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的确找不到这本书,他还会做一番指点,告诉你在哪里可能会买到。这一类小书店在巴黎各个街区几乎都可以见到。
当然,巴黎闻书香,我最喜欢的还是塞纳河畔的旧书摊。每当我陪同国内来的朋友来巴黎圣母院参观,或我忙里偷闲,周末到塞纳河边散步,我总要去看一看那些简朴的、却又是色彩斑斓的旧书摊。从巴黎圣母院走到新桥,然后穿过新桥,从另一岸边又慢慢走回巴黎圣母院,旧书摊一个连着一个,恰似两条长龙,蜿蜒在塞纳河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这里有一大批的人群,从旧书堆里寻找法国过去的岁月,领略一下法兰西文化的另一番魅力。
用中国人的眼光看,这些旧书摊的模样实在简陋,甚至到了寒碜的地步。每天清晨摊主掏出钥匙把这暗绿色的铁皮匣子一一打开,书摊便算开始营业。黄昏之后,夜色渐浓时,主人们又把摊开的书籍收拢起来,在铁皮匣子里一一码好,然后再加上一把普普通通的铁将军把门,便可扬长而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这种非常单调而又毫无新意的一幕幕在塞纳河边上演了几百年。
我曾与摊主聊过,为何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答案各种各样,但都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崇高。他们中多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要自由;有的则认为旧书生意好做,不用交税,收入还可以;有的是下岗或本身缺乏生活技能,是第二次创业。总之,他们都不是我心目中的“文人”。但他们今天的作用,不仅成为巴黎的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也使巴黎和世界各国喜欢读书的人在此能重温巴黎的过去。
人人都是电影迷
法国人爱看电影世界有名。从巴黎到偏僻的外省小镇,电影院比比皆是,看电影成为一种文化。亲朋好友外出逛街、男女情侣约会、单身贵族摆脱寂寞,电影院无疑是最佳去处。我们大使馆离巴黎赫赫有名的香榭丽舍大街咫尺之遥,半夜12点还经常看到各家电影院散场涌出的人流。有一次我去看一部中国电影,叫《巴尔扎克与中国的小裁缝》,电影院里坐满了法国人,我自己反倒不幸成为“老外”了。电影结束后,法国人对此部电影赞口不绝,让我感到做中国人是多么的幸运。此外,法国公众对新电影的重视也是没有到过法国的读者朋友难以想像的。法国几乎每周四出一部新电影,届时所有的电视台黄金时段还会做专门介绍,将演员请到演播室谈感受,推介影片。
人人喜欢玩文化(2)
实际上,读者朋友对法国电影都很了解,像阿兰·德龙、卡特琳纳·德纳芙、爱玛纽埃香榭丽舍大街上的电影院。(2002年)
尔·贝阿、杰拉尔·德帕尔迪约、苏菲·玛索、伊莎贝尔·阿佳妮、朱丽叶特·比诺什等法国影星,不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国内的男女影迷们也都耳熟能详。法国是世界电影大国,年产电影220部之上,全法共有500多家电影院,每年去电影院的观众超过2亿多人次,法国电影几乎成为欧洲电影的代名词。一些朋友经常问我,在美国好莱坞荡涤世界的今天,法国电影为何能够坚持下来并取得法国影片在本土电影市场40%份额的辉煌成绩?在我看来,这完全要感谢法国政府的电影政策。50年前,法国政府成立了全法电影联盟,其使命就是和制片商一起推广法国电影,而它手中的杠杆就是政府从每一张电影票中课取的11%“电影税收”,然后将此收入运用在新电影的拍摄中。除政策保证外,还有法国人对自己电影保护的意识和舆论环境。几年前,法国有一家经营相当不错的公司叫威旺迪水务,总裁梅希想多元化经营,便选择了传媒和美国市场。在其收购美国环球影视公司有所得手后,他得意忘形,不仅忘记了公司原来对法国影视业资助的传统承诺,而且公开声称“法国文化特性”已死亡,要求其他企业也不要为法国电影埋单。其话音未落,立即遭到法朝野的一片谴责。面对法国全体演员、电影观众和从总统希拉克到普通老百姓的强烈愤慨,他不得不公开道歉。不久,在一片谴责声中他的公司在美国也破了产,成为法国人茶余饭后的一大笑料。
刚才讲了政策和舆论环境,我还得提一下法国电影业本身采取的措施,如对电影业发展起到催化剂作用的各种电影节,其中最有名的是戛纳电影节,被誉为电影界的奥林匹克。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和著名演员巩俐、张曼玉都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一些读者朋友可能不知,法国也有自己的奥斯卡电影奖,叫“恺撒”奖。如果获得“恺撒”奖,一般来讲离获得戛纳金棕榈奖也就不远了。除国家对电影的扶助政策外,电影院方面也采取了灵活的营销手段,如通过全国电影日、学生场、星期一场等方式促销。我曾经工作过的斯特拉斯堡有一个很大的电影超市,是“UGC”(影业总盟)的连锁分店,进去后就像一个大卖场,30—40部电影同时上演,有的还是特技、全景电影等。这样的大型电影超市法国还有许多,对电影业发展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法国还有10多种影响力较大的电影杂志,如《电影手册》(Cahier des Cinémas)、《首映》(Première)、《摄影棚》(Studio)和《巴黎竞技》(Paris Match)等,它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电影观众,也造就了一大批电影人,使法国的电影无论是演员演技,还是导演水平等都得到提高。
从学法语的第一天起,我就喜欢看法国电影。一是为了学习法语,而是法国电影实在好看。记得当时(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正好反精神污染,我们眼巴巴盼来的一周一次电影课往往审片通不过,同学们那种失望的感觉迄今还历历在目。后来我在贝鲁特工作,尽管战火连天,电视台整天还播放着法国的最新电影,那躲在地下室看电视的岁月同样不可忘怀。最后还是在法国留学和工作,最终使我过了看法国电影的瘾。
诚然,与好莱坞的大手笔、大投入相比,法国电影无论在选题,还是拍摄技巧方面总有点“小巫见大巫”。因此,让法国人拍出《泰坦尼克号》这样惊心动魄的片子是不切实际的,但法国的电影看后让人思考,是一种动脑筋的电影。有人做过一个绝妙的比喻,看美国电影可以跳着看,即便出去打个手机,或上趟厕所再回来,情节也不会出乎意料,而法国电影不同,需要细细咀嚼,错失一点点就会不知所云。我想,造成法、美两种迥然不同的电影风格原因很多,但与法国观众的挑剔和法国发达的电影批评分不开。如,法国就有一种专门艺术影院,近年来的观众人数一直高达2000万人次,占法国总观众人数的16%和法国导演处女作的70%票房收入。我想,如果没有爱品头论足的法国观众,法国大概不会出现“新浪潮”(Nouvelle vague)、“意识流”(Courant didée)和“作家电影”(Film dauteur)等别具风格的电影流派和手法。
从卢米埃尔兄弟1885年12月28日首次公映其摄制的《工厂大门》和《火车进站》二部影片以来,法国电影不仅开创世界电影的先河,也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要知道,法国是第一个把电影当作艺术的国家。在法国电影史上曾有过“艺术电影运动”,如影片《吉斯公爵被刺》,导演兼主演勒·巴尔吉第一次将一个具有心理特征,能表达复杂情感的人物形象搬上银幕。20世纪20年代,法国掀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先锋派电影运动,对电影的美学形态和表现能力进行了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但由于先锋派电影避开重大的社会事件或问题,仅表现个人或少数人的情感纠葛和心理逻辑,是为了电影而电影,因此,50年代接近生活的新浪潮电影应运而生。如阿伦·雷奈的《广岛之恋》、戈达尔的《疯狂的比埃洛》和《断了气》、雷诺阿的《游戏的规则》、特吕弗的《四百击》。新浪潮导演十分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喜欢即兴创作,并提出了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要成为影片的制作者等口号。上述新浪潮时期的许多电影都已成为世界电影界的经典之作。但也许是法国电影人受新浪潮风格影响太深,在表现手法过于大胆新颖,法国电影迄今还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如《游戏规则》、《巴黎野玫瑰》、《碧海情深》(又译《大蓝》)等影片。但不管怎么说,其艺术作品诠释人生的高超技艺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特别是在以商业为主流电影的美国电影界。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人人喜欢玩文化(3)
从表现内容看,法国故事片的大头也是警匪片。我最早看的法国片是《佐罗》,感觉好像是法国版的“007系列”。后来发现,阿兰·德隆扮演的角色不是武侠,就是小偷,而身边总是美女如云,艳福不断。当然,与神气活现的德隆相媲美的还有贝尔蒙多,演技刚硬,无坚不摧,活得很潇洒。此外,法国电影中的喜剧片也不少。70年代的喜剧大师路易·德·费耐斯的经典《虎口脱险》让人难以以忘怀,成为国际电影业颇具特色的法国喜剧电影流派的代表,其姊妹作《圣托贝的警察》同样让人忍俊不禁。法国喜剧电影片中的幽默完全融于画面中,既不张扬也不做作,观众的笑声完全是发自内心,没有任何卖弄噱头之感。现在,也有一些导演通过影像效果的运用和构图设计,创造了一个有别于好莱坞但同样妙趣横生的影像世界,如吕克·贝松的《出租车司机》系列,以一种全新的幽默方式把喜剧手法和激烈的警匪片题材结合在一起,使法国的喜剧影片更引人入胜。
就法国电影的导演手法而言,对人生悲天悯人的关怀与沉思,独特而敏感的个性化表现,形成了法国导演群的整体风貌。在法国,一个导演极可能拍片不多,但他们即使小试牛刀也会表现出了特有的光彩,如《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