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是天下的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广东人是天下的眼-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近三百年的统治,有她辉煌的岁月,朱家王朝的开国皇帝无可置疑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伟人,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立了里程碑式的功勋;中间朱元璋的儿孙们,也有精英,也有孬种。但毕竟在风风雨雨中走了过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向前发展。而末代皇帝崇祯,他还是一个有作为,很想中兴明王朝的人物。但明王朝长年积累的沉疴,他虽有信心,却难以有能力救治。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的风暴,十几年把他的宝座刮得摇摇欲坠,加上北方日益强大了的后金军事力量的侵扰,促使他最后走上了景山的不归路。
  而在北方与后金抗衡、保卫明王朝的危中偷安的一个爱国将领,他叫袁崇焕。他浴血奋战、负伤杀敌,保卫国土,勤王卫京城,而最终得到的是惨不瞩目的磔刑,肢体分肢九块而死。肉还被人挖去一块一块煮着吃……这一切的指挥者就是崇祯帝!
  冤也!痛也!大明袁崇焕督师!
  (一)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父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县。
  这时,北方满族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经二十多年吞并,已统一了女真各部,且建立了八旗制度,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阁阿拉称汗,建国号“大金”。后金的建立威胁了明朝对辽东的统治。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也正是袁崇焕中进士的那年,明军十余万人分兵四路征伐后金。后金以六万兵力于萨尔浒击破明军;明启后元年(1621年)后金乘胜攻取沈阳,八年,迁都于此,后又席卷辽西大片地区。
  从小立志报国的袁崇焕见到辽西山河大片沦陷,心如刀绞,他决心以身许国,报效社稷。他虽授福建邵武知县,但勤研兵书,苦练武艺。夏允彝《幸存录》说其:“崇焕少好谈兵,见人辄拜为同盟,肝肠颇热。为闽中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
  天启二年(1622年),监察御史江日彩上疏举荐,江日彩疏曰“今邵武令袁崇焕,夙攻兵略,精武艺,善骑射。臣向过府城,扣其胸藏,虽曰清廉之令,实具登坛之才,且厚自期许,非涉漫谈。其交结可当一臂者,闻尚多人。今见觐于辇毂下。枢部召而试之,倘臣言不虚,即破格议用,委以招纳豪杰,募兵练将之寄,当必有以国家用者。”于是,袁崇焕受命单骑深入辽东勘探敌情和辽东局势,不久,并递上一份辽东形势分析和收复镇守辽东的方略,请兵御守山海关。同年二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职方主事,同月又被破格提拔为山东按察司佥事,监军山海。从此袁崇焕英雄有用武之地,他凭着自己的赤诚之心,文韬武略,为扞卫辽东、保疆卫国而战。
  (二)
  袁崇焕戎马生涯,为明朝立了四大功。
  血染战袍保卫宁远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十万大军,西渡辽河,于23日到了宁远城下。当时,辽远明军只有万余人。
  袁崇焕面对优势的后金军,采取坚壁清野、集中全力保卫宁远的政策,把城外的居民和粮食都移入城里。他督军率大将满桂和部将左辅、朱海、何可刚等以及全体将士,誓死守城。他还写了血书来激励全军,将士们无不感奋,誓与城池共存亡。老百姓也纷纷拿起武器,参加战斗。

袁崇焕:(2)
24日,后金军猛烈攻城。后金兵惯于扒城,但这次抢登城头都失败了。原来袁崇焕头天就下令用水泼在城墙上。时令正值严冬,水立马结冰,爬城的后金兵都滑下来了。敌兵又使用撞车、云梯来攻。突然,城的一角被撞塌了,袁崇焕身先士卒,搬运石块堵塞缺口,他的左臂被箭射中,血染了战袍,他自己撕裂战袍包扎伤处,坚持指挥作战。城上军民同仇敌忾,斗志昂扬,箭和擂石像雨点般发射下去。后金军的战斗力是相当强的,虽然死伤不少,仍然不肯退却。袁崇焕就下令发西洋大炮,轰死了更多的后金军。第二天袁崇焕登上高处,看清了对方哪里兵多,就下令往哪里开炮。炮打得很准,后金军伤亡重大,努尔哈赤也受了伤,只得撤围败退。
  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当时曾叹息说:“我从二十五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什么单单一个宁远就攻不下来呢?”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他遇上了袁崇焕!
  以和为守的策略 三月,袁崇焕被任命为辽东巡抚。不久,朝廷又决定让辽东经略专督关内,而由他主持关外军事。他在给皇帝奏章中申述了保卫关外地区的主张,大意说:当前方针应该以坚壁清野采取守势为主,而以利用有利时机主动出击作为配合性的行动;这样,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只有做到守有余,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进行战斗。这就是他制定的“以和为守,以守为战”的方针的一方面。为了贯彻以守为战的方针,他在这一年的冬天到锦州的一带巡视,计划逐步收复原被高第州丢弃的地方。第二年,朝廷撤销辽东经略一职,让袁崇焕全面主持关内外军事。他就派遣部下着手修缮锦州、中左所和大凌河三城,以重建一度被破坏的宁锦防线。
  袁崇焕主张用辽人守辽土,用辽土养辽人,一边筑城一边屯田。他意识到,关外的宁辽、锦州、中左所、大凌河四城,有驻军六万,居民商人几十万,人多地隘,经过海道从远处运来的粮食,不是办法,必须在当地屯田,才能解决军民的粮食供应问题。
  要修缮锦州等三城,同时开展屯田,这在紧张的战斗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袁崇焕决定与后金和平谈判,以争取时间来实现上述计划。这就是所谓“以和为守”。
  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去世。经过一番十分激烈的斗争,皇太极(第八子)凭借手中兵权,夺得了后金汗位。他上台之后,雄心勃勃,决意继承父业。为入主中原,整顿内部,强化汗权,稳固后方,东败朝鲜,积极准备对明战争。
  皇太极是极精明的人。当努尔哈赤死时,袁崇焕派人去吊丧,乘机试探对方的态度。皇太极当时正处于争夺汗位的关键时刻,也正想与明暂时休战,以准备下一步的进攻。于是双方就开始议和。明朝许多大臣或是不懂得袁崇焕进行议和的真正用意,或是为了打击排挤他,均非难他的议和策略。他奏告皇帝曰:“锦州三城的修筑不可中止,移同屯垦也已经开始,倘使打了起来,就将中途而废,前功尽弃,所以姑且用和谈的办法来做缓兵之计。”
  皇太极也看出了袁崇焕的计谋所在,去信曰:“你口头上说要和好,但又派遣哨卒进入斡方地区,还不修筑城堡,可见你言不由衷。我方将帅对你实在是怀疑的。”后金在做好准备之后,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发动了进攻。 。 想看书来

袁崇焕:(3)
宁锦大捷 5月11日,后金军包围了锦州。这时锦州城已大体修筑完工,总兵赵率教率部下三万人乘城坚守。袁崇焕估计到宁远这个军事重镇,后金一定要来攻的,他决定自己仍旧镇守宁远,另派部将尤世禄和祖大寿选招骑兵四千去救援锦州,同时派一支水军从东面去牵制对方。祖大寿的授军将要出发时,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在28日直扑宁远。祖大寿军就与从前屯来的满桂军合在一起,在城南沿摆好了阵势,准备迎战。宁远城上四周,架起了火枪和大炮。上次吃过大炮轰击苦头的后金兵,知道迫近城垣作战对他们不利,只是自找炮轰、找死,于是想引诱城外的明军离开营垒到远处去战斗。可是明军并不傻,他们坚守不动,皇太极无计可施,就下令攻击。满桂、祖大寿等将领率领军队同后金军在城外血战,满桂身负重伤,还奋力拼杀。城内明军同时开炮轰击,杀伤了大量后金军。后金军在宁远作战不利,回师攻打锦州。锦州城墙坚固,护城河很宽,攻城艰难,城上打击的炮火,威力很大,后金军死伤无数,只好在6月5日撤围退兵。
  这场“宁锦大捷”,大大振奋人心。袁崇焕告捷报中指出:十年来调动了全国的军队,不敢步后金先锋,去年宁远一仗,也只是从城上发射炮矢石;现在一刀一枪地面对面交锋来,一声令下,分路追击,各路军队都立誓打败敌军,这是过去所没有的。
  宁锦大捷,充分体现了袁崇焕高超的指挥才能,也反映他正确的作战方针,尤其是把军民组织起来,形成一支能守能攻的坚强力量,这是我国军民团结、共守疆土的成功范例。
  保卫京师 崇祯二年(1629年)关外大旱,女真地区“人无衣食”,依附于后金的漠南蒙古诸部,粮食无资,人俱相食。后金为了摆脱困境,遂联合科尔沁等蒙古部,破墙入塞,南犯明进京师。
  11月,皇太极以蒙古部为先锋,统兵西进。仅仅三日,自大安口以东喜峰口以西的大片土地均为八旗兵所占。不久,遵化城攻陷,八旗兵向北京方向进发,直逼京东门户通州。袁崇焕得知皇太极进攻遵化,决心“背扞神京,面拒敌众”,堵塞诸备旗兵西向京师之路。他在从宁远往山海关的途中,提前三天赶到通州,同八旗兵对峙。皇太极本有意避开骑将袁崇焕,飞袭京师,怎料袁崇焕骤至,故连夜驰驱西犯京师。袁崇焕也率辽兵直奔京师,赶在后金军之前,列阵于广渠门外,严阵以待。
  12月20日,八旗军抵达北京城下,“峰火遍近郊”。先是崇祯皇帝急命大同总督、宣府总督、应天、陕西、凤阳、郧阳、浙江各省巡抚俱“勤王入卫”,但均未按时抵京,京师一片慌乱。北京告急。北京城门紧闭,重兵屯驻。这场激烈的保卫战主要在德胜门、广渠山和永定门等处展开。
  德胜门之战,由皇太极亲率大军主攻,1月3日开战,宣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