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都已倾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恨都已倾城-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单纯地从友谊深入发展的角度,来切入当年女子之间的恋爱,显然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当我们把目光调向五四以后的民国时代,看那个时代女性之间发展恋爱的奇特风景,我们不能不强调当时的大环境……这时节女性之间的恋爱,多少有点乌托邦的味道,这种乌托邦理想的建造,又有点像是被逼出来的。它是对于当时两性关系的一种反动:两性恋爱没希望了,好男人都结过婚了,没结过婚的实在都不像样子,独身又太孤苦,那么只能和小姐妹们依靠在一起,相互慰藉,共同行走人生路。就像《红楼梦》里小戏子藕官与菂官进行恋爱,它恐怕也有社交环境有限的因素,在舞台上表演,演着演着就动了情,成了假凤虚凰。
  庐隐在小说《丽石的日记》中,曾借“丽石的日记”写道:“我从不愿从异性那里求安慰,以为和他们……异性……的交接,总觉得不自由。沅清她极和我表同情,因此我们两人从泛泛的友谊上,而变成同性的爱恋了。”
  丽石和沅清的恋爱,是从对于异性世界的抗拒开始的。她们的恋爱实践,有点共同排解人生寂寞、寻找人生出路的意思。丽石把沅清作为灵魂上的伴侣,可沅清到底在家庭的安排下,去同年轻有为的表兄结婚了。丽石终因心脏病死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凌叔华:说有这么一回事(2)
庐隐在这里,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异性恋爱行不通,所以丽石和沅清才开始同性恋爱的。在小说中,庐隐特别叙写了“雯薇”和“归生”一女一男两个角色,他们一个走入了婚姻,一个在异性恋爱苦闷中挣扎,但都没能得到幸福。丽石和沅清的恋爱,则可以看成是站在异性恋爱失败废墟上的一种探求。只可惜,这样的恋爱,同样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五四时代,恋爱作为个性解放的一部分,大肆兴起,封建礼教那一套为时代新人们所鄙弃,年轻人的情感之枷,猛然被打开。男人们在这场运动中,占尽先机,感情的岩浆,找到了出口,无限制外流。在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中,很多男人在家里找不到恋爱的感觉,感情没寄托,那只能到书寓中去找,和*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恋爱关系。遮掩吃醋,打情骂俏,反倒给了男人们一种心理上的舒解。可在新时代,恋爱是被允许的了,男人们走出来读书,女校也纷纷建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学校也开始开女禁……男女同校的办学模式,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实行,这些都在客观上,给男女恋爱提供了条件。
  都是青春年少,烈火干柴,海誓山盟,花前月下,恋爱大过天,不恋爱,简直就是落伍。看那个时代男女之间的情书,热烈程度,擦根火柴就能点着了。心啊爱啊肉啊,看多了头皮都麻,男女双方对心中的那份情爱,仿佛还没有学会足够的语言技巧去表达,纯靠强度和热度来达成目标。
  可“浮荡少年”的出现,又不能不让新女性对男人们丧失信心。“浮荡少年”对爱情抱游戏主义态度:爱情就是玩玩而已,他们从爱情的游戏中找心理的满足。但在这种游戏里,吃亏的大多是女性。当初大家呼吁社交公开,为的是男女两性心智的健康发展,可“浮荡少年”们的行径,无疑破坏了社交公开的崇高性,女性们没安全感了。于是,有的人选择独自逃避……抱定独身主义,有的选择联合起来逃避……走到女子同性恋爱的天地里去。
  有什么办法呢,情况空前复杂。对于大多数女学生来说,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要坚决反抗,浮荡少年的恶意玩弄要坚决抵抗,可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不少男学生出来读书的时候,都已经在老家有过一次包办婚姻,石评梅两次恋爱,庐隐的婚姻,都曾遭遇过这种尴尬。
  那时代流行一句话,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可婚姻到底不似恋爱,它有法律效应,婚姻的世界,是讲究一个先来后到的,正房夫人在家中坐着,就算后来者确是动了真感情是真正伟大的恋爱,但只要男人们没同原配妻子实行离婚,新女性们就没有名分,她们与爱侣间的结合,顶多也只能算是“事实夫妻”。
  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国的两性关系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窘迫,譬如鲁迅和许广平的结合,多么艰难,付出的代价,多么巨大。离婚,于心不忍,不离婚,痛苦不堪,最后只能折中?不离,但是也不和原配在一起过。
  如此折腾,坚强如许广平者还可以承受,意志稍微薄弱一点的,就受不了了。石评梅为了成全爱而做的独身,就是一种对于尴尬的两性关系的望而却步。而她的好友庐隐在爱人郭梦良去世后,返归北京同石评梅的日日相伴,也算是一种相互慰藉……在新的恋爱婚姻中筋疲力尽后,只有女人能懂得女人(她们二人当然不是同性恋爱,只是相互安慰)。
  所以说,民国时代女学生之间的同性恋爱,有一个痛苦的底子,包含了一种对于男性世界的失望,它是在女性认为是污浊的男性情爱的土壤里,长出的一朵花。它有点柏拉图之恋的味道,它在发展的最初,不强调肉体关系,它顶多算是携手走天涯,相濡以沫,相互取暖,相互搀扶,和后来的同性恋爱大不一样。张爱玲晚年写《小团圆》辨识得清:九莉和比比睡在一处,九莉碰到比比结实冰凉的大腿,忽然感觉厌恶,九莉这才放心,原来她们之间不是同性恋爱。
  民初时代的女校里,女学生之间的恋爱,是在一个比较封闭的、远离男权的小环境中萌发的。但这样的恋爱发展下去,究竟会如何……为逃避*的男权社会,女性间搭起的情感之桥,到底能不能稳固地存在下去?丁玲在小说《暑假中》就写到几位为抗拒*的社会而立志独身的女教师,在相依为命的日子里,相互产生了感情:承淑爱上了嘉瑛,春芝对德珍有感觉,玉子和娟娟甚至还有恣意接吻的动作……其中的猜疑与嫉妒,给她们带来了痛苦,女子恋爱的世界,同样有着精神上的苦闷,女子们的联盟,仿佛也并没有建立出一个真正无忧无虑的桃花源。
  当然,在这种柏拉图式恋爱之外,也有对肉体有需要的女子同性恋爱。郁达夫在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中,就曾从男性的角度,对女子间的恋爱进行了想象性构造。杭州某女校,女学生郑秀岳与冯世芬的友谊,已经发展到上课吃饭自修睡眠散步都在一处。后来冯世芬因恋着小舅舅的缘故,离开了郑秀岳。独居且意志薄弱的郑秀岳,在学校的女金刚李文卿的诱惑和强迫下,与之实行了恋爱。如果说郑秀岳对于冯世芬,是精神上的依恋,那么李文卿对郑秀岳,则完全是肉体上的占有。李文卿这个人物形象,彻底颠覆了以往女子同性恋爱唯美的风格。郁达夫在这篇小说中,不乏露骨的*描写(他自己也说这篇小说将要变作他作品中最恶劣的一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两性关系走过了那一段新旧交替的动荡季节,逐步走向稳定,矛盾仍旧是有,家庭中男女两性的地位,依旧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平等,可两性的关系,到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搓麻将买菜带孩子的太太,取代了轰轰然去恋爱去革命的女学生,成为社会坚实的栋梁,女人之间的安慰,也还是有,但大多点到为止。那种相濡以沫的姐妹情谊,更像是现在“闺蜜”间的相互喜爱,不会极端到去私奔。于是,五四时代的女子同性恋爱风,便渐渐消歇下来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萧红:爱情的密度(1)
萧红与萧军那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流传到今天,在不少人眼中,俨然成了一个“东北式”爱情的范本:女的美丽哀愁,有那么点软弱,那么点小鸟依人,然而内心却是坚强的;男的则有点大男子主义,动辄肝火上扬,怒发冲冠(似乎有点家庭暴力倾向),拯救了她,爱她,但却不给她足够的重视,只把女人当作次等公民,理所当然地认为她的文学,低他一筹。
  这样的“解读”,其重大依据之一,恐怕便是聂绀弩在回忆萧红那篇《在西安》中,曾写到过的萧红的话(当中有一句,或可作为证据):“我不知你们男子为什么那样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
  这里所说的“做出气包”,是否就是遭遇到了家庭暴力(特指热暴力,即动手打人),我们不敢笃定。但梅志女士(胡风先生的夫人)在1984年却写过一篇《“爱”的悲剧……忆萧红》,当中提到一次“打人”事件:“她去日本不久,鲁迅逝世了。这年冬她回来了。萧红心情非常好。在一个刊物邀请的小宴会上,她是那么情绪高昂。可惜这时间太短暂了。后在一间小咖啡室相聚,萧红夫妇也来了。萧红的左眼青紫了一大块,她说:‘没什么,自己不好,碰到硬东西上。’‘是黑夜看不见,没关系……’在一旁的萧军以男子汉大丈夫气派说:‘干吗要替我隐瞒,是我打的!’萧红淡淡一笑说:‘别听他的,不是他故意打的,他喝醉了酒,我在劝他,他一举手把我一推,就打到眼睛上了。’萧军却说:‘不要为我辩护!……’”不知道这是不是误伤。
  萧红去世多年后,萧军在辑注萧红书信的时候,的确针对所谓“家庭暴力”的质疑,做出过一个简短的“辩解”:“有一次,我确是打过她两巴掌。这不知是为了什么我们争吵起来了,她口头上争不过我,气极了,竟扑过来要抓我……我这时正坐在床边……我闪开了身子,她扑空了,竟使自己趴在了床上,这时趁机会我就在她的大腿上狠狠地拍了两掌……这是我对她最大的一次人身虐待,也是我对她终生感到遗憾的一件事,除此再没有了。我们也常常把每次争执,事后作为笑料来谈论,彼此自我讽刺着……”
  以萧军先生的耿直,这样的注解,恐怕所言无虚。可这样言之凿凿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