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并非李思明最想拍的电影、他最想拍地其实是美国电影.但是他必须掌握作为一个导演的全部技巧.这部电影就是他练手的工具。他对所谓电影艺术之类的不屑一顾,虽然他在外人面前口口声称说他爱拍电影。他只是想赚钱.而且好莱坞地电影最赚钱。赚外国人的钱最好.还不用“盗窃”同胞的构思。
如果要在电影界留下最重要的一笔记载.或者说要站稳脚跟,扩大影响力以便赚钱.李思明想到是一部跟自己的经历有某些相似的电影。
“我听我的经纪人说.来自遥远的香港.有一个人想讲个故事给我听。”斯蒂芬·金道,示意李思明坐下详谈。
“当然。我一直认为您是最会讲故事的人,我这个故事说给您听,也许您会将他变成您地下一部畅销小说。”李思明恭维道,“我认为您的小说,‘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应该认真地对待.他们应该请您去演讲。我认为只有好小说跟坏小说之分.没有严肃文学跟通俗文学之别。”
李思明其实对他的其它小说根本就没有看过,只是因为那部经典电影才去关心斯蒂芬·金到底是何许人也。
文人的世界总是有争论.古今中外亦然。谁是正统?谁是末流?谁是文学?谁是垃圾?谁是“严肃文学”?谁是“通俗文学”?文人们在争论,甚至水火不相容,这不单是中国酸秀才才有的特权,在美国亦然。
毫无疑问,斯蒂芬·金才华横溢.当他的书一本接一本畅销之后,金钱早就是一个数字而已,他就希望得到与他的名气同样的尊重。不过很遗憾,那些所谓“正统文学”地代表们并不既然纳他,认为他的书是一个不入流地垃圾。“只有好小说跟坏小说之分.没有严肃文学跟通俗文学之别。”这是斯蒂芬·金后来说的话。李思明挑的正是他想要听到的,果然他对李思明的好感立刻直线上升。
“那我洗耳恭听.你知道,全美国所有的出版商和好莱坞的导演们,都怀揣着支票来拜访我,他们以为我最需要的是钱。他们错了,一个作家更需要的是故事,一个作家的价值在于组织文字讲故事的能力。”
“所以我就来了。”李思明对自己开场白的成功很是沾沾自喜。
“对.所以我对您的来意很感兴趣.还从来没有一个亚洲人写信对我说他要不远万里来到我的家里.讲个故事给我听。您的诚意让我不得不听您讲故事。”斯蒂芬·金面带微笑,补充道,“希望这个故事很吸引人。”
“先生.您习惯于写恐怖小说或者说恐惧小说.但是您有没有考虑一下些一个不一样的小说?”李思明试探着问道,他所要讲的故事其实就是对方将要写的.他不知道对方是否已经有了动笔的想法。
“您真是说对了。事实上.我的编辑们认为当我出版《魔女嘉丽》后,又写了《午夜行尸》。他们有点担心,原因是怕我被‘定型’为专写恐怖小说的作家。后来,《闪灵》又大卖.编辑更担心‘定型’问题了。”
“就像一个人天天吃法国大餐.偶尔应该去唐人街品尝一下中餐?”李思明比喻道。
“是地.但是我对此并不排斥.吃一辈子法国大餐可以,偶尔吃顿中餐也可以。”金不置可否。
“事实上.我也是一个导演。我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但我认为只有您才能让这个故事有更多地人知道它.并被它所吸引.因为您制造悬疑,渲染气氛的技巧是没有人可以复制的。”李思明道。
“我听着呢!”
“这是一个关于囚徒越狱的故事.你可以从中发现这更像是一个关于人生哲理的故事……”李思明细致地讲着故事。
………………
“嘿,故事很不错.但是……李?”金发现李思明走神了。
“哦.对不起!金先生!”李思明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想到了他在劳改农场的日子。
当普通人进了监狱之时.失去了自由.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在绝望中奋发,才又拼命地去争取夺回来。希望、自由、友谊是我们最基本、最起码的感觉和需要.如果自己不珍惜,那么难道还祈求别人去珍惜和维系吗?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能在阳光下悠闲自得地呼吸,自由就是在楼顶上惬意地晒着太阳喝着啤酒。对于我们而言,它就像空气.平常得让你根本不去想失去它会怎样.但是自由对于那些高墙内台的囚徒,尤其是那些注定一辈子都要呆在那里地人们又是多么珍贵而又不可及。
与这个故事中那位受冤枉被判连续两次终身监禁的金融家的遭遇不同,李思明的那段牢狱生话.却是他在艰难岁月中地避难所,在艰苦的岁月中。他却看到了希望和远大前程,他没有悲观,也没有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抗争.甚至有些庆幸,因为他找到一个可以避开各种运动的场所。但是他了解那些被限制自由的人的生存状态.当初劳改农场里的那些难友们正是这种状态最生动的写照.没有人能比他更理解高墙之内的那一群人。
“这个故事很让人感动,跟《基督山伯爵》中唐代斯也很相似.但我更愿意将主人公理解为《圣经》中犹太人约瑟和摩西.很巧妙很不错地构思.但是却让我感动的是其中人性的光辉:希望、自由和友谊,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珍重的东西了。可是我不明白,李先生,您为什么不亲自去写?”斯蒂芬·金厚厚的眼镜片后面闪动着光辉。
“这个……我刚才说了,只有您才能将故事写的更精彩,而且对于美国人的语言.我是无法做到准确把握。还有,我只是提供一个故事大纲.具体的还要靠您去构思.如果您同意动笔的话。”李思明解释道:“这个小说您如果完成了.版权将归您全权所有,我只要电影改编权,您看如何?当然您也许对这个故事的经济价值并不太看重.但我真诚地希望您能考虑一下!”
“这对于我来说.并不存在任何问题,想到任何一个生动地故事,我都会忍不住将它变成一部小说。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您似乎吃亏了。”
“不、不.金先生.我说过,只有您才能让故事更有吸引力.您为此付出了劳动.因此只能署上您的名字。”李思明道。
“老实说,这个故事很精彩,也许这对于我来说.这一类型的小说,以后再也不会去写。其实我还是更喜欢写惊悚悬疑的小说。”斯蒂芬·金伸出右手.握住李思明的手道,“谢谢您的故事,我会马上动笔写的!”
“我很荣幸!”李思明此次美国之行获得了他想获得的东西,“请允许我下一个断言:每个美国家庭显然都至少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八成是您斯蒂芬·金先生的作品。”
“谢谢您的吉言。其实您是我所知道的最会讲故事的亚洲人!”斯蒂芬·金笑着说道。
………………
“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
这是《旧约·以赛亚书》中的话。据说这里就是“救赎”一词的起源。据粗略统计,在整部《以赛亚书》中,这个词一共出现了16次之多。很明显.它象征着基督思想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到了宗教时代.“救赎”因其明确的拈向性而一度成为了左方西方精神世界的关键词,如同我们中国人讲究“轮回”和“因果报应”之说。
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救赎”产生于特定的人群(基督徒)和特定的年代(宗教年代).而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中信仰的缺失,人本主义代替了神本主义,这个词似乎也将不复流行。20世纪特别是战后,是一个信仰缺失的世纪.人们在日益繁华富足的世界中,在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中,人们不禁拷问着自己:什么才是我们应该珍惜的,什么是应该被救赎的.是谁来救赎自己。这是一个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问题。
这将是李思明下一部电影要告诉大家的东西。搞定了美国的事情.李思明又马不停蹄地返回到了香港。
对于这次美国之行,李思明很是满意。原本的历史中.那部经典影片的导演花了五年的时间才得到小说的电影改编权.而自己只花了一张往返机票而已。这有些空手套白狼的味道,但是李思明对此已经是大发慈悲了.他不是将小说版权还给了原作者了吗?
第四卷纵横四海第三十四章记者不是老虎
曾智对于李思明的又一次不知天高地厚的举动,很有些不解。搞不明白李思明为何如此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现在手头上的这部电影还只拍了一半,成不成功还是另一码事呢?唯一的解释是,李思明的雄心壮志比任何人都要大,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狂妄自大。
袁晨这一个半月以来,一直在忙碌着,很显然李思明的要求极高,细致到了每一个细节,就拿那几十面鼓来说吧.一定要是唐朝的羯鼓,上面立着羯鸟,正体现出唐朝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这一要求不要紧.他必须得查找相关资料,绘出图形.力求大唐盛世文化繁荣的盛况。
布景的主体是一个360度的场景,将所有雕梁画栋全部以各式牡丹雕琢,中间制作一个为女主角起舞用的圆形舞台。牡丹坊的底座为三层玻璃,将18只蝴蝶文在了玻璃上。李思明对整个布景非常满意,他开始曾经建议将场景中所有的柱子中间放上灯,让整个牡丹坊亮起来,但是操作中发现这样会造成藏在玻璃地面下的摄影机位穿帮.也和整部影片追求写实的风格不统一.于是最终只是把18只玻璃蝴蝶打亮.为小妹长袖善舞营造出一种氛围。
“牡丹坊”的服装属于典型的晚唐风格.服装师使用蓝色和绿色作为基本的色调.用花朵的颜色作为配色。每个人的服装上都绣有个性化地唐朝纹饰。当然花费也不菲。
整场戏共有103响的鼓声,击鼓的声音如果不好,整场戏魅力大减。整部片子中用到大量的音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