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是天下的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广东人是天下的眼-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言(1)
中国人围绕着“眼睛”发明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句数不胜数。
  “坐井观天”、“鼠目寸光”是对眼界狭隘、目光短浅者的嘲讽;“耳聪目明”、“手疾眼快”是对眼力精准、行事快捷者的形容;“一叶障目”、“有眼无珠”是对目光迟钝、神智昏聩者的苛贬;“目光如炬”、“火眼金睛”是对世事洞明、烛照千里者的激赏。
  更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宗一代典,成一家言”的古训。即不仅要诗书满腹,才高八斗,更要走南闯北,大开眼界,大长见识。才能成一代名门大家,延之后世。这是古代读书人的人格理想。
  可见,眼睛是灵魂之窗,智慧之门,于人于家如是,于国于天下亦如是。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尤其是近现代的进程里,广东人始终起到的是眼睛的作用。
  一
  广东人有一双慧眼。
  昔日的广东乃蛮荒之地,化外之方,地处偏僻,人烟稀少。与历代权力中心隔着十万八千里,自然而然地,它成为历代失意官员、落魄文人的流放之地。这些官员和文人每每凄风苦雨,长途跋涉,来至此处,不免长叹苍天不公。广东的历史,便积累了许许多多外来人口的哀怨与伤绝。
  可是真正的广东人,却并不怨天尤人,而是怡然自得。既然老天不青睐,天时、地利都不占,那就力争人和。禅宗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并非偶然,“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绝世超脱里,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激灵,既然本来就什么都没有,又何必执执于些许得失呢。这种*见性也寄予了一种“好福气不如好心态”、“高寿禄不如大智慧”的人生追求。文章宜“先穷而后工”,思想亦如是。很难想象,在群雄逐鹿的中原,在满目繁华的都城,耳畔必充盈着爽朗之声,绝不会有这样的静谧之语。
  有了禅宗,广东这片土地上便氤氲着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天机,广东人便与生俱来一种“看破红尘爱红尘”的气质。一味退而求诸内心,似有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之嫌。于是广东人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大大方方地展列开来。
  公元1822年,广东十三行处所发生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烧毁了商馆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大火中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二里地。可见此时拥有十三行的广东与当年的南蛮之地早已无法相提并论了。从1684年,康熙设粤、闽、浙、江四大海关,十三行应运而生,到1757年,乾隆下令仅限“一口通商”,十三行长足发展,再到此后100年间“十三行”渐趋鼎盛,人们用“金山珠海,堆满银钱”来形容十三行的富庶辉煌。十三行作为清王朝的“外贸特区”,使国人第一次意识到,地处偏远并非一定意味着蛮荒,或许正因为对中原正统的适当距离,她才有足够的机会博览异域风景,接触异域文化,她才有足够宽阔的眼界和胸怀,对外来风雨有足够的接纳力和包容度。十三行成为了广东第一次崛起的窗口。
  广东的第二次崛起,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此时距离十三行消失,时间又过去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里,中国密集性地历经了列强践踏、军阀割据、国人革命、派系斗争等各种内忧外患,还加上自身摸索的挫折,已是满目苍痍。而此时世界已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秩序下。于是,在百废待兴的困窘里,广东成为了共和国的经济特区,广东的飞跃再一次应运而生。广东人首选迈开了改革开放的脚步,步子之大,速度之快,有目共睹。广东人一头扎进了市场经济的浪潮里,向世人诠释了“如鱼得水”的含义。与清朝十三行的红顶商人独步天下不同的是,在作为特区的广东土地上,只要踏实肯干、头脑灵活,人人可发家致富。广东人笃信:“邦有道,贫且贱则耻。”有好的政策,好的环境,好的机遇,没有道理不富起来。广东人确实富起来了,富起来的广东人再次向国人证明:幸运只是一时,而只有一副好眼力,满腔胆识,才可保长治久安。

前言(2)
历史女神的魅力就在于她从不偏袒,她会给每个人机会,即便先天不足,只要能把握住机会的人就会成为宠儿。所以广东人一次又一次地瞅准机遇,乘势崛起。他们成为“生于忧患”的最佳代名词。
  二
  广东人还有一双法眼。
  毋庸赘言,在中国土地上,广东人是最富有的。然而在广东人的历史队列里,更多更突出的不是富人,而是伟人与英雄。近代以前的广东人中,最着名的要算张九龄和袁崇焕,前者位极人臣,看穿安禄山狼子野心,预言了十年后的“安史之乱”,世称一代名相;后者令敌闻风丧胆,百姓拍手称快,最后却遭离间、蒙奇冤、受凌迟,终为孤胆英雄。前者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令国人吟诵至今;后者的赫赫奇功和盖世屈辱也令国人扼腕至今。这两个人为后继的广东人奠定了两个方向:一是高屋建瓴、远见卓识、文章高妙的大师,一是文武双全,披肝沥胆、舍身天下的英雄。前者如梁启超,后者如孙中山。
  在备尝艰辛的近代中国,广东不但失去了昔日的世外桃源,而且成了反复激荡的政治中心。广东人作为一个群体登上了历史舞台,凭借自身法眼,参与历史、影响历史、甚至引导历史,演出了一幕幕好戏。
  洪秀全来了,清政府恼怒了;康梁来了,清政府颤栗了;孙中山来了,清政府倒台了。倒台的不仅仅是满族统治的清政府,倒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威压,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凌驾,倒台的是三拜九叩的繁琐,是独自专断的杀机。从农*动到内部改良再到武装革命,广东人循序渐进地将这场推翻封建王朝的大戏演得高潮迭起。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国共合作,从军事力量到农*动,近代中国的每一个政治漩涡,要么由广东人掀起,要么在广东大地上席卷开来。这一个接一个的漩涡,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潮涌,将广东人一次又一次地裹挟进去,将广东大地一次又一次地洗礼,使得广东从昔日的历史边缘变成了近代的政治中心。群雄逐鹿的不再是王者霸气的中原,而是奇风异土的岭南。
  当然,鸦片战争失败了,戊戌变法失败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盗窃了,孙中山的建国理想也并未彻底实现,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广东人是功不可没的,广东人的功就在于他们凭借一双法眼,首先看到了历史的方向,首先进行了摸索,也首先尝试了失败。没有一双法眼,怎能拨去云雾,看清方向!没有一双法眼,怎敢不顾名利,不计得失!没有一双法眼,怎会破釜沉舟,义无反顾!
  在近代中国,若论谁是最伟大的广东人,恐怕孙中山是独一无二的答案。
  在中国崛起的历程里,永远都有一个坚毅的身影引我们前行,那便是中山先生;
  在中国复兴的渴望里,永远都有一副清矍的面容给我们力量,那就是中山先生;
  在鞠躬尽瘁、天下为公的奋斗里,永远都有一种独立的姿态在鞭策我们,那就是中山先生。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哪一次飞跃是一步到位的,没有哪一次变革是一举成功的。一次又一次的试错,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地纠正航向。正如中国共产党在*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经历过无数次试错一般,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他们是中国在*法制道路上的试错者,他们的艰辛摸索和伟大先行给留给后继者若干个巨人的肩膀。

前言(3)

  广东是华夏大地上的一股泉眼。
  从蛮荒之邦到经济特区,从流放之地到开放前沿,在上千年的演变中,广东人不慌不忙地创造了历史,将广东由历史女神鞭长莫及的一隅变为青睐有加的一方。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广东人抓住机遇,一跃而起。广州、深圳、澳门、珠海……这些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先后崛起。这些城市承载着广东人的智慧,也蕴含着其他人的辛劳。今日之广东已不仅是广东人之广东,而是天下人之广东了!
  公元1094年,苏东坡来了,在此谪居七年。这位中国历史上独领*的文坛宗师,仕途沉落,文学创作却蒸蒸日上。“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安心惬意,“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赏心悦目,给岭南这片粗荒之地平添了几分诗意和底蕴。
  公元1279年初,文天祥来了,他站在船头,望着波涛汹涌的零丁洋,想起自己起兵抗元的经历,参透了对生死的领悟,提笔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后继有志之士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岭南这片蛮荒之地也从此多出几分果敢和坚毅。
  公元1839年,林则徐来了。在虎门海滩上他一把火销毁了近2万箱鸦片,摧毁了英国人的白银美梦。然后,他又烧起了另一把火,开译馆、建海防、师夷长,身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点燃了启蒙之志的星星之火。广东,转变成民族精神的阵地和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公元1979年,*来了。他因地制宜,大笔一挥,在广东的地图上画了一个圈,让广东地区得到许多优惠政策,广东人享受到“特殊照顾”。广东的春天到来了。中国的春天也萌发了。广东人富起来了,洋气起来了,广东这片土地也美起来了,成为和平年代中外经济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窗口。
  …… ……
  广东的强大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开拓和支撑,而他们的人生也因广东这片土地而熠熠生辉。“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广东是一口清泉,这里喷薄而出的是一种独辟蹊径的智慧和不拘一格的英才。既滋养了广东人,也浇醒了经历此地的国人。若没有这源头活水,哪来这沧海巨变!
  …… ……
  从宏观历史的角度讲,人类社会中存在着“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