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皇帝宋徽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流皇帝宋徽宗-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獯蠛媒骄腿媚忝侵卫砣グ桑蘧驮诤蠊碛梦业拿廊肆恕

  元佑元年(1086年),司马光逝世。高太后听到消息后,和哲宗亲自去吊唁,追赠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溢号“文正”,赐碑“忠清粹德”。

  在吊唁之时,高太后和哲宗心情各自不同。高太后一脸的悲伤和惋惜之情,不住地叹道:“司马爱卿一走,谁是我大宋江山的擎天柱?”哲宗表面上装的很惋惜,甚至还硬挤出几滴眼泪来,心里却乐开了花,暗道:“走的好,走的好,你一走,就少了一个对朕指手画脚的人。”

  司马光逝世,京城百姓听到噩耗,都前往吊祭,岭南封州的父老乡亲,也筹办了祭祖,汴梁城墙上画满了司马光的遗像。

  吕公著在政治上是司马光的搭档,司马光一死,吕公著顿时觉得一片空虚。还在几天前,司马光拉着他的手说:“我把身体托付给医生,把家事托付给儿子,只有国事还没有托付,今天就把它交给您吧,愿君辅佐我大宋江山。”说着,司马光从病榻上挣扎着坐起来,让家人磨了墨,写了一份政表,遍论新法之害,提出废除提举常平司,边地策略以与西戎讲和为主,建议设立十科荐士之法等等。司马光停停顿顿,一份政表,足足写了一天,才搁了笔,叹道:“只可惜光时日不长也,不能完成这些,请晦叔(吕公著字晦叔)力行。”吕公著含泪应了。

  等司马光的葬礼结束,吕公著将政表上奏哲宗和高太后,哲宗与高太后都给以接受,并由吕公著负责施行。

  哲宗所敬畏的大臣司马光逝世后,除了高太后外,当朝之中他已经没有所怕的人。当然,还有一个人让他厌烦,那就是苏轼。这苏轼是他的侍读,也算哲宗的半个老师。哲宗也不得不敬他三分,正因为这三分敬重,给了苏轼窥视哲宗的胆子。

  那一日,苏轼与一干大臣早朝,正巧高太后染病未出,哲宗早就让李宪打听过了,于是放心地躺在龙床上之,与刘宫女嬉笑。那高太后毕竟是心细如发的人,又是后宫之主,所以也觉得哲宗到了该大婚的年龄了,便给哲宗张罗了一个姓孟的女子,并册立为皇后。前面说过,这哲宗是个固执的人,骨子里有一种反叛心理。“怎么,你给我张罗?我偏不喜欢。”所以,哲宗很少去亲近孟皇后,倒是对自己物色的刘宫女颇对口味。

  苏轼常观哲宗的气色,觉得他决非在宫内自学治国方略,加之几次被李宪挡于外面,耳中听得是嬉笑之声,料知小皇帝在贪图玩乐,于是抱着司马光的心血遗作《资治通鉴》来了。李宪正耷拉着脑袋打盹,突然听到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传来。李宪做为哲宗的贴身内侍,是相当年神宗皇帝在众太监中选拔出来的。当时,北宋与西夏连年交战,西夏的武士常常大闹皇宫,神宗皇帝不得不公开选拔武林高手,李宪凭着一双铁掌被海选了出来。

  苏轼是个文人,又不会什么凌波微步的轻功,所以他刚刚接近寝宫,便惊醒了李宪。李宪瞧见是他,松了口气,说,“苏大人,你不去吟诗作画,到圣上的寝宫来干什么?”苏轼乜了李宪一眼,懒得搭理他,便硬往里闯,刚跨出一步,突然觉得身前像竖起了一道铜墙铁壁,劲风飒飒,难以逾越。再看李宪,两手拢在胸前,袖口鼓荡,显然正在运功发气。李宪看了苏轼的神色,便知他瞧自己不起,有心摔他个跟头,但见他头发已经斑白,又怕摔出个好歹来,也不敢造次,所以,掌上劲力形成一股气墙,只是要阻住苏轼,并不想伤害他。苏轼虽然身材高大,但老来多病,体力还不如常人,试了几次已是气喘吁吁,只好说:“李公公,老夫要见皇上,烦请禀报。”

  李宪指指旁边的牌子,说:“苏大人,你没看到牌子上写着吗?圣上正在研究治国方略,没空见你。”

  苏轼气得胡子直抖,说:“狗奴才,你聋了不成?里面分明是男女欢笑的声音,难道你听不出来?”

  “大胆,苏大人,你有几个脑袋?竟敢嘲弄万岁!”李宪喝了一声,见他出言不逊,手掌举在空中,只需轻轻一拍,便可立毙其阶下。但是,李宪并非卤莽之人,何况他文武全才,平日日对苏轼也颇有几分敬仰,于是,按捺下心中的怒火,语气一缓,说:“苏大人,您年岁也不小了,不如趁此机会,找地方乐乐去吧。”

  苏轼叹息一声,知道有李宪在,自己是见不到哲宗的,待要转身欲去,又一想,不能,我身为侍读,给皇帝讲学是我的职责,何况,我还要为天下苍生着想。想到这,苏轼便盘膝坐在台上,大声朗读《资治通鉴》。那资治通鉴乃司马光耗费19年光阴编著而成,共294卷,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16个朝代的兴衰,是一部“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著作,司马光编这部书的本意,不但贯通历史,出自史官的责任,还起到“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意义。苏轼朗朗读来,里面的哲宗早就不耐烦了。

  那刘宫女十五六岁,娇美可人,姿色远超过孟皇后,哲宗几乎每天都要垂幸她一次。当然,很多时候,一次是不过瘾的。哲宗虽然年纪轻轻,无奈这纵欲之事,大伤身体,为了强补,太医给他配了一些龙虎斗。这龙虎斗是蛤蚧、牡蛎、青虾、韭花、松子、荔枝、党参、肉苁蓉、狗鞭、枸杞子共十种原料配成,实乃宫廷不传之秘。哲宗服后,每每像龙虎一样,精神倍增。这一次,哲宗药性刚刚上来,苏轼就来了,真是欲罢不能,心中这个气啊。只听苏轼在外面唠叨:“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希望万岁能以史为镜,我大宋江山才能千秋万载。”当苏轼说到这句时,哲宗只好从刘宫女羊脂白玉般的身上下来,用凉水洗了一下脸,冷静了一下,边系扣子边走了出来。

  “苏大人,你以前吩咐的功课朕还在自学,一次教这么多,不怕累坏了朕的龙体吗?”

  “圣上英明,自然能举一反三。”苏轼见哲宗走出,慌忙站起来,恭退到台阶之下,心中却说,这男女床弟之事,最为损精耗神,你怎么不怕累坏身子呢。

  哲宗看看苏轼怀中的《资治通鉴》,说:“想必苏爱卿此来是为了怀中之物吧。”

  苏轼本来还想劝戒哲宗上朝理政一事,又一想,皇上之所以不肯上朝,与太后专政有关,也不能全怪他,想到这,便说:“正是。”

  “既然这样,你把它留下,跪安了吧。”

  “是。”

  苏轼不敢违背旨意,只好放下《资治通鉴》,跪拜而归。苏轼在前面走,李宪跟在后面,假意笑道:“苏大人慢走,苏大人小心。”

  苏轼回头瞥了他一眼,使冷冷一笑,道:“不劳公公关心,老夫虽然年迈,却不是个无能之人。”

  李宪恼羞成怒,古代的太监,大多最怕的就是“无能”或“无用”等字眼。

  等苏轼走远,李宪走到哲宗身边,低声说:“万岁,这老东西自恃文采出众,在您面前也摆大架子,奴才担心您的圣威啊。”

  哲宗被苏轼冲了好事,心中自然有气,道:“这老小子,太可气了。”

  李宪趁机道:“万岁,奴才听说苏轼在外面说起皇室来,从来是先太后,后皇上,他的意思还不明摆着吗,这老小子反对王相的变法,与司马光一干人关系很铁,刚才他来时,连正眼也不看奴才一眼,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他是欺万岁年少呢。”

  哲宗一听,气便冲肚子里冲到了脑门上,趁高太后患病中,于是下旨,把苏轼调离了京城,贬到颖州去了。

  第二年,高太后得知了此事,才把苏轼调了回来,并任其为兵部尚书,两个月后,苏轼又任了礼部尚书。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给后世文坛竖了一块丰碑,但他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第02章:哲宗亲政
元祐八年(1093年),支持旧派的高太后逝世了,哲宗终于破茧而出,挣脱了束缚,在金銮大殿的龙椅上,有了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

  哲宗一掌权,就开始收拾苏轼等一干旧派大臣。死的剥去封号,活着的贬出京城。于是,文彦博、刘挚、刘安世等被贬出朝,而以章惇为首的新派成为朝廷重臣,倍受宠爱。哲宗念及苏轼曾是他的侍读,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动他。但是,苏轼身在高位,却不容于新派。新派一干党羽,自然恨之入骨,于是联名弹劾。不久,苏轼被贬去了英州,接着又去了惠州。英州和惠州都在今广东境内,路途遥远,苏轼年近六旬,一路颠簸,再加上身体原本虚弱,哪里承受得住。幸好他心怀坦荡,性格豁达,所以,潇洒时还能做几首诗词。这话传到京城,章惇等人自然恼急,那意思,小样的,我不信折腾不死你。于是继续往哲宗耳朵里吹风,哲宗对苏轼本无好感,于是大手一挥,说道,贬,继续贬。

  广州已算边陲,还往哪里贬?章惇等新派党羽一商量,对了,去儋州。把苏轼老小子贬到儋州去。儋州就是现在的海南岛,当时人烟稀少,算得上是天外天了。不过,让章惇等人想不到的是,苏轼在儋州效仿陶渊明,居然过起世外桃源般的日子来,虽然吃穿简朴,倒也自得其乐。

  哲宗被压抑了这几年,总算长舒了一口气,他起用王安石新法中的人,并非说他是个肯于革新的人,而是出于逆反心理。太后啊太后,哼哼,你也有登上西天极乐世界的这一天。

  高太后的人哲宗一概不用,连太监也让李宪照着册子清换了一遍。

  当时的知开封府蔡京,险些也被哲宗收拾了。

  司马光为相时期,非常器重蔡京,虽然当时朝中有人弹劾他,但是,司马光还是不断提升他,将他从外地调回京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