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抗日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原抗日风云录-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二○师渡河。9月15日,八路军总部等机关自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东渡。9月21日,朱德总指挥所率的八路军总部进抵太原,驻于八路军办事处。

  彭雪枫的出色工作,为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八路军挺进华北,顺利开赴抗日前线创造了条件。他被誉为八路军的“好参谋”和“先行官”。

  在八路军途径太原期间,彭雪枫更成了“大忙人”,每天要亲自去太原东站迎送过往部队,组织太原各界群众和青年学生向部队分发慰问品慰问信以及从阎锡山处领来的枪支弹药、通讯器材、医药用品等。

第一章  联共抗日(9)
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和奇袭阳明堡,炸毁敌机24架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太原各抗日救亡团体、各界爱国人士、青年学生,纷纷到太原八路军驻晋办事处表示祝贺。全国各地祝捷函电如雪片一样飞来,北平、天津及全国妇女慰问团等云集太原,上海《大公报》、《战时画报》、新华影片公司记者和许多外国记者也纷纷而来。彭雪枫总是在百忙中热情接待,耐心向他们宣传当的抗日主张,扩大党的影响。他还应邀到太原女师、成成中学、山西大学、山西军官教导团、决死队等处作报告,讲解“游击队的政治工作”,“游击战术”等。有时一天要连续作两三个报告。

  上海《大公报》记者鱼叔曾记录下彭雪枫应第二战区战动总会续范亭的邀请,到战动总会大本营--山西大学演说的盛况:

  在山西大学职能容纳一千多人的大礼堂里,这天竟来了三千多人。礼堂内外和校园里,到处坐满了听众,大家屏声息气地听着,彭先生身材英武精干,他俊秀的脸庞,娴雅的风度,使人骤然疑心他不是钢铁般的斗士,而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儒生。虽然他穿着黄呢子制服,还紧紧地绑上了两条裹腿--九年来的苦斗,充实了他的游击战术内容,同时也染红了他左肩上顶得很熨贴的符号。

  彭雪枫在山西大学的演说,太原官方报纸很快作了报道。人们从这个讲话里对彭雪枫有了具体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有了清晰的认识。人们议论着、传送着,整个太原轰动了!后来,根据战总会和各界人士的要求,彭雪枫把这个演说作了整理,题名为《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于1938年1月由延安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个小册子对华北敌后抗日武装建设起了很大作用。

  当周恩来抵达太原时,彭雪枫协助周副主席工作,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忻口会战时,阎锡山要八路军一二九师正面堵击日军。彭了解到这一消息后,即使向周恩来汇报,使周恩来在与阎锡山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

  11月5日,彭雪枫和周恩来以及办事处的四位同志最后一批撤离太原。后来,他调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奔赴了新的战场。不幸在苏北八里庄战斗中壮烈牺牲。

  半个世纪后,军委副主席张震来到太原,感念当初那一段战斗的岁月,曾寻觅过“彭公馆”的旧址时,却未能如愿。后托曾凡华继续寻找,费尽周折,总算找到彭公馆旧址时,这里已面目皆非,昔日的四合院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一幢摩天居民楼。对此,山西省军区党史办原主任高荣贵等人对曾感慨回顾说:“那天,我偶尔路过满城街,发现一群民工拿着工具,开了推土机,来拆‘彭公馆’。我上前拦住说:‘且慢,你们知道这即将拆除的四合院的革命历史吗?’民工皆茫然摇头。我告诉他们,这里原来是有名的新四军将领彭雪枫和他的战友们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民工们听后皆肃然起敬。我知道无法阻止他们的拆迁工作,因为作为文化的历史遗迹,终究难抵现代文明的扫荡,而文明的崛起又往往以文明的毁弃为代价。我说,请你们等一等,让我跑回家拿相机来拍一些照片,以存纪念。就这样,民工一直等我拿来相机,将昔日的‘彭公馆’留在底片上……

  彭公馆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倒塌了,一代物化的精神也随之灰飞烟灭。据说,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年都要发生在号称“文物省城”的太原。

  列宁说得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吗?难道现代化就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而人的精神却日益空虚,以至找不到传统的支撑点吗?……

第二章   新派的崛起(1)
●求自保,山西成立“牺盟会”,阎锡山邀请薄一波回晋掌舵

  阎锡山统治山西期间,爱搞各种组织,借以培植亲信,束缚人的思想,这是人所共知的。十年内战时期,他就搞了“防共自卫团”,“主张公道团”等组织;1936年间,阎锡山受红军东渡和全国各地爱国运动的影响,迫于帝国主义的威胁,也为了维护在山西的封建统治,他又大发了“组织瘾”,先是搞起一个“自强救国同志会”,自任会长。后又组织了“军政训练委员会”,自任主任,刘岱峰主持办公室,吸收一批青年组成4个连,以培训军政干部,作为组织新军的骨干。

  这天,青年委员会开会,讨论“自强救国同志会”当前的任务。因阎锡山、赵戴文等高干委员在坐,发言者大都小心翼翼,不着边际。戎子和对同志会在政治上的犹豫彷徨早存不满,便站起来放了一炮,说:“大敌当前,华北晋绥形势危在旦夕,同志会定的任务若不以抗日救亡为前提,那么这组织就形同虚设,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他的这番话,与会人员听了,受到很大震动。

  本来,阎鉴于山西各旧团体暮气沉沉而无活力,不能适应他的统治需要,已将其大部取缔,选择其中部分“优秀者”,加上他的姨侄梁化之吸收一些人成立了“自强救国同志会”,自任会长,省主席赵戴文任副会长,下设高干委员会,由梁化之任总干事,内隶青年、工人、民众、妇女、商人等5个委员会,其主任干事分别由刘岱峰、郭挺一、张文昂、傅晋媛、徐培峰担任。主要任务仍是宣传“物产证券”“按劳分配”“土地公有”等阎氏学说,由于换汤不换药,陈腐气一如既往,工作上仍是死水微澜。

  戎子和的激烈言辞,阎锡山尽管感到有些突然,却与心中有些想法不谋而合。他不禁对这个青年人另眼相看。

  “新能存在,旧必灭亡。”阎锡山近日常念叨这句口头禅,很使一些人惶惶不安。特别是王靖国、孙楚、薄佑丞这些旧派人物,感到无形的压力。他们搞不清阎老汉心里卖的是什么药。

  当时,深入阎锡山机构的宋劭文、杜任之、刘岱峰、张文昂等革命同志,认为军训会4个连的力量太少,要抵挡日本进攻山西,必须扩大力量。这话传到阎锡山的耳朵里,他同意重新酝酿一个组织。

  1936年7月,由几个地下工作同志秘密研究,由宋劭文起草了方案,拟成立“山西省抗日救国同盟会”。当方案送阎锡山审定时,阎说:“这个名称不好,太原的日本人要找麻烦的。”于是提笔划掉了“抗日”二字,改成了“牺牲救国同盟会”。其实,“找麻烦”一说,不过是个幌子,因为太原还有日本人的特务机关,阎暗中与之还有勾搭,不到万不得已,还不能公开撕破脸面。

  7月,全国人民抗日情绪日益高涨,有些进步人士提出,应乘学校放假机会,组织青年抗日训练班,枕戈待旦,准备抗战。阎认为,这个意见很好。于是,在国民师范办起了“山西青年暑期健身团”,由各校学生和从前解散的各社团中抽出四、五百人参训,共有7个队,训练内容主要是阎锡山的《物劳学说》及政策主张,也有左派人士讲授革命理论与时事政治。训练两个月后,大部分成为“军政训练班”的干部。而日后绝大部分培养出来的人,为我党牺盟会所掌握控制,成为牺盟会和新军的干部。

第二章  新派的崛起(2)
海子边,当时又名中山公园,是太原最早的公园。园内著名的文瀛湖波光粼粼,是“太原八景”之一的“  水烟波”。自清末以来,一直是太原市民闲暇游览的风景胜地。

  自近代以来,海子边也一直与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紧密相连。

  1912年,孙中山曾来太原,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施政演说,宣传除旧布新、平等幸福的共和宗旨。1919年5月, 为了声援北京学生发动的著名的“五。四运动”, 太原的十一所大中学校在海子边召开反帝爱国大会,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抗议北洋军阀的卖国罪行,并带动商界举行了罢市。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号召影响下,太原学生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潮。不少政治活动就是在这里的文瀛湖畔举行的。

  1936年9月18日,太原市海子边盛况空前。学生、工人、农夫、商民万余人涌入会场。人声鼎沸,群情激昂,连卖纸烟、冰棍的小贩也驻足观望。

  在共产党地工人员的暗中策划组织下,这里召开了“九一八”五周年纪念大会,正式宣告“牺牲救国同盟会”成立。张文昂主持大会,戎子和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会上散发的《大会告*》,鼓荡了与会者澎湃的激情:

  “同胞们!我们眼泪汪汪告各界同胞几句话。看看我们的领土一天天缩小;看看我们的同胞任意被人践踏宰割;看看我们的财产一批批被侵略者拿去。从‘九一八’以来,我们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等于日、英、法、德、意、奥、匈、比、荷等十一个国家面积的总和。人口的损失是两万万。走私以来,税收的减少也在一万万元以上。同胞们,这是多么惨痛的事情呢!我们不止是感觉惨痛,我们更感觉侵略者的野心没有止境。不抵抗主义丧失了四省,‘睦邻’‘敦谊’又丢了冀东。我们一心一意希望的和平,而侵略者却报之以得意洋洋的进攻,快到我们晋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