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扈之盟(…620)为晋、齐、宋、卫、郑、许、曹等七国。新城之盟(…613)为晋、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
这次十二国加上蔡、许共十四国会盟,连远在西陲的秦也有代表参加。不过,这次会盟的级别不高,大国都只是派卿大夫,连与楚国结好的齐也不太重视。
实际上,这次会盟只是权宜性的。并不是楚国的威信和实力达到如此规模会盟的高度。孔子《春秋》是这样书的:“(成公二年十一月)丙申(十二日,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齐人、鲁人、邾人、薛人、鄫人盟于蜀。”《左传》作者的解释为:“卿不书,匮盟也。”什么意思呢?当时晋才在鞌之战中打败了齐国,中原诸侯并不敢公开亲楚,害怕晋来*,因此就只派了卿大夫来,而不是国君亲自前来。楚国本身也只是子重带兵而来。但这次子重带来的兵很多,“悉师,王卒尽行”(《左传&;#8226;成公二年》,晋也不得不暂时避开楚国,因而没有救卫救鲁。在这种情况下,中原诸侯也是很无奈,屈意会盟,这是持两端的做法。《左传》书“匮盟”就是没有诚意的会盟,是迫于子重的兵威的权宜之计。明年,鲁、宋、卫、曹等国就会同晋军攻打亲楚的郑国,表明这次会盟只不过是楚子重的作秀罢了。
会盟后,楚师就退了,在到达宋时,鲁公衡就逃回去了。
这一年于楚国还发生了申公巫臣盗夏姬奔晋的事,后因此产生了一连串矛盾,还引发了吴楚交兵。已在前面“夏姬乱陈”里讲述,不表。
楚恭王三年(…599),晋因邲之战郑附楚的缘故,帅鲁、宋、卫、曹等四国伐郑,郑公子偃(郑穆公子,子游)帅兵御敌,这次居然在郑东部丘舆这个地方把诸侯兵给打败了。郑伯就派皇戌到楚来献捷。 。 想看书来
一、楚恭匮盟(3…1…2)
一、楚恭匮盟(3…1…2)
同年,晋与楚达成互换邲之战主要战俘的协议,晋归楚公子谷臣(楚庄王子)和夏姬的第三任丈夫连尹襄老的尸体。楚归晋知罃(荀首子),当时荀首已为中军佐,楚此举就示好的意味。楚恭王还亲自送知罃归国。像当年的楚成王一样,他也问知罃一系列问题,如,怨不怨他?德不德他?如何报答他。知罃的回答,也是不卑不亢,有理有节,一番外交辞令下,显示了大国尊严。连“退避三舍”的话都没有,有的是在领军与楚作战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左传》成公三年)很有气节。当然,知罃并不是国君,当然说不出晋文公重耳那样“退避三舍”的话来。楚恭王听了后,得出结论:“晋未可与争。”而且很是佩服知罃,厚礼送归之。知罃在楚,本来也打算逃回,有郑国的一个商人愿意帮助他,计划把他装在囊中带出去,后来楚主动归之,就没有施行。
楚恭王四年(…587),因为郑伐许,晋栾书代郤克将中军,荀首为佐,士燮佐上军,伐郑救许。这次许与郑的矛盾是因为,许恃楚而不事郑,这样就让晋看到了机会,就救许伐郑,这样就可以把许从楚国那边夺过来。楚看到晋伐郑,就派子反救郑。这次,晋与楚并没有因救郑而开战,大概是看到楚军来救,许又没有背楚亲晋而作罢。郑悼公(名费)与许灵公都在子反面前投诉,郑卿皇戌代郑悼公投诉,子反不能决,让他们到楚国去。由楚王与大臣来断诀。于是有,第二年六月(…586),郑悼公使其弟睔(gùn)与许灵公入楚诉讼事。结果是郑败诉,楚就把睔给囚起来了,《左传》对郑何人入楚及何人披执与《史记&;#8226;郑世家》不同,是郑悼公亲自入楚,败讼后,楚执获了皇戌与子国(郑穆公子公子发),本书从史公。郑悼公对此很不满,回郑后,就背楚附晋,派公子偃(郑穆公子,子游)如晋请成。同年秋八月,郑与晋盟于垂棘(今山西潞城县北)。晋还为郑臣服于同年冬专门举行了虫牢之盟。郑悼公弟睔在楚,私下结好于楚司马子反,子反为之请,没过多久就送其归郑了。楚恭王六年(…585)夏六月,郑悼公就死了,其弟睔立,是为郑成公,郑成公立,郑依然亲晋。
楚国这下就坐不住了,没想到,郑国因讼不胜就这么快背楚。这年秋,派子重伐郑。郑服晋,楚伐郑,晋不能袖手。晋栾书带兵来救,与楚师遇于绕角(蔡地,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晋栾书见楚师来救,心生退意,这时楚叛臣析公向他透露了楚师易受声势动摇的弱点,如果在夜晚多张战鼓,全力攻击,就会逼使楚军宵溃。栾书采纳了析公的计策,楚果然退军。晋为此乘胜侵蔡,要知道,蔡早已属楚,所以,楚公子申与公子成就以申、息二县之师救蔡,在桑隧(今河南确山县东)设防。这是晋师内部在战与不战上出现了分歧。知庄子(荀首)、范文子(士燮)、韩献子(韩厥)都不欲战,而其它将佐大多数都主张开战,以雪河上之耻。不过,最终,栾书还是采纳了少数人的意见,退军,避免了与楚的又一次交兵。
其实在晋楚争霸中,每当晋楚两军相遇时,双方都有怯意,城濮如此,河上如此,怯而不战更多。两次大战,都有一些偶然因素。两大国实力相当,都不愿对抗,因为胜负难料。
楚恭王七年秋(…584),楚子重又伐郑,这次郑单独与楚作战,还取得了胜利,郑共仲、侯羽活捉了楚郧公钟仪,把他献给了晋。第二年(…583)晋栾书因为上次侵蔡不逞之故,又侵蔡,接着侵楚,俘获了楚大夫申骊。楚改变了伐郑的策略,楚恭王九年(…582)春,重贿郑,郑成公也考虑到楚放归之德,于是郑又亲楚,与楚公子成会于邓。晋栾书见郑贰于楚,就在同年秋,在郑成公到晋国时,把他给捉起来了,随后帅师伐郑。还杀了前来求和的郑使者伯(益蜀)。这时,陈已附晋背楚,于是楚令尹子重侵陈以救郑,并没有直接救郑而与晋师对抗。第二年春,在晋师的围困下,郑公子如立郑成公庶兄(纟需)为君,四月,晋人见郑已立君,便把郑成公放归了,郑人闻此,也把才立的君(纟需)杀了,迎归成公。之后,晋兵也解围而去。
楚钟仪被郑人送到晋国后,囚在军府,晋景公在视察时,看到他戴着南冠,就有些好奇,就让有司召来,亲*问他。随后晋景公问了他一些情况,了解到,钟仪是伶人,出身音乐世家,是楚国的乐官,能操南音。问了他楚国的君王情况。钟仪先是拒绝回答,晋景公强问,他才回答说,当楚恭王为太子时,师、保侍奉,早晨向令尹子重请教,晚间又向司马子反请益。且在提到子重与子反都直说其名。
事后,晋景公将他对楚囚钟仪的观察对范文子(士燮)说了,范文子听了后,说了他的看法:“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说了他的四大优点,不忘本,不忘旧,无私,尊君。且具备仁、信、忠、敏的品行,得出结论,能成事。因此建议景公释放他,让他为晋楚结好。景公听了范文子的分析,采纳了他的建议,就把钟仪放回了,而且是重重为之设礼。楚恭王九年(…582)十二月,楚国就派公子辰(子商)如晋求成。钟仪达成了两国结好的使命。十年春,晋国也派籴伐到楚国去,对楚进行了回访。
这是“楚囚南冠”这个典故的来历。主人公就是楚国的郧公钟仪。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楚恭匮盟(3…1…3)
我们再来看令尹子重这边,在侵陈后,就直接从陈国乘势伐莒,楚恭王九年的冬十一月,包围了渠丘(今山东省莒县北),渠丘城败坏难以防守,渠丘士众就奔莒,楚人就进入渠丘城,这时,楚公子平给莒人捉住了,楚人传话给莒人,要求交换战俘,不要杀害公子平,莒人不听,依然杀掉了公子平。楚人愤怒,就进围莒城。莒城与渠丘一样,也是败坏得难以防守,十余天后,楚师就攻陷了莒城,楚师也乘胜进入了郓城。
这次莒人陷败,主要原因是没有守备,使得楚师能够长驱直入,没有遇上像样的抵抗。国家又弱小,又不守备,又不识相,又惹大国怒,不被攻陷才怪呢?
自楚公子辰与晋籴伐互访成功后,宋华元也有心让两国结好。晋楚两国的长年争霸,让中原的郑、宋、卫、鲁、'陈等诸侯疲惫不堪,时而从晋,时而从楚,时而持两端,皆难以兔祸。让晋楚两国结好,弥兵是中原诸侯的共同心声。晋楚两国也为此受累,慢慢也觉得这样下去,对两国都不利。也有求成的原望。
华元同晋执政的栾书和楚执政的令尹子重的私人关系都很好,于是就在楚恭王十一年(…578)先后出访楚、晋两国,促使两国进一步结好。第二年夏五月,晋士燮与楚公子罢、许偃就在宋国相会了,四日,两国结盟于宋都城西门之外。
此次会盟,在晋楚关系史上是一次重大事件。自楚成王四十四年(…628,晋文公九年)晋、楚始通(楚斗章、晋阳处父互妨)以来,过了四十年,晋楚又一次走到一块。从互派。这此与以往不同,以前都是互派使者,一来一住就完了,这次是两国在第三地盟会。而且还有正式盟约。有必要让大家看一下,晋楚两国的盟约,这是有史记载的比较详尽的盟约:“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菑危,备救凶患。若有害
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
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bǐ,使也)队其师,无克胙(zuò,佑也)国。”
盟约内容是很好的。可是二年后的鄢陵之战(…575)将此盟会击得粉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