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曾经,一则关于女大学生纷纷拍**“珍藏青春”的消息曾让我吃了一惊。后来,又一则拍*婚纱照渐已流行的新闻让我再一次大跌眼镜——现在的年轻人真“TMD”开放啊!然而,人们都平静地接受了它,没有听说哪个“有关部门”制止这种做法。——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
  写作心得
  一般来说,新闻评论的开头都是新闻由头。但这种形式也不是教条,有时候也不妨变化一下,给自己一点新的感觉,也给读者一点新意。此文就抛弃了“文首叙事”的常用格式,而是采用了“文中叙事”的方式——直到第四段,本文的新闻由头才出现。
  那么,什么情况下才应该采取“文中叙事”的方式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能不能找到比新闻由头最能引人入胜的说辞。如果有,那就可以让新闻由头靠后。就拿本文来说,“TMD”是绝大多数网友都熟悉的缩写,通常情况下它就是代称“他妈的”这句国骂。一来,拿“国骂”来做文章本来就会让人吃惊;二来,正因为人们对“TMD”都很熟悉,当看到《“TMD”是什么意思》这个标题的时候,很可能就会产生疑惑:这么简单的问题还值得做文章吗?作者到底想搞什么名堂?阅读的欲望就会因之而生。我认为,这个噱头比开封市重启个性化车牌这个新闻更有诱惑力。
  当然,这样的噱头不会经常遇到。因此,这样的评论结构只能偶尔为之。
  

牛寡妇的清白
“寡妇门前是非多。”对于年轻漂亮的寡妇来说,当然更是这样。
  一则关于牛寡妇偷汉的说法很快在全村里传开。据说,有一天晚上,一个“打酱油”的小男孩在路过牛寡妇门口时有意无意地捅开了牛寡妇的窗棂纸,他隐隐约约地看见牛寡妇的床上有一个身影在上下起伏……
  这下子,全村都炸锅了。很多人一下子拥到了牛寡妇的家门口。有垂涎牛寡妇很久却未能染指的,有托人说媒却遭拒绝的,也有跟着瞎起哄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百八十号人就堵在那儿了。有人拍门,有人怪叫……过了一会儿,牛寡妇打开了门。有好事者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闯牛寡妇的内室。床上床下,屋内屋外,竟然一无所获。最后有人发现,另一间厢房里有一个很大的瓮,这里面会不会有人呢?就有人要去“瓮中捉鳖”……这下,牛寡妇不依了,不仅拦住了想去掀盖子的老光棍,而且大喊大叫:“你们有完没完?!……”一看这架势,众人也不好硬来,只好悻悻然散去。
  不过,“牛寡妇偷汉”的传言是越传越广了。可以说,十里八乡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论走到哪里,牛寡妇都能感受到异样的目光。
  牛寡妇受不了了。她开始像祥林嫂一样逢人就说:“我真冤。我真冤。我比窦娥还冤呀……”但听的人都只是笑笑,也不理她。牛寡妇知道,没有人相信她。
  牛寡妇意识到,像以前那样一个人一个人的解释,效率既低,也不权威。于是,她模仿电视上的做法,在村支部院里举行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梨花带雨中,牛寡妇哭诉了事发的经过。她说,那天晚上,她跟往常一样,天黑前吃完晚饭,然后就洗洗睡了。刚刚睡着,就被吵醒了……她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是清白的!”
  然后,牛寡妇的妈妈、小学三年级时的班主任和一个中学同班的男同学先后发了言。牛妈妈说:“我家的家教很严,她从小就懂得‘三从四德’。”班主任崔老师郑重地回忆说:“小牛上小学的时候就很淑女,那时候我摸摸她的头,她都白我哩。”而那个同班男同学则说:“牛一直很矜持。上学的时候,我忍不住拉了一下她的手,就被她痛骂了一顿……”
  发布会的最后,有人提问:“那个上下起伏的人影,是怎么回事呢?”
  牛寡妇想了想,说:“那是我在做俯卧撑。”
  “哈哈哈……”台下所有的人都笑了。
  很快,“做俯卧撑”成了全村最时髦的流行语。以前,村里的人见面最爱问的话是“吃了吗”;现在,人们互相问得最多的是“今天,你做俯卧撑了吗”。然后,都是哈哈一笑。据说有个小媳妇因为笑岔了气,还被送到了乡卫生院。有人说:“这个牛寡妇,真比赵本山还搞笑!”
  眼看着新闻发布会也不会平息“谣言”,牛寡妇又想出了一个法子。她到乡派出所和司法所里请来了几个行家,对她家的那个瓮作了一个鉴定,结论是:一,这个瓮不太大,根本装不下一个壮汉;二,这个瓮封闭很严,人在里面会被闷死;三,这个瓮里没有发现人的毛发、粪便、足印等物,证明里面没有藏过人……
  可人们还是不信。有人说,那些鉴定的人都是你牛寡妇自己花钱请来的,他们当然为你说话了。再说了,乡级鉴定水平,可信吗?
  过了几天,牛寡妇的爹妈又从县里请来了几个人鉴定,结论与第一次基本一样。但还是没有人相信。有人质问:爹妈请人与牛寡妇请人有什么区别?哪个母牛不护犊?再说,县级鉴定也不权威呀!
  牛寡妇一恼,把身上最贵重的饰物——戒指给当了。然后到国家鉴定中心请来了几个据说是最权威的专家,对她家的那个瓮作了第三次鉴定,结果与前两次依然是一样的。
  第三次鉴定结果公布的当天晚上,村里的一个老汉与老婆一起做俯卧撑,老婆就问:“老头子,这全国最权威的鉴定都出来了,你相信吗?”
  老汉答道:“我可不懂什么鉴定不鉴定的,我只知道那个瓮里肯定有鬼,不然,她怎么不掀开盖子让大家看看呢?”
  “我也是这么想的。”顿了一下,老婆又问:“那你说瓮里到底有什么呢?”
  “关我鸟事儿,我们还是做俯卧撑吧!”
  “就是,一、二、三……”
  写作心得
  这是一篇杂文式的时评。可以视它为杂文,因为它通篇都是杂文的笔法;可以说它是一篇小小说,因为它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当然也可以说它是一篇新闻评论,因为它确实是在评论一起新闻事件。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牛寡妇”只是一个符号,虽然从头至尾都没有点出评论的对象,但几乎所有的读者都知道作者是在说什么。
  “牛寡妇”的故事实际上是贵州省“瓮安事件”的重新编排:一个叫李树芬的女孩溺水而亡,民间传言她是被人*后扔到河里的,并引发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打砸事件。但官方称李树芬是自杀身亡的,并说当时在场的一名男青年在“做俯卧撑”(与*或*的基本姿势高度契合),这一说法迅速成为全国网民戏谑的对象,并成为网络“流行语”。贵州方面连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一边组织专家作出证实官方说法的结论,一边找当事人的亲友作证,但就是不允许外地的记者到瓮安采访。虽然没有直接的评说,但诙谐的故事中却蕴含着一个道理:“*”之中无“真相”,“捂盖子”的结果只能是谣言乱飞、徒增笑柄。
  当然,本文有两处细节“借用”和“移植”了另外两起热点事件中的元素。比如,“打酱油”是在“*门”事件传播过程中爆发出来的一个“流行语”,而“毛发、粪便、足印”被当成证物则是“周老虎”事件中周正龙为了证明野生华南虎的存在而经常提及的概念。这些有“热度”概念的植入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此文被收入《2008中国杂文年选》(花城出版社,鄢烈山先生主编)。
  

我又多了一个网友——胡锦涛
*是你的网友?是的!
  2008年6月20日上午,*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的时候,我也在上网。虽然我没有机会与*网友直接对话,但我分明感觉到,他就坐在我的对面……
  通过“两会”中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会,我知道了*总理是我的网友;今天,我又多了一个网友——他就是*。
  当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网友。他是属于所有网友的。
  我的网友*只回答了几个问题,在线交流的时间可能还不到20分钟。但我仍然很高兴。因为,*上网的意义并不在于他能直接回答多少问题,而在于他学会了利用互联网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沟通媒介——这一点,委实意义非凡。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深入群众,贴近群众。”……这些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可是,群众都在想什么?怎么才能深入群众?对于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来说,这还真是一个问题。
  在封建时代,“微服私访”是皇帝亲民的常用方式。但现在,这种方法显然行不通了。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使国人对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太熟悉了。*即使是打扮成一个老农,人们也能把他认出来。
  深入坊间地头考察,还是可以的。但大领导不论走到哪里,都必定是前呼后拥。这首先是出于安全的需要。官做到一定份上,就没有个人行动的自由了。对此,中央也是有明确规定的。再者,地方的官员也不太可能让中央领导独自一人到大街上遛弯儿,或者与群众促膝交谈……既然是前呼后拥、戒备森严,也就无法“与群众打成一片”了。更何况,领导去什么地方、跟哪些人交谈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这又怎么能察出实情呢?
  至于听取汇报,那就更不靠谱了。
  而一旦上了互联网,成为一名网友,上述种种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互联网这个现代信息平台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无障碍。在以前,如果想给*总书记写封信,你可能都不知道“收信人”的地址;即使写对了地址,也不知道能不能“转”到*总书记的手里。现在不同了——无论天南地北,无论男女老幼;不论网上论坛,还是即时通讯工具(QQ、MSN等)……每个网友都可以直接对话。因地域、层级、身份等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