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章怎惊人(3)
然而,我们也看到一些文字材料,出手后,没有引起人们的任何重视,有的甚至一出手就无声无息了。乾隆皇帝写了一万多首诗,至今很少能够流传。很多人都到过故宫,故宫的墙上写了许多《万寿无疆赋》,这是给慈禧太后祝寿时写的。仔细一看,那些赋的文字非常华丽,对句非常工整,写得也非常好,又写在墙上,那么多人到故宫去,应该说宣传面很广了,可是到现在为止,却从没有听哪个人说故宫里面的“万寿无疆赋”有哪一篇写得好。
个中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认真研究一下,就可以发现,文字材料影响大小的根源就在于是不是抓住了问题,是不是针对一定的问题去写的,哪个材料是针对问题去写的,哪个材料的影响就大,相反影响就小。
为什么问题会对材料产生这么重要的影响?这是由写东西的目的决定的。工人做工,是为了生产生活必需品;农民种田,是为了生产粮食。那么我们写材料包括写诗、写小说的目的是什么呢?也不是为了写而写,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其中包括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军队问题、干部问题、国家建设问题、连队问题、战士问题、训练问题和人生观问题等等,因而一份材料只有针对问题去写,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也才能有影响。这个问题说起来很简单,可是真正到具体写的时候,往往有许多同志就做不到,他们不是眼睛盯着问题,而是盯着刊物,盯着机关的意图,盯着首长的眼色,为了能上报、能让机关转发或得到首长的批示、赞扬而写,这样的材料往往针对性不强,不仅不会有什么影响,也很难被机关转发或被首长批示。因为机关转发材料或首长批示材料也是为了指导工作,为了解决部队的问题,只有针对性很强的材料,才会被转发或批示。你的材料没有针对性,看了觉得一般化,怎能被转发呢?
文字材料的目的性,决定了写材料的人必须要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只有对问题有深刻的研究,写出的东西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东西才有主题、有思想、有灵魂,读起来才能引起人们思想的强烈共鸣。问题对材料的作用有三个规律:
一是针对的问题越尖锐,问题越突出,引起的影响就越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一个体验,有时一项工作或一个社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很突出,矛盾很尖锐,大家觉得热切需要改变、需要解决。写这样的问题,反响就强烈。1979年以前,我国人民吃饭主要是以厂、矿、企业、机关、连队、院校和家庭为单位,伙食实行“连自为战”、“厂自为战”、“家自为战”,社会化饮食服务状况很差,街道上饭馆饮食网点很少。单位和家庭吃饭全靠自己做,几亿个家庭,家家都是“一个灶两只锅,一日三餐动烟火”,“忙碌的早餐,紧张的晚饭”,非常劳累。为了每周改善一次生活和收拾家务,于是有了“紧张的星期六、战斗的星期天”之说。还有双职工,上班离家远,中午回不了家,孩子自己回家吃饭,于是学校里出现了大批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当时解放军500万大军,火头军就占了50万。
吃饭问题成了困惑人们的一个大问题,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就在这时,有位记者详细了解了各种类型的单位、家庭和院校的吃饭方式。以北京为例详尽调查了城市解放前有多少人口,有多少饭馆和小吃点,现在各有多少?西方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快餐方式?在详尽调查的基础上写了一篇《解决新长征路上的吃饭问题》,以精确的数字详尽地提出了怎么增设饭馆、饮食网点,怎样解决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的吃饭问题,怎样改变饮食习惯,发展面包、方便面等西方饮食。“一石激起千重浪”,这篇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上自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群众的普遍关心。从这篇报道开始,我国饭馆迅速增加,饮食网点、小摊如雨后春笋,面包、方便面等食品大量生产。可以说,这篇报道在我国饮食行业引发了一场革命,影响很大,解决了一个大难题,现在吃饭方面的问题基本解决,许多人都感谢这篇报道。它的影响为什么这样大?就是因为它针对的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与千百万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笔下文章怎惊人(4)
二是针对的问题涉及范围越广泛,引起的反响就越强烈。
如果你提出的问题是针对某一个人的,就只能引起当事人的反应;你提的问题是针对某个单位的,就会在这个单位引起反响;你提的问题是针对一个行业的,就会在这个行业引起反响;你提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就会在整个社会上引起反响;如果你提的问题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就会对全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
比如,曾有个干部向军报投稿,反映了城市驻军的连队中,一些家在当地的干部如何处理好工作与照顾好家属子女的关系。这的确是部队中的一个现实的问题,但由于所涉及的干部并不普遍,因此,只是在这些“家门口”干部中引起了一些反响。而北京军区的一名干部针对部队近年来进行多兵种训练的问题,写了一篇关于合成训练的文章,就在全军有较大的影响。因为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单一的训练方法,已不符合未来战争中合成作战的需要,因此,合成训练的问题必然会应运而生。
这篇文章抓住了当时军事训练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因此,文章在全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再比如,我国古代流传了一些著名的故事和名句,像前面提到的“闻鸡起舞”,还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由于它针对有些人做事不勤奋,所反映的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历代人民群众中,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为各个时代提倡和崇尚,至今仍流传不衰。
三是针对的问题越难解决,在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次数越多,影响就越长远。
比如中国有首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流传已经一千多年了,到现在人们还在传。为什么它的生命力这么强?就是因为这首诗是针对有些人不珍惜劳动人民的汗水问题而写的。
直到今天,不珍惜人民劳动汗水的浪费现象还广泛存在,所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什么时候这个问题不存在了,这首诗就没有生命力了。正是因为它还存在,所以人们还经常举出这首诗来教育大家。
再如前边讲的焦裕禄这个典型是60年代宣传的,在当时反响很大,很强烈。近30年过去了,现在把焦裕禄搬上银幕放一下,影响还是很大,不少人感动得流泪。为什么?就是因为焦裕禄这个典型是针对有些干部事业心不强,作风不廉洁的问题写的。这个问题60年代在干部队伍中很突出,在现在的干部队伍中仍然是个问题,所以仍然在群众中能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话又说回来,焦裕禄这个典型如果拿到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宣传,影响不会很大,因为那时我们全党的干部几乎都是这么个状况。大家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都在忘我地工作,都没有人去谋个人的私利,所以就不会有影响。这个典型只有在60年代,只有在今天,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就是因为今天在党的干部队伍中,存在着有的干部事业心不强、不廉洁的问题,所以反响才大。
我刚才讲的道理,是说哪个问题在人类历史上反复的时间越长,影响就越深远,反之,影响时间就短。比如,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篇有名的文章叫《盐铁论》,是西汉时期的,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可现在知道这篇文章的人却很少了,引用这篇文章的就更少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盐铁由谁经营的问题早已解决,已不成问题了。《盐铁论》问世前,盐和铁究竟是官卖还是民间私营,争论很大。有的主张私人可以经营,有的则认为盐和铁是国家重要的经济物资,要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经营,也就是官卖。西汉前期,对于盐铁官卖还是民营,展开了一次很激烈的辩论,《盐铁论》就是这次争论中占了主导地位的观点,最后确定盐铁官卖。这在当时是很重大的问题,但自从《盐铁论》问世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从汉朝到现在,盐铁一直是官卖,而且在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大的反复,所以那篇文章到汉朝以后就没有现实影响了。 。 想看书来
笔下文章怎惊人(5)
以上这些内容,都是想说明,“问题”是材料的灵魂,要想写出好的材料,必须要针对问题,必须很好地研究问题。只要善于研究问题,不会写材料的人很快就能学会写材料,写材料一般化的人很快就能把质量提高上去。相反,如果不重视研究问题,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想了很多点子,材料也是写不好的,很难写出有影响的材料。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一个例子。过去我搞过一段新闻工作,陕西省军区下属某军分区有一个喜欢写东西的战士,在军分区报道组几年,写的东西总不能见报,就给我打电话,让我给他出些题,他去写。因为军区主要是搞野战部队的报道,省军区、军分区搞民兵工作,我们去的少一些,因而对民兵工作了解的不多。所以,我对他说,民兵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你要搞民兵的报道,可先去了解一下,民兵工作有什么问题,然后我针对这些问题,与你研究些题目。他从来没搞过新闻工作,非常信这些话,便拿个本子,一个武装部一个武装部地跑,到一个地方就问,你这里民兵工作存在什么问题,别人介绍后,他记下来,然后到另一个武装部了解。这样,他跑了好多武装部,了解到好多问题。这时,有人觉得他的业务路子不对,他们认为搞报道是写好人好事的,他下来不了解好人好事,怎么尽是了解问题?是不是想找我们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