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沟通力-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排斥他人会树立心理屏障
  纵然排斥对方没有造成双方之间沟通的实际障碍(交流渠道仍然畅通),但排斥带来的心理障碍同样具有破坏性。假如我坚持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认为你的观点不值一提,我便破坏了你同我打交道的意愿。即使在偶然邂逅中,这也同样具有破坏性。比如:
  我在乡间一条狭窄的林中小道上驾车行驶,正慢慢地转过一个弯,突然撞上了迎面驶来的一辆车。开车的是一个年轻姑娘,看上去只有十几岁。我们俩人被狠狠颠了一下,但都没受伤。车却撞得很惨:车灯碎了,车头瘪了,挡板挤坏,凹进去一块。
  这时,我可以质问她会不会开车,把事故的责任推到她身上,或者根本不听她分辩。这样的处理方式很难解决眼前的事故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
  谈话内容 效果
  “真见鬼,你怎么开的车?” 指责对方
  “真是不能让女人开车。” 贬低对方
  “没有像你这样开车的。别找借口了。” 不容对方分辩
  “谁替你负这个责任?是你爸的车?我怎么能找到他?” 寻找“值得”商谈的人
  经过这番抢白,对方没有分辩的余地,又被损了一顿,自然很生气。这样的结局便是:
  ◎ 她不可能试着与我诚心诚意地沟通;
  ◎ 我不可能理解她对事情的看法;
  ◎ 没有人会相信对方;
  ◎ 没有人会试图说服对方。
  也就是说,我们不太可能很好地处理这件事。
  即使没有完全排斥对方,这对双方的关系也有损害。我们都有“被人损了一顿”的经历。法律教授会说:“如果你在回答问题之前用脑子想一想,你会怎么回答?”餐馆领班也会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神情。不管是哪一种职业,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机构,都会有人试图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在公司和某些官僚机构,使用行话和搬出一串人名(不管本意如何)都会被认为是排外的信号:“我是这个圈子里的,你可不是。”职衔、私人餐厅、特设的安全审查和其他一些职务特权经常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感觉,在别人眼里,我们低人一等。
  在政府和其他政治机构中,排斥会造成心理和实际障碍。对以色列人说犹太人不能在中东占有一席之地,或者对巴勒斯坦的*人说他们没有民族自决权,既会限制双方之间的交流,也会阻碍双方产生进一步理解对方的愿望。 。 想看书来

第九章 接受:认真对待与我们有分歧的人(2)
在个人、公司和政府之间,排斥他人,不管是明指还是暗含,都传递了同样的意思:即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没什么可从你那儿学的,你根本就一文不值。本来对方可能还有诚意同我沟通、了解我的看法、信任我或者同我合作,领会了这层意思,对方的诚意也就消失殆尽了。事实上,排斥对方等于宣布了我对你的看法:你对我无关紧要,我丝毫不会受你所说的影响。诸如此类的行为将破坏双方共同解决分歧的能力。
  无条件接受
  对某些人,如街上的乞丐,我可能明智地决定不跟他有任何纠缠,并明确地拒绝他。但如果我想同你合作,我就必须把你当做合作伙伴来接受你。我的目的是解决我们之间的分歧,排斥对方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正如第三章指出的那样,为了更好地处理双方之间的分歧,我们应当求同存异。为了解决你我之间的分歧,我需要同你打交道。事实上,我并不一定要赞同对方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彻底分清接受和赞同之间的差异,就能更好地保持我们之间的关系。
  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强烈不满,我们常常拒绝同他们打交道。因为感觉对方的行为有不妥之处,我们就认为那个人不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与之交往:“她干出那种事,我再也不要跟她说话了”,“既然我们不赞同非洲人国民大会的做法,我们就没有必要同他们会谈”。一方面不喜欢别人的行为,一方面又同他们保持往来,这在我们自己和选民看来,似乎言行不一。排斥某人和他的行为要容易得多,也让人看得明白。如果我同我那一事无成的儿子断绝往来,不给他钱,没有人会认为我赞同儿子的行为。但我这么做却显然破坏了两个人解决分歧的可能性。
  《圣经》上说“要爱你的敌人”,但这并不表明我们赞同他的行为。我们在意、关注对方,愿意倾听他的意见,愿意同他合作,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对他的错误行径视而不见。无论我们对他的行为有多么不满意,也没有必要将他看得一无是处。我们还要同他合作解决分歧,所以我们不能将他视做卑鄙小人或当蚊子那样一巴掌拍死。《圣经》的教诲可以形象地解释为:“不要轻易将敌人一棍子打死。”
  小男孩逃学,当爸爸的肯定不赞同。他可能会采取两种做法。一种是,由于担心不给儿子点儿厉害会姑息他的行为,所以他不给儿子分辩的机会:“我可不想听任何借口。我儿子可不能是逃学旷课那种人。”儿子会觉得他爸爸不理解他,不听他解释,也不信任他。从此以后,父子之间可能会有数不清的争执。
  另一种做法是,当爸爸的说:“约翰,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也逃过课,后来很后悔。如果你有什么正当理由要逃学的话,我很想听听。但是我要把话说在前头,我可不赞同你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话,约翰和他爸爸的关系不至于出问题。做儿子的觉出了尊重和关心,同时也明白爸爸不赞同旷课这种事。
  如果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接受别人是出于对双方合作关系的考虑,那么接受这个概念就更能迎合我们的心意。因此:
  ◎ 我们没有必要接受对方的价值观;
  ◎ 我们没有必要认为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
  ◎ 我们没有必要赞许对方的行为,或者认为对方的行为“可以接受”。

第九章 接受:认真对待与我们有分歧的人(3)
但是,我们的确有必要真心诚意地同对方打交道,愿意倾听他的观点并充分考虑他应得的利益。
  尊重他人。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将他人概念化。我们这么做,是在同脑子里的概念而非同具体的人打交道。如果我们期望改善同他人的交往,我们一定要尊重现实人的个性。
  摆脱成见。我们借助头脑中的各种概念和推测来整理信息,以此解释发生的事件和别人的行为。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导致了我们只见到我们期望见到的事物,并先入为主地分析我们的所见所闻。将信息以这种方式分门别类有助于我们简化认知过程,增强了我们了解事物的信心。但我们也可能将新事物拒之门外,并且破坏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我们死抱成见,而新信息又显模糊陌生,甚至颇具威胁性,我们很容易就用先前的概念来解释新情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
  分类和归纳极为重要。我们不可能分析每个人的所有信息。但是我们喜欢先入为主,并以此决定是否与他人交往及如何交往。这种倾向性难免损害或妨碍双方的合作关系。如果完全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以不同的方式来说明同一个事实,这同样是不明智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们将几张女性照片拿给第一组受试者,要求他们根据照片来评价她们的容貌和性格,并说出受试者是否喜欢她们。另一组受试者评价的是同样的照片,所不同的是照片上附注了爱尔兰、意大利或犹太人的名字。试验结果表明第二组受试者带有种族成见,而第一组却没有。
  我们以类似歪曲的方式来评判其他国家政府的行为。1987年10月,美国政府发表了一份报告,声称苏联利用为美国公司举办的贸易展搜集“工业情报”,并含沙射影地谴责了苏联的这一行径。但是所有参加贸易展的人都清楚美国公司也怀着同样的目的而来,为的是发现在同一行当里,别人都在干什么。美国把苏联当成间谍对手(虽然有时并非冤枉)却导致美国政府把苏联的一举一动都看成是怀有恶意的,甚至在美国公司中很普遍的商业行为,也被视做邪恶。
  对于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群体,以及可能威胁到我们政治、社会和经济结构的群体,我们很容易对他们怀有不利的偏见。这些偏见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黑人、什叶派以及犹太人都是这类偏见的受害者。
  我们往往会贬低对其持有偏见的一方的价值。我们漠视他们的存在,怀疑他们的观点和利益。当我们拒不接受他们的观点时,他们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考虑我们的利益。这时,我们会认为他们的行为印证了我们先前的看法,我们转而进一步漠视他们的利益。这样,我们越来越认为他们不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如此下去,双方就很难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了。
  同真实个人打交道。为了克服对你的成见,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你。打破成见的一种办法是重视对方的个人经历。比如,我在同撞车的那个姑娘打交道时,应尽量了解她生活中曾经发生的事情。她是哪里人?她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她在意的是什么?
  比如我跟一家机构打交道,即使我对这家机构有成见,我仍可以将注意力放在个人身上,以提高自己处理分歧的能力。如果一个“激进”的工会或“专门与工会为难”的公司管理层不再是我脑子里概念化的人物,而是一些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真实个人,他们有家庭、有孩子、有职业和爱好,那么同他们打起交道来就不再困难。如果我们能走出自己职务所赋予的角色,以个人身份交往(大家一起吃午饭或互相到家中拜访)我们肯定能消除那些已有的成见,也不会轻易相互排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九章 接受:认真对待与我们有分歧的人(4)
当然,我们常不自觉地就用老眼光看人,对此应引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