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使得现代人如此的如痴如迷,不都是为了那句情感谒子的共鸣吗:“动心容易痴心难,留情容易守情难”。
凭窗而立,去望望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它会让你心头的喧嚣熄灭,会让你浮躁的心灵归于平静。我终于明白了:这就是挚爱和真情的禅机。
秋雨,是天穹感动的眼泪;眼泪,是有情人眼底的秋雨。
秋阳已经在慢慢地落下山头,地上留下一点点的金黄,路旁的小草已经枯黄,山上的树上也挂满了黄叶,天空开始变得昏暗,周围没有了忙忙碌碌的人,一切变得安静起来,这静,像是一种死寂,是一种悲,是一种秋天独有的悲凉。这景色,总给人那么一种凄清,一种萧瑟的悲,就像是一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一张充斥着凉意的风景照片……
有人说,人在抑郁的时候,看什么都是灰色的,人在悲伤的时候,看什么都是伤感的,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我看到的这秋的悲凉,就正是我心中的悲的缘故,由此,我想,或许这句话可以作为真理。
每每看到落日,人们总会感到遗憾,感到惋惜,感到那份悲凄,特别是,在这个悲凉凄清的秋季,古有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实这又何妨,我们生活在这世上,难免有那些悲凉,面对那份悲凉中的美丽,我们又何必遗憾和惋惜呢,那份美丽是悲凉中的亮点,夕阳在最后的时刻显出的只有美丽,这就足够了,所以有人又说:“夕阳无限好,尽管近黄昏。”
我站在小道上,看着西边的秋阳,终于明白人生的真谛,人生中免不了悲伤,但不要被它困住,要追逐美丽,只要有那么一点美丽,那么,尽管有过悲凉,也是无需遗憾和惋惜的……
落日,是美丽中的悲凉;悲凉,正是落日留下的美丽……
我独自踏上了回家的路,此时,秋阳已经西下了,秋月也放了假,夜空布满了厚厚的秋云,雨滴敲打在我的脸庞,我想,今夜定会睡个好觉的,尽管心仍没能躲开李清照的慵倦孤寂,只能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老屋·小河·人
老屋·小河·人
或许是在狭小的空间里呆惯了,总希望再回到大自然中去,在房子里呆久了,人都变了,就希望出去叹口气。于是,我想到了老屋。
老屋其实并不老,只不过那是我从前住过的房子,我习惯称其为“老房子”,简称“老屋”。掐指算来,我离开老屋也有三四个年头了,离开之后就很少回到老屋,即使有也只是路过,再没有细看它。
老屋旁边是一条小河,河水不多,但它曾经却哺育了所有这河边的人们。我在河边度过了的那几年,它就这样静静的流淌,静视着河两岸静悄悄地变化……
我终于回到了老屋,迫于学习的压力我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到它的身边,尽管只是身处这样一个小小的城市。可是在我的心中,它一直是我的牵挂,老屋的每一片瓦,小河里每一滴水,都是那样让我思念。
很长时间过去了,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昔日荒凉的土地上建起了无数的新房,我抚摸着老屋油漆斑驳的墙面,在新房丛中,它已变得黯然失色,或许,它真的老了……
骑着车走在河岸边,发现小河也有了许多变化,两岸筑起了堤坝,修起了栏杆,我本想下河去捧一把清水的,可是现在我已不能,我与它总隔着一段距离,一段不短的距离……
在火辣的太阳底下,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手牵着手从我身旁走过,留下灿烂的笑脸,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猜想他们或许是兄妹,或许是同学,无论他们是什么,至少他们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我又忽然想到了自己,这次考试的失败,使我失落下去,使我开始没有勇气去面对以后的日子,看不到希望,或许我已缺少了当初的自信。从两个孩童远去的背影里,我又仿佛看到了自己昔日的影子,在眼前晃动……
时间让我近乎忘记了一切,回忆却又让我想起了一切,在十年之前,我走在河边的时候,身边似乎也有过一个女孩,那是一份真正纯洁的情感,幼小的心灵中没有任何过多的思虑,那样的无瑕,恰似一块透明的水晶。
小河依旧在静静的流淌着,却带不走岁月留下的那一片色彩,带不走我深深的依恋,带不走河边人们的段段回忆……
从老屋回来,我感慨万千,写下了上面的话,也许,我只能用文字来表达我的心声,因为我缺少可以倾诉的对象,尽管,我并不缺少朋友。
我之所以称老屋,因为它在这个社会,没有改变,它的确老了,而我之所以还叫河为小河,因为它的每一滴水都是新的,在河边的每一个人又都是新的,周围的一切都是在变化当中的……
小河中的水在静静的流淌中见证了时间的力量,看着一群群不懂事的孩童长大成人,周围变了,唯一不变的就是这种改变。
老屋、小河和河边的人,让我有许多的感悟。也许,我以后会再回到那里,也许,我将永远不能再回到那个地方……
梦萦江南
梦萦江南
曾几何时,就积下一个美丽的梦想,去一个江南小镇走走。虽说自己也生活在长江南岸,也曾在家乡附近体味过那青瓦白墙的明净,可心中的江南总是与那鲁迅笔下的绍兴,与那乌镇、梅镇,与那同里、周庄分不开的。提及江南,总是让人先想到那屋前的流水,水中的乌篷船,和水上的那座座石拱桥的。
《似水年华》中写下一个充满了爱情的江南,一个穿梭在流水中的船梦楼情,终于,把人打动,把梦牵到那美丽的乌镇。此外,还有无数关于同里、周庄的记述,以及那份美丽与恬静也总是令人神往的,总是让在喧嚣尘世中,习惯了吵闹的人们,多了一个清静悠远的梦。
近日读余秋雨教授的《江南小镇》,看到这样一段话,“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就像那悠悠的小桥流水人家。”
或许,恰如余秋雨教授的感觉,江南小镇,正因为它处在江南,习惯了江南小桥流水的情致,所以有着它自己独有的雅趣,与别处自然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也让喜欢宁静的我,产生了更大的向往,让我,更想投入江南那份清幽的梦中。
我梦江南,其实就是梦那份与世相隔的宁静。郑板桥居江南,养心志;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诸葛亮隐居茅庐;而现今文人雅客置身江南而忘返,不都是为了那份宁静而归皈自然的吗?
曾在老家永新,看到过那典型的青瓦白墙建筑,我似乎在那青石板小巷中找到一点江南的感觉,可是却少了流水,少了小桥,就感到心中少了几许清净。我在《山水人间》一文中,提到外太祖母所在的长洛镇,似乎也成了一个江南的代表,一派青瓦白墙,一条盘蜒小镇的溪流,座座横卧溪上的石拱桥,终于看到江南的影子,坐在桥上,看两岸的柳绦,看远处村口的大榕树,看一行白鹭上青天。文章发上“榕树下”之后,也得到众多网络朋友的共鸣。
至今,我仍遗憾未到过那些代表性的江南小镇,未真正去感受那份属于江南小镇的宁静与致远。
于是我只能时常展开宣纸,提起毛笔,画水墨江南,于画中,去寻找那小桥、流水中的梦,也许萦绕江南的那个梦,只是一个现实生活的逃避,只是对一种清静生活的追逐与寻觅罢了。
家乡
家乡
家乡,那份黑白,黑是黑得那样彻底,白是白得那样坦然……
——题记
家乡,在我脑中只是那一片黑白的颜色,确实,除去那天的蓝、山的绿、树的青、麦的黄、花的艳,还有泉的澈,就只剩下那片黑白。
家乡,那份黑白,黑是黑得那样彻底,白是白得那样坦然。黑的瓦是一道线,隔着天与地,白的墙任凭风雨的侵蚀,永远是那样白,那坦然就像家乡人的心灵一般。
我对家乡的印象只是来源于老辈们的诉说,来源于那几张已经发黄了的老照片,或许,那不是我的家乡,因为那不是我居住过的地方,在那里根本没有我的归宿,因为有家的地方才可以称作真正的家乡,可是那里有我祖祖辈辈的根,那是我心灵的归宿,心灵的家乡。
家乡是小巷与小巷、溪流与溪流、小桥与小桥连结起来的,虽然它地处赣西北,却不缺失江南的那种与水的亲和,在每一户门前都有一条小溪沟,那是人们择菜、淘米的处所,那村前的水塘是人们洗去一身疲惫的天然浴场。
那里的房子都保有这两头微微翘起的马头墙,房子与房子之间,有着条条悠长蜿蜒的小巷。那小巷,保持着那大块的青石板路,特别是下着蒙蒙的细雨,走在小巷中,水雾在前方萦绕着,看不清前面蜿蜒曲折的路,只感觉到那小巷的悠长,悠长,很容易让人想到戴望舒笔下的、飘着丁香气息的《雨巷》……
我真正认识家乡只是从电视上,由一道飘飘缈缈的炊烟吸引住我的情丝的,我知道那就是我的家乡,在这时,我清楚地知道,也许我只能通过电视来近距离的打量它,我直到这时,才知道家乡的伟大,在平凡的黑白中,在那青石路下,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三湾这个名字,我相信没有人不知道,那壮美的井冈山,看过的人也没有人会忘记它。
家乡,它已经成为一个影子升在了空中,我只能仰望着它,它是伟大的,我是平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