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美国也许存在股市泡沫,但没有房地产泡沫。
现在,我不得不从我的清单中剔除掉前3项理由,并且开始担心第4项理由。
越来越多的人都用泡沫这个词来形容房地产市场。最近,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的迪安·贝克(Dean Baker)对房地产泡沫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结论:住宅价格的涨幅远远高于租金的涨幅。这表明,现在人们买房是出于投机,而不是居住的需要。而且我们听到关于高房价的解释,就像我们听到关于纳斯达克5000点指数的解释一样,越来越合乎经济原则了。
如果美国的确存在房地产泡沫,当泡沫破灭时,我们将会与日本同病相怜。
美联储近来对日本经验的分析表明,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所犯的致命错误,“不是政策的制定者们没有预见到即将到来的通货紧缩式的衰退,毕竟大部分的预测者都预见到了,而是他们没有进一步采取措施预防,如放宽货币政策,即没有对经济下滑的风险实施充分的保险。”用美联储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认为通货紧缩可能发生,那就立刻把钱投入市场,不要担心过了头。”
然而美联储星期二还没有降息,为什么呢?
去年,有些经济学家私下里把美联储主席称为“格林斯潘桑”,随着对复苏的乐观成为公认的看法,这个笑话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不过,也许这还是个不错的昵称呢。
艾伦推诿责任
2002年9月3日
格林斯潘先生拒绝对这个巨大的市场泡沫负任何责任,尽管这个泡沫在他的注视之下不断膨胀。他表示,自己的政策没有错,因为他已经把能做的做到了最好。
上周,在杰克逊洞(Jackson Hole)召开的会议上,格林斯潘先生做了主题演讲,为他推诿负责的说法举出了两个理由。首先,他声称,即便是在市场强劲走高的1999年,情形也并非绝对明朗,很难说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在既成事实之前,很难确切地辨别经济泡沫。也就是说,只有在泡沫破灭时,我们才能确定泡沫的存在。”其次,他指出,无论怎样,美联储也无能为力。“有没有某种政策至少能够抑制泡沫的规模,从而避免灾难性的泡沫破灭呢?……答案似乎是没有。”
和我一样认为这篇演讲闪烁其词、令人不安的大有人在。英国《金融时报》指出,政策的制定者们总是只能根据有限的信息采取行动:“向中央银行提供的证据要点不会绝对的确定。”文章还提醒读者,尽管在现在的泡沫经济年代里,格林斯潘先生也许对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怀疑并且有些力不从心,但许多人依旧将他视为一位拉拉队长。“美联储主席……对经济持续看涨的态度也许是他对20世纪90年代末经济的繁荣做出的卓越贡献。” txt小说上传分享
格林斯潘风格(8)
然而,有证据表明,实际上格林斯潘并非无能为力。1996年9月,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mittee)召开的会议上,他告诉同僚:“我认为,此刻在股票市场上存在着泡沫问题。”他同时还给出了解决方案:“我们的确有可能……提高保证金额度。我担保,如果你想消除泡沫,无论是什么样的泡沫,这种方法都会有效。”
但他还从来没有提高过保证金额度,即要求投资者在买股票时缴纳更多的现金作为保证。的确,除了对泡沫式的经济繁荣发表演说,并随即小幅调高了联邦基金利率之外,格林斯潘什么也没做。现在,他声称自己无能为力了,可是,既然从未试过,他又如何知道自己无能为力了呢?有人怀疑,他不肯采取对策的真正的原因是,在1997年初时,格林斯潘发现自己试图抑制日益明显的经济泡沫的努力,令投资者反应强烈,于是他再也没有勇气做第二次尝试。
更糟的是,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发表更多愉快的演说来憧憬新经济。很显然,他确定,投资者会把这些演说理解成为他收回了先前所发出的警告,同时把这些演说当成一种信号,暗示股票价格不断上涨属于正常情况。
而且,最关键的是格林斯潘的这种自卫性策略并不是有关过去的情况,而是对未来的种种暗示。
你看见了,格林斯潘是美国唯一的经济政策制定者。财政政策已经没有被提上议程了,部分原因就在于格林斯潘糟糕的建议使得长期赤字更加恶化。可笑的是,他无法确定纳斯达克指数突破5000点大关是否存在经济泡沫,但他却坚信10年财政盈余的预测非常可靠,足以确定巨额的税收削减是完全正确的。不管怎样,审慎的财政政策已经被布什政府的投机主义坚决摒弃,每一个刺激短期经济的建议都变成打算持久削减公司以及富人们的税。所以,如果经济复苏还是缺乏动力的话,那就只能让美联储亲自出马了。
然而格林斯潘的评论更加重了过去几个月以来我的担忧:美联储的官员们回应持续的经济萎靡的方式不是采取行动,而是寻找托辞。
我们都清楚地见证了日本的过程。首先,日本银行(Bank of Japan)的官员们否认他们有义务来阻止经济停滞,宣称自己只是被授权保证价格的稳定。之后,当通货膨胀被通货紧缩所取代时,连保证价格稳定也不再是他们的事了。换句话说,与其冒着失败的风险去尝试解决日本的诸多问题,还不如重新定义自己的使命,使自己连试都不必去试。
我从未想过美联储会走日本这条老路,但是,听了格林斯潘不能这样、不该那样的解释,我开始怀疑了。
股票与炸弹
2002年9月13日
“面对这样的股票市场,军人会如何抉择?”
这是上个月的《纽约客》杂志上讽刺画刊的标题。然而,这些日子以来的现实远远超出了讽刺的意味。回顾一下在6月份的《华盛顿时报》上,CNBC的专家拉里·库德洛(Larry Kudlow)发表的专栏文章,题目为《用武力找回市场》。他在文中论述了政府向伊拉克出兵是为了拉升道琼斯指数的观点。
真是个令人惊讶的想法!然而,约翰·保德哈莱茨(John Podhoretz)在7月份的《纽约邮报》上发表的专栏文章更让人大吃一惊。他的题目是《请看,10月的惊喜》,接下来是他的劝言“加油,总统先生,做大英雄”。
格林斯潘风格(9)
通常而言,当政策的支持者们宣称,政策将解决的问题与其制定政策时的初衷并不相关时,这就是个糟糕的征兆。布什政府减税政策的合理性解释总是在不停地变化:开始是为了缩减财政盈余,接着就变成了刺激需求的需要,再到后来就被解释成为刺激供给的政策了。这一系列的变化警示着我们:给政策的实施不断寻找合理的借口已经成了一个难题。
无独有偶,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理由也在不断改变:一开始是认定萨达姆就是“9·11”袭击和炭疽热事件的幕后黑手,后来转而宣称萨达姆正在发展核武器,再到后来索性归因于他是一个邪恶的人。
战争实际上对经济有利,这种说法似乎是在继续寻找借口。但我们必须承认,在某些时候,战争的确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功地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大萧条。现在的美国经济,尽管并未陷入萧条状况,但仍然可以从战争中获益。最新的证据表明,美国经济的复苏显得十分缓慢而坎坷,以至于看上去更像是正处于持续的经济衰退中。在这样的情形下,战争是我们的选择吗?
答案是否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例子远不足以证明这场发生在波斯湾的新战争会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这场海湾战争更有可能会抑制经济,而不是对我们已经艰难前行的经济有什么刺激作用。
军费的支出没有什么神奇的功效,和清理一个有毒的废弃场所一样,它们都不会对经济产生任何刺激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实现了罗斯福新政未能实现的目标,原因很简单:战争消除了政策障碍。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既没有决心也没有立法权去颁布一项这么大的法案来刺激经济,但是,战争却让政府拿出了巨额资金,用以恢复充分就业。这是自1929年以来的头一次,而且这样巨额的资金在这之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可是战争不仅使之变成了可能,而且还使之成为了必然的要求。
与之恰恰相反的是,这一次,国会倒是热衷于积极投资国内项目。如果行政部门打算为经济注入资金的话,他们要做的就是力排众议、坚持目标,比如为久旱的农民提供水援助,为消防员提供新的连接阀门。换句话说,如果经济需要联邦支出的刺激,那么,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方面,都不需要采取战争这种形式。
而且,不管怎样,战争会在多大程度上刺激经济还不清楚。有人认为战争必须要有军需品和大量的存货,因此并不会造成工厂订单的激增。倒是有大量的开支要花费在维持和平上,不是吗?而且这将要持续许多年。
同时,经济还潜在着走下坡路的趋势,我们可以把这种趋势归结到一个词上:石油。
目前,伊拉克供给的石油只占世界石油供给的很小一部分,因而战争对其石油产出的破坏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1973年的阿以战争(Arab…Israeli war),还是1979年的伊朗革命(Iranian revolution),都没有对石油产量造成什么直接影响。
取而代之的,是战争造成的间接政治影响导致了石油价格的攀升。就在这段时间里,*领导人也警告说,美军入侵伊拉克意味着将打开“地狱之门”。这对石油市场而言并不是个好消息。
我们应该记得,20世纪70年代的每一次石油危机,都会导致一次严重的经济衰退,随着经济的衰退,石油价格又会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