸的是,我的60名学生中的住校生和通校生都是有惊无险,尽管有一位同学从4楼跳下,差点“光荣”,但也只是受了皮外伤,不要紧。只是不知道妻子的情况,心里感到莫名的慌张。相信那时候很多人都跟我一样,都想知道自己亲人的情况。
  昨晚一夜无法入睡,余震不断,寒冷交加,心情慌乱,不知道这种情况要持续多久。我回头看见42名住校生情绪都还稳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吃少喝,从昨晚到现在每位同学只喝了一碗稀饭,几片薄饼干,三人合喝一盒牛奶。平时很简单的问题,现在都很复杂,可怎么办呢?可以想象,这群学生的家长也是急火上心,但我想我一定要把所有学生安全地交到家长手里,今后才能面对家长的眼光,也才能面对我自己的良心。
  这时已近中午,骄阳似火,年过七旬的父亲上午不知去了什么地方,这时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手里端着一碗稀饭。
  “三儿,快点吃嘛,从昨天到现在你什么也没吃。”
  我此时很惊讶,我问父亲:“你从哪里煮的稀饭?”
  父亲笑了一笑,说道:“家里。”
  一听这话,我差点背过气:“房子都快垮了,还回去煮饭。”
  父亲说道:“我都70多了,怕啥哟。”我知道父亲这话的含义。我这时确实也是饥渴难忍,要在平时,这碗稀饭我只能吃个半饱。
  我端着这碗稀饭,走到学生边:“班长顶珠(藏族)快过来。”
  我的班长立马跑到我面前:“王老师,有什么事吗?”
  “把同学们都召集过来,这里只有一碗稀饭,你让每位同学都喝一口,女生优先,去吧。”
  于是班长端着这碗稀饭,让每一位同学喝了一口,尽管少,大家都很谦让,甚至故意少吃、不吃……我看着学生吃,能感到自己的胃因饥饿而缩成一团。
  我看到学生每人都喝完了,才走开。
  回到父亲那里,我告诉父亲,我已喝了稀饭,碗忘在那边了。父亲满意地笑了,笑得很开心。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地震中的少年(1)
李筱梅
  2008年5月12日,本是平常的一天,但因为汶川特大地震变得那么让人刻骨铭心。同时也让一个13岁的少年用自己的行动对大爱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他感动了同学,感动了老师……
  他是个胖乎乎的男孩,一直生活得无忧无虑,没有经历过任何的坎坷,更不要说灾难了。地震对他而言,只是一个词语。
  那天下午,14:40上课,初二(二)班的教室里没有几个同学。14:28,强烈的震动在他所处的教室中肆虐,一切来得那么突然。桌椅倒了,门窗发出“啪啪”的声响,墙也跟着被震开一道道的裂口,墙上的瓷砖“哗哗”往下掉。耳边传来阵阵惊呼,天顿时黑了下来,浓密的灰尘扑面而来……他这才意识到应该马上离开教室,于是向楼下跑去。刚跑到二楼时,他瞥见过道上有一名初一学生,正不知所措地蹲在角落里惊恐地哭泣,他毫不犹豫地飞快把他拽下了楼……在操场上才听别人说刚才是地震,但他也仅仅以为是威州中学地震了。当看到刚从河对面赶过来的惊魂未定的爷爷时,他惊奇地问道:“爷爷,你这么快就知道我们威中地震了?”
  就这样一个天真的男孩儿,当终于弄明白刚刚所发生的一切有多么严重的时候,他并没有如我所预料的那样惊慌,而是马上对爷爷说:“爷爷,你和妈妈待在一起,我去班上清点一下人数。”然后边跑边对着操场喊道:“初二(二)班的同学到我这里来集合。”我远远地看着他镇定地清点人数,同时还不停地和同学们交待着什么,然后给班主任一一报告……我刚刚平复的心被他震撼了。
  几个小时后,学校听说地震可能在上游形成了堰塞湖,便让所有师生立即往姜维城山上转移。于是他又协助班主任一起,组织同学们迅速有序地撤离,并一路提醒大家要注意安全。遇到稍微陡峭危险的地方,他都会主动地去扶一把、拉一下身边的同学。就这样,全班同学平安地在山上找到了一个较开阔的地方歇息下来。当警报解除后,同学们才又陆续下山。而此时余震不断,下山的路仅仅是一条农民房集中的狭窄通道,所以他一边提醒大家别拥挤,一边招呼大家快速撤离,避免被两旁房子落下的砖块瓦块砸到。当终于回到威中操场后,他仍不停息,一会儿要找遮风避雨的地方作为集中地,一会儿又要找吃的找喝的……天渐渐黑了下来,大半天了,他粒米未进,只喝了几口水,作为平时哪怕少吃一口都会有怨言的“好吃嘴”,此时硬是没有吭一声。我的心里却是说不出的难受。
  一拨接着一拨的余震并没有停歇,却又下起了大雨,全校师生都暴露于大雨之下,老师赶紧分发遮雨的塑料膜。他马上又投入到给同学搭建避雨棚的劳作中去了,所谓的棚其实就是让所有的人站在一起,再盖上塑料膜。他站在边上,不时地将塑料膜举起扇一扇,新鲜的空气能够进入。就这样,他不时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虽然时间过得那么漫长,但夜还是越来越深了,单薄的衣服也越来越抵不住寒冷的侵袭。幸好这时有校领导和老师冒着余震的危险从摇摇欲坠的学生寝室里抢出了一些棉絮分发给各班。他将领到的棉絮给同学们分好后,悄悄离开来到升旗台上,靠着爷爷说:“每个班只有几床棉絮,我要让他们休息好,我占地太宽,我在这里陪你坐会……”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地震中的少年(2)
天终于熬亮了,但没有任何外来消息、没有下一步的安排、没有安全的地方、没有充足的食品、没有御寒的衣物,全校3000余师生在冷雨中战栗。一切都像没有尽头、没有希望一样。不过,这并不代表只能等待,我们必须自救。学校从食堂找来一些大米开始熬粥。随着一口口温暖的稀粥下肚,我们所有人的心又开始暖和起来了。此时,他看见很多同学吃了一点东西后仍然冷得发抖,就悄悄地叫上妈妈和他一起到被地震摇得支离破碎的教师宿舍,战战兢兢跑到六楼的家里,将他所有大大小小的衣服抱了一大堆下来,到操场分给同学们,看见大家脸上的笑意,他满足地笑了,似乎已完全忘记刚才上楼时遇到两拨强余震所带来的惊吓……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他几乎天天都是6点左右就起床。顾不上刷牙洗脸,就从运动场跑到篮球场初二(二)班的集合地,为同学们打水,排队打稀饭,领方便面、八宝粥、火腿肠、饼干等救灾食品。分发给每一位同学后,才回到运动场自己的帐篷处吃饭、喝水。我们都开玩笑地问他:“你帮你们班上做了那么多,怎么还要回来吃呢?”他很认真地回答:“本来分发的食物就不多,我不吃,其他同学就可以多吃一点嘛。”面对如此可爱的孩子,你还能说什么呢?匆匆吃完早饭后,他又要离开,到班上去了,说也许和这些同学相处的机会不多了,他要多陪陪他们,和他们多交流一下。还说他可以给他们讲笑话,有他在同学们会更高兴些,因为这样时间会过得快一些……和同学们一起张罗完大家的午饭后,他依然不顾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的挽留,还是回到运动场自己的帐篷里休息、吃饭。然后再次来到初二(二)班的集合地忙碌,直到吃晚饭……天黑尽了,他也终于不再忙了,匆匆洗漱完毕进帐篷倒床就睡着了。这时别说叫醒他,就连时时发生的余震也丝毫不能影响他了。就这样一夜好觉到天亮,又再次“复制”昨天经历的一切。整整半个月,同学一个个被家长陆续接回家去了,最后只剩下几名同学了,他依然一如既往地忙碌着。
  他在那段时间里,为了同学们好过一点,或者有同学要先离开回家,他不止一次地“不听”老师和家长的劝阻,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悄悄地到教学楼的三楼教室里给同学拿课本、资料、书包和学习用具等。可上去了那么多次,他却从来没有帮自己拿出来一样东西。还有一天,他看见吃饭时间却有几个同学在那里徘徊,就主动上前询问。当听说因为只剩他们几个回族同学就没人再愿意为他们单独做饭时,他立刻放下了手中的饭碗,生火为他们熬稀饭。看着从没生过火的他被熏得眼泪直流时,旁边的人都行动起来了。看着那几个回族同学高高兴兴地吃着他亲手煮的稀饭时,他别提有多得意了,却忘记了自己还没吃饭。
  不知是因为地震没有吃到足够的蔬菜和水果,还是因为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