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不已,很自然,我们也满心期待能够以完美的姿态准时到达。我有生以来一直都梦想着能够进宫去看看,可是却始终没有机会。一个原因是我基本上都不生活在北京,确切地说,都不生活在中国,另一个原因是我和妹妹出生后,父亲始终都没有把我们的名字登记在族谱之中,所以直到我们从巴黎回来之后,太后才得知我们的存在。后来,父亲告诉我,他这么做,就是因为不想让太后知道,这样才可以保证我们在国外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为根据满清的定制,凡是二品以上满族大臣的女儿,14岁时就必须进宫,以供皇帝从这些女子中选妃——太后当年就是这样被咸丰皇帝选中的。而父亲不想我们也如此,他对我们另有打算,抱有更大的期望。
那天早晨3点钟的时候,四周还一片漆黑,我们就出发了。我们乘坐的是4人抬的轿子,轿子的四个角各有一个轿夫,但是这段路程太长了,必须有两班轿夫轮流交换,所以,3乘轿子共有24名轿夫。另外每乘轿子还有一个领班,3名骑兵护卫,后面还各跟着两个仆人。而队伍的最后还有3辆大车,这是给轿夫们轮流休息的。因此我们整队人马共有45个人,9匹马,3辆车。
我坐在轿子中非常紧张。四周夜色如墨、一片沉寂,仅有的声音就是轿夫们粗哑的吆喝声和嘚嘚的马蹄声。因为路面崎岖不平,轿夫们必须前后互相提醒避开地面上的石头和坑洼。对于没有过长途乘轿旅行的读者,我必须告诉你们,轿子可谓是最不舒服的交通工具了,因为你必须始终一动不动地坐着,而且要坐得笔直,否则,轿子很有可能会翻。这段旅程真的是非常漫长难捱,等到达颐和园的门口时,我已经浑身僵硬、筋疲力尽了。
觐见(1)
城门大约位于从我们家到颐和园旅程中间的位置,我们到达的时候,城门早已打开。我们全都大吃一惊,因为在平时,所有城门会在晚上7点钟关闭,第二天早晨才打开,除非有特殊的情况发生。我们向守城的卫兵询问后得知,他们是提前得到命令,要打开城门让我们通行。我们经过的时候,还有几个负责的官员穿着朝服站立在两旁向我们行礼。
出了城门之后,天色依然一片黑暗。我开始回忆自己短短的人生经历,然而那些平凡的经历,和眼前这一切比起来,真是差得很远,入宫觐见可谓是我所有经历中最特别的。我还猜测太后会有什么喜好,是否会喜欢我。有人告诉我们,太后可能有意要我们留在宫中。我想,如果真这样的话,我会尽自己所能对太后施加影响,以促进中国的改革和进步。想到这些,我喜不自禁,心中暗自发誓,我会竭尽全力,以使中国变得富强而发达。
就在我憧憬着这些美好的未来时,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抹红晕,预示着美好一天的开始。天边的光线越来越明亮,我渐渐地可以分辨出周围的景物了,一幅美丽的风景慢慢呈现在我的面前。快到颐和园的时候,我看到丘陵丛山之间显露出高高的红墙,宫廷就在红墙之内。黄绿色的琉璃瓦覆盖在墙头和宫殿的房顶上,反射着明亮的阳光,渲染出一片绚烂的图景。
我们经过了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宝塔,然后到达了距离颐和园宫门大约4里地的海淀。随从们告诉我们路不远了。这真是个好消息,因为我已经开始怀疑我们永远都没有办法到达目的地了。海淀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周围全是砖砌的平房,整齐而整洁,中国北方的房子几乎都是如此。看到这么一大队人马经过,孩子们都成群结队地跑出来看,我听见一个小孩对另一个说“这些女人要进宫当皇后”,不禁为之捧腹大笑。
离开海淀没多久,我们就抵达了一座牌楼,那是一座传统的中式建筑,雕梁画栋,精美绝伦。我们就是从牌楼这里第一次看到了颐和园的宫门,就在前方大约100码远的地方。宫门开在坚固的围墙中间,当中是一座大门,两侧各有一道小门。中间的大门只有太后进出时才能使用。宫门外500码处的地方,有两座房子,是护卫们驻扎的营地。我们的轿子在左侧的小门前落了下来,宫门已经打开。
刚一到,我就看到几个官员在兴奋地谈论着什么,有几个跑进去,大喊道:“来了!到了!”我们走出轿子,有两个四品宦官迎上来。这是通过他们戴的翎子判断出来的,他们的翎子是马雉的羽毛,这种鸟产于四川,羽毛本来是灰色的,做成翎子则染成了黑色,比普通的孔雀翎要宽很多。这两个宦官领着10个小太监,拿着一匹黄丝帘,帘子有10英尺长,20英尺高,我们一落轿,他们就将黄丝帘披在了我们的轿子上。这种赏赐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那两个高级宦官毕恭毕敬地站在宫门两侧,请我们进去。进门之后,是一个非常宽敞的院子,有大约300平方英尺。院中有很多花坛,还有许多挂满鸟笼的古松。正对着门的是一道红墙,墙上也开着三道门。左右两侧是两排房子,每排有12个房间,这是做候命室用的。穿着不同等级朝服的官员穿梭奔忙在院子中,看起来十分忙碌,但实际上却是做做样子而已。见到我们,他们就都肃穆地站定,静静地看着我们。那两个太监带着我们走进一间屋子。这间屋子只有大约20平方英尺,有三个窗口,都小小的,挂着丝制窗帘。屋里摆的是铺着红布垫子的很普通的黑漆桌椅。我们进去后没过5分钟,一个衣着华丽的太监就走了进来,高声说道:“太后谕旨,着裕太太和两位小姐到东宫候见。”话音未落,那两个引导我们的太监就匆忙跪下,回答说:“嗻。”按照规矩,宣读太后的旨意时,就如同太后真的驾临一般,要跪地恭领。然后,两个太监带着我们又一次穿过了左侧的门,来到另外一个院子里,这个院子和刚才那个基本一样,只是院子的北边不是墙,而是仁寿宫。这里的房间也比上一个院子里的房间大一些。太监领着我们进入东侧的屋子,屋里的家具都很华丽,是精工细作的红木家具,桌椅上面覆盖着蓝缎垫子,墙壁上也挂着相同材质的装饰。房间里面错落地摆着14个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挂钟,我肯定是14个,因为我暗中数过。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觐见(2)
没多久,两个小宫女走进来说,太后正在梳妆,让我们稍等片刻。事后证明,这个所谓的片刻,比两个半小时还要长。但这在中国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也就没有焦急。而且太监们时不时地端来牛奶和各式各样的点心,总共有二十多种,都是太后赏赐的。太后还赏赐给了我们每人一枚镶着大珍珠的金戒指。不久,太监总管李莲英进来了。他是二品官,身着朝服,戴着红顶孔雀翎,他是唯一一个可以佩戴孔雀翎的太监。他长得又老又丑,满脸皱纹,但是却举止优雅。他说太后马上就会接见我们,同时又带给我们每人一枚太后赏赐的翡翠戒指。我们都非常惊奇,太后还没有见过我们,就如此慷慨,赏赐给我们这么多精美的礼物,我们不由得认为太后必定是个非常和善的人。
李莲英走后不久,来了两个御前女官,她们是庆亲王的女儿。她们问陪伴我们的太监,我们会不会说中国话。我们都觉得这肯定是个玩笑。我抢先张口告诉她们,我们当然会说自己的语言,不过我们同时还会其他几种外语。她们全都大吃一惊,说道:“啊!多有意思啊!她们的中国话居然说得和我们一样好。”宫里面居然有这么无知的人,这轮到我们大吃一惊了。我们由此推断,她们学习的机会肯定非常少。然后她们告诉我们,太后已经准备好接见我们了,于是我们立刻动身。
我们又走过了三个和先前那个极为相似的院子,终于来到一个富丽堂皇的大殿前。大大的牛角灯笼挂在宫殿的廊檐上,红色的穗子垂下来,下面吊着一块美玉,正殿的两侧是两间小殿,也是雕梁画栋,宫灯悬挂。
我们在正殿门口遇到一位女子,她的穿着打扮和庆亲王的女儿一样,只是在她的头饰中多了一只凤凰,这使她显得高贵端庄。这位女子走过来,满脸微笑,以标准的外国礼仪和我们握手。稍后,我们得知,这个女子就是皇后——光绪帝的妻子。她说:“太后让我来迎接你们。”皇后可谓温柔而有礼貌,仪态万方,不过长得却不是很漂亮。这时,我们听到大殿中传出一个洪亮的声音:“让她们即刻觐见吧。”我们马上走进大殿,看到了一位老年女子,她戴着装饰了各种珠玉翡翠的旗头(头饰),旗头中间是用碧绿的翡翠制成的凤凰,左边还有一串珠珞;穿着绣满了红牡丹的黄缎长袍,长袍外面罩着一件披肩,这个披肩的形状如同渔网,上面缀着3500颗金丝雀蛋般的珍珠,颗颗圆润饱满而光滑,而且颜色和大小完全一样,边缘还有翡翠的垂饰,整个披肩用两颗纯翡翠的扣子扣住。这可以说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华贵精美的东西了。此外,她还戴着两副珠镯,一副玉镯,好几枚宝石戒指,右手的中指和小指上戴着金护指,足有3英寸长,左手两个指头上戴着同样长的玉护指。她的鞋子上也装饰着珍珠串成的穗子,点缀着璀璨的宝石。
太后看到我们就站起身握住了我们的手。她的笑容非常迷人,对我们如此熟悉宫廷礼仪表示惊讶。问候过后,太后对我母亲说:“裕太太,你实在不了不起,把两个女儿教养得如此知书达理。我知道那么多年来她们一直住在国外,可是中国话倒说得和我一样。她们又是怎么懂得那么多礼节的呢?”
“她们的父亲对她们非常严格,”母亲回答,“他要求她们首先要学习本国的语言,所以她们就不得不刻苦努力。”
“她们的父亲对她们这样细心,并让她们受到了这么好的教育,我真的很高兴。”太后说着拉起我的手,看着我的脸,笑盈盈地亲了亲我的两颊。她对我母亲说:“我真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