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养生治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孙子兵法与养生治病-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疾病预防就像战备国防一样,必须防重于治,要以预防为主。
  1.防于未乱,治于未病/16
  资料链接:疾病防治和中医养生/20
  2.兵家重防微,医家重杜渐/21
  资料链接:上医治未病/23
  3.守我岩疆,先安未病/24
  资料链接:在未病时防病的养生思想/26
  第三章 养生如养军/31
  《孙子兵法》在论述安营扎寨应当利用“地利”的原则时指出:“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对照中国历代环境养生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主张不仅仅明确了驻军的基本要求,而且概括了环境养生的主要原则,即使在今天,现代养生学对于居处环境也不外乎这些基本要求。
  1.兵家尚武德,修身重养性/32
  资料链接:养生莫若养性/34
  2.地势兵之助,地利人增寿/34
  资料链接:养生与环境/37
  3.兵非多益,食非过益/38
  资料链接:谚语记在心,饮食好养生/41
  4.养兵莫贵于习练,养生莫善于习动/42
  资料链接:运动养生法/44
  5.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劳逸适度为养生之宝/47
  资料链接:劳逸结合养生箴言/50
  6.怒而兴师必败,愠而处世戕身/54
  资料链接:养生与养性/57
  7.心静利于制胜,情怡益于永年/58
  资料链接:养生根本在于谋心/60
  8.养兵须作息有序,养生当起居有常/61
  资料链接:生活起居的最佳时间/64
  9.利胜者辱,过养则病/66
  资料链接:养生适度谣/68
  10.欲不可绝,欲不可纵/68
  资料链接:古代*保健食补谱/72
  11.治军要激励士气,养生要勤练气功/74
  资料链接:孙思邈的气功养生/76
  12.治齿如治军,治目如治民/79
  资料链接:叩齿保健的具体方法/80
  第四章 治病如治寇/83
  张景岳说:“治病如治寇,知寇之所在,精兵攻之,兵不血刃矣。”自古知兵非好战。“兵不血刃”是古代兵家追求的最高目标,孙子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张景岳以此比喻治病,实在是妙不可言。它既明确了中医治病的最高标准,又道出了中医治病的显著特点。
  1.相敌以达变,四诊以察因/84
  资料链接:健康自测十项指标/88
  2.运筹以决胜,辨证而施治/89
  资料链接:洪昭光教授谈辨证养生/92
  3.胜敌在得法,治病如治寇/93

目录(2)
资料链接:去病延寿六字诀 /96
  4.擒贼擒王,治病治根/97
  资料链接:关于防病治病的诗文名句/99
  5.老敌之师,扶正祛邪/100
  资料链接:扶正祛邪疗法临床运用/102
  6.断敌要道,阻隔病源/103
  资料链接:关于疾病、治病的谚语/105
  7.焚敌资粮,断除病源/107
  资料链接:读书也可治病养生/109
  8.断敌内应,标本兼治/110
  资料链接:“治标”与“治本”中的“标”与“本”/112
  9.地有六形,医有六经/113
  资料链接:六经与兵法/114
  10.以寡胜众,同病异治/115
  资料链接:兵法与医理/117
  11.捣敌中坚,异病同治/118
  资料链接:中医辨证法用药原则/120
  12.无击堂堂之阵,无刺熇熇之热/121
  资料链接:中医三因制宜治疗方法/122
  13.推波助澜,因势利导/124
  资料链接:营卫循环与圆道/126
  14.权衡得失,和解为宜/126
  资料链接:小柴胡汤做法及功效(达表和里、升清降浊法)/128
  第五章 治心如用谋/131
  《军志》中曾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名言,认为先发制人者应当首先打击敌人的军心士气,因为心具有主宰人的精神和意识的作用。此理同样可以运用到在医学养生中去。所不同的是,兵家攻心,旨在扰乱敌人的正常心理状态;医家攻心,重在恢复患者的正常心理状态。
  1.攻敌先攻心,治病先治心/132
  资料链接:养身莫贵于养心/134
  2.抑情制怒,以情制情/135
  资料链接:及时“制怒”,防止肝气上逆/137
  3.乖其所之,移情易性/138
  资料链接:调神养生/141
  4.兵不厌诈,疑病疑治/143
  资料链接:疑病症治疗原则/145
  5.气失则师散,神衰则体病/146
  资料链接:精神的力量/148
  第六章 用药如用兵/155
  明代医学家徐春甫曾说:“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用药,因病而施治者,医之良也。”意思是治病与对垒都必须根据情况而灵活变换对策。他所说的“攻守奇正”,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作战方法。《孙子兵法》有句名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意思是,作战对垒,通常的打法应当是用主要兵力打敌正面,用次要兵力打敌翼侧。徐春甫把这一兵法原则应用到医疗上来,认为“针灸用药,因病而施治”,正同“量敌而应”、因情用兵是一个道理。
  1.排兵布阵,用药组方/156
  资料链接:药物养生/159
  2.正合奇胜巧应变,君臣佐使须分明/161
  资料链接:读《孙子兵法》,说用药如兵/163
  3.用乡导得地利,依归经利药效/164
  资料链接:经络养生/167
  4.用兵宜慎,服药戒躁/168
  资料链接:吃药特别注意事项/171
  5.先伐谋后伐兵,先食疗后药疗/173
  资料链接:世界流行的食疗九法/177
  阅读链接 浅释阴阳、五行、邪正、虚实/185
  尽管世界有无穷无尽的奥妙,但都是从阴阳演化出来的。因此,诊断和治疗疾病,就必须从阴阳这个根本问题上着眼。
  进而言之,包括行军安营、排兵布阵在内的一切行为,当然也必须根据阴阳行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浅释阴阳/187
  2.浅析五行/190
  3.简释邪正/193
  4.简析虚实/195
  

1.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孙膑兵法?月战》一文写道:“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不得不战才去作战,讲的是中国古代军事家珍惜人的生命。《黄帝内经?素问》一篇讲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应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讲的是古代医家对人类生命的珍爱。为了人类健康长命,还是在蛮荒时代,中国就有中医始祖神农尝百草、救人生命的动人故事。
  据说,当时自然灾害泛滥,人们“一日而遇七十毒”,疾病遍地流传,致使民不聊生。有位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探究保护生命的方法和规律。后来,轩辕氏(黄帝),在发明文字、舟车、音律、算数、养蚕的同时,对医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黄帝有两个医臣,一个是岐伯,一个是雷公。岐伯善于经方治病,雷公长于针灸祛疾。他们君臣三人经常在一起深入研究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考察五气变化的规律,分析阴阳转化的特点,洞悉人类生老病死的过程,探寻治病祛疾的药物和方法,然后以君臣问答的方式写出医学巨著——这就是中外闻名的典籍《黄帝内经》。
  中国医学的始祖自然当首推神农、轩辕等。中医学自从它产生之日起,就融合了贵人贱物的思想传统,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的仁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一书的序言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他又从医德的角度提出了三条具体原则:
  一、治病必须具备仁爱之心,淡泊名利。凡行医者必须像古代良医那样,潜心研究医术,消除任何物质欲望和名利奢求,怀藏大慈恻隐之心,以救死扶伤为神圣职责,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去解救病人的危急。决不能凭着一技之长,醉心于索取钱财。
  二、治病不分亲疏贵贱,一视同仁。如果有患者前来求治,不论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恩怨亲疏、华夷愚智,都应像亲人一样热情对待,诚心救治。决不能嫌贫爱富,偏心偏向。
  三、治病应不辞艰辛,急病人之所急。救死扶伤过程中,不能瞻前顾后,过多考虑自己的名利得失。应当将患者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不论道路险恶,不分昼夜寒暑,不管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决不能拖延慢待,敷衍了事。
  孙思邈认为,一个医师只有从这三个方面严于律己,才可能成为真正以人为贵的苍生大医。反之,则是人类的巨贼。
  这些原则既是对前人思想的概括,又是对历代良医经验的总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良医莫不如此,流传至今的关于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就颇有代表性。
  三国时期,江西庐山隐居着一位名叫董奉的医生。他对求治的患者,不论疾病轻重,从不拒绝,并且在医治过程中不取分文,但对病愈后前来酬谢的人却有一个特殊的要求。那就是根据来者原来病情的轻重,让他们分别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植数目不等的杏树。病轻的人种一株,病重的人种五株。数年之后,董奉隐居之处竟然杏树成林,郁郁葱葱。早春时节,杏花盛开,春色满园。初夏之际,杏黄大熟,硕果累累,清香扑鼻。每当杏熟时,他在林中的谷仓里设一器具,张榜通告过往行人,有欲买杏者,可按规定,一器谷换一器杏,自行取去,不必通报。对于所换得的粮食,董奉不是用来发财致富,而是除留下自己的口粮外,绝大部分用于接济贫困孤寡和无依无靠的老人,以及行旅不逮之人。
  董奉这种以人为贵、治病救人的生动事迹,为人们交口称道。随着董奉美名的传扬,杏林的佳话不胫而走,遍及天下。“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