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怀明如烟如火话周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郝怀明如烟如火话周扬-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意见是个人性质的意见而不是代表组织的意见。对于有争议的人物,前一类形式会有诸多障碍,后一类形式则更为可行可取。
  虽然是个人的著作,总要力求客观、冷静,叙事论人力求科学、公正,不溢美,不掩恶。我看郝怀明写这部书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尽管如此,或因对个人的感情,或因对材料的掌握,或因对问题的看法,难以避免对人对事的评述还会发生偏颇或者还会发生争论。我看,不能也不必要求全无偏颇或争论。有别人认为不当之处,批评讨论就是了。这也就是个人著作比起某个机构的职务著作来有更多自由的好处。
  纪念胡耀邦诞生九十周年的时候,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胡耀邦传》第一卷。这样一位重要而又有过争议的党的领导人的传记,不是哪个机构组织写的职务著作,而是五位作者署名的个人著作。
  这在我国还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可能为我国的传记出版、历史写作开辟新的蹊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1 好学多思一少年(1)
破落的“周家大屋” 湖南省益阳市,北邻洞庭湖,全省四大河流之一的资水穿市而过。这里山清水秀,茂林修竹,水田密布,是一块美丽而又富饶的土地。从市区到乡下,一去30余里,上世纪初,路上经过的村子里没有别的姓氏,都是周姓人家。周氏可谓益阳的大姓,现代文化史上的大名人周谷城、周扬、周立波,人称“益阳三周”,都是这块宝地上的骄子。
  1908年11月7日,一个漂亮的男孩在新市渡镇莲庄湾的“周家大屋”呱呱坠地了,他就是周扬。周扬原名周运宜,字起应。周扬是他在后来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后用的一个笔名。那时,他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了躲避国民党政府的新闻检查,常常变换笔名写文章,曾用过企、周笕、绮影、企扬等,周扬是他后来用的也是用得时间最长的一个笔名,以至于取代了他的本名。
  莲庄湾离县城十余里,坐落在帆影绰约的志溪河畔,不远处就是云蒸霞蔚的会龙山,是个风光秀丽、钟灵毓秀的村庄。村上的“周家大屋”是远近闻名的富户,因地多房多而得名。它背靠着山,满山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形成了一座月牙形的绿色屏障。掩映着三进大院,据说,当年仅房屋就有50间左右,还有两个水塘,一个在院中,一个在院外,院外还有一口又大又深的甜水井。如今保留下来的只有两间破旧的东西厢房,还有那口水井。
  周扬的祖上不曾为官,亦不曾经商,也算不上什么书香世家。
  曾祖父周翰巨通过送钱送礼买过个直奉大吏,祖父周宋哲用钱买过个国子监,父亲用钱买过个相当于知县的同知衔,但都没干过一天官事。只是为了装点门面,装出家中好像有人做官的样子,在大门两旁的墙上写有“肃静回避”四个大字。
  周家拥有很多田产,每年能收很多担租子,又有那么多房子,虽说在当地也算是个有名的富户,不过,到周扬父亲这一代,家境就日益败落下来了。他父亲身体很不好,周扬刚两岁,父亲就去世了。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在他的记忆中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父亲去世时,他家尚有田500亩,每年可收租谷700担,家里有五个佣人。
  周扬是由祖母、母亲抚养长大的。祖母在当地是一位有名的慈善家,母亲待人也很厚道。她们都深得远近村民的好评。据说,当地绿林人物率众路过这里时,从不骚扰他们家。善良的祖母,对周扬后来性格的形成影响颇大。
  周扬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前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他是小三。他生得浓眉大眼,鼻梁高耸挺直,黑发浓密,肌肤洁白,非常聪明,深得家人尤其是祖母和母亲的厚爱。那时,周氏家族中有一家没有儿子;族里开会,商定要把周扬过继到那一家去。母亲心痛周扬,不舍割爱,为此整天哭泣,万分伤心。族里的人见她这么难过,只好另打主意。人生的道路,充满无数的偶然,对周扬来说,这仅仅是第一次。###扬在医院中忆及此事时说:“如果过继了,我后来就可能走另外一条路,整个人生肯定就不一样了。”
  由于家中无男子当家,祖母和母亲两代居孀,家中除周扬和比他长两岁的哥哥周谷宜外,别无其他男子,势单力弱,有时不免受人欺侮。因此,在周扬幼小的心灵中,充满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快快长大成人,替父母争光雪耻。
  周扬自幼体弱多病,好哭,晚上睡不着觉,常常产生幻觉,看见蚊帐顶上或窗户上有鬼,这种幻觉持续了好多年,到十一二岁依然存在。祖母和母亲很是担心,生怕他活不长,因此对他就更加溺爱。真可以说是又怕撑着,又怕饿着;又怕磕着,又怕碰着;什么事都不让他做,书也不敢让他多念,生怕把他累着,伤了身体。
  因此,起初他读书不多,但他记忆力极好,特别是爱动脑子想事情,有时说出来的话令大人们都感到惊奇。周扬的二儿子周迈曾听祖母说过父亲小时候的一件事:“一天早上,他睡眼惺忪,站在床上让祖母给他穿衣服时,忽然冒出一句话:‘妈妈,我们要这些田做什么?以后不要这些田。’祖母一听,心想,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想到这个。解放前祖母想起这一情节仍感到惊奇,她对我说:‘真怪,你爹爹那么小就显出他同共产党有缘。’”(李辉:《与周迈谈周扬》,《往事苍老》,花城出版社,第405页)

1 好学多思一少年(2)
周扬在14岁以前,一直在家里延师教学。来家里教周扬学习的老师是刘宜元先生,主要是教他学习古文,教材便是《御批通鉴》。内容尽管古老,但这位刘先生颇具民主意识,思想相当开明,教学方法也很活,一点也不死板。他强调学生自学,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写出与御批不同的批语。周扬打心里喜欢这位先生。刘先生很有见识,对周扬的要求很严格,曾批评他的作文老是写些表面的东西,让人看了一目了然,不含蓄,一点儿味道也没有。刘先生还针对他的文章的毛病,写过一个批语:“水清无大鱼”。刘先生甚至还用这样的话来激他:“你将来做不了官,长不了命。”周扬是个很要强的孩子,好学多思,记忆力很强,刘先生对他的启迪和教育,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从中得到的益处,直到晚年仍记忆犹新。有一次,他同文集编辑组的同志谈话,在谈到他儿时的一些情况时这样说,我出身破落地主家庭,家中没有有知识的人,父亲早死,又没有伯伯、叔叔。我十二三岁,请了一个先生刘宜元,是我父亲的先生,教了我两年。我身体不好,娇生惯养,根本不去上学。后来刘先生来了,我才开始读书。原来的先生叫我背书,背不下来就打手心,我不喜欢。现在想,严格训练,背背倒好了。刘先生来后,不背书,也不打手心,对我是个损失。但当时觉得对我是个大解放,很高兴。再一点是让我看康熙御批《资治通鉴》,书童跟着我挑了一担回来,看到自己像个大人了,大为高兴。刘先生还让我在上面夹批,皇帝批的还可以批,提倡作翻案文章。刘先生还教我《孙子兵法》。刘先生比较民主,对我影响很大,可惜时间太短了。周扬深情地怀念着他的这位启蒙老师,每当忆及他的童年生活时,总是不时提起。
  周扬上学很不正规。按他的年龄来说,该上中学了,但学历不够,进不去。上小学吧,他已经十三四岁了,显然大了一些。
  为这件事,他非常生气。
  当时,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滚滚,席卷全国之时,就连远离北京的湖南益阳这样偏远的地方,也感受到了它脉搏的跳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对少年周扬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吸引力啊!他如饥似渴地找来一些宣传新文化运动的报刊和书籍阅读,在他的心灵上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忽然之间,他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家中简直就成了一个反封建的斗士了。他对哥哥成天赌博极为不满,多次严肃地对他提出批评,弄得哥哥下不了台。
  他对家中一些男人的家长制作风和欺压妇女的行为也看不惯,常常对他们进行指责。周迈回忆说,父亲少年时候,在家里很厉害,不能容忍家里的不良现象,当众指责他认为表现很差的人,让人难堪。
  姑爹、伯父等对他有畏惧感。他严厉指责过姑爹欺负姑妈,批评过伯父赌钱。他对我说:“那时候我是家里的‘红卫兵’。”(同上,第405-406页)“红卫兵”是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青年学生们的群众性组织,响应毛泽东发出的“造反有理”的号召,到处“造反”,在社会上在家庭中“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要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周扬以“红卫兵”自比,说明他当时对家庭中不良气氛之不满。这个酷慕新学的少年分明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再闭门在家念这些古董很无奈。如果说在家里延师学习也曾使他增长了一些知识,在古文方面打下了一定基础,对他不无教益的话,那么,现在他却越来越感到这一切太不能满足他的精神需求了,对这样的学习生活他已经厌烦了。面对扑面而来的新文化运动的潮流,他再也不能在家里呆下去了。他决心冲出家庭的樊篱,到长沙去学习,打开一片新天地,获取新的知识,过一种在这个家庭里所不可能有的新生活。 考大学名列榜首而不就 他的愿望同祖母、母亲的想法发生了冲突。听到这个“掌上明珠”要去长沙学习,一向溺爱他的家人没有一个人同意,祖母和母亲更是急得要命。她们想,孩子刚刚15岁,从未离开过家,到外面去念书,生活肯定不如在家里这样舒适,吃苦受累,弄坏了身体怎么办?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