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江东消停了,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荆州吧,套用《见龙卸甲》里面民工版诸葛亮的一句话——此处消停了,还需去他出继续扯犊子。

17—01:刘景升的那些事(1)
荆州,很有名的地方,但是正如鲁迅同志所说:太有名了,难免会被人拿出来随便编排(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原话忘记鸟),尤其是罗贯中大笔一挥,再被电视剧一渲染,于是乎,三国时代的荆州成了一座城池。

  罗老先生闭门造车,是个地理盲,咱们可不能再犯这种错误了,其实印象中“关羽失荆州”,吊桥一落,大势已去的那个不是“荆州”,而是江陵,充其量也就是荆州的首府了。

  在东汉时代,真正意义上的荆州应该是对一个地区的统称,横跨今天的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粤的一部分,东汉时期,原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 陵郡、长沙郡,而到了末年,从南阳郡、南郡分出一部分县,设置襄阳、章陵二郡,所谓的“荆襄九郡”,就是这么出来的。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荆州可谓是大汉王朝的黄金地段了,称其为商业和文化重心也不为过,没有办法,得天独厚啊,首先,古代中国的军事政治文化还有经济的中心都在北方,也正因此,什么人都往北方挤,就像今天的北京。

  人多了,不见得都是好事,看到好东西谁不抢啊,于是,董卓之乱,李傕之乱,玩出了名垂千古的洛阳打砸抢以及长安打砸抢事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两大文明古都奄奄一息。

  然后就是整个北方乱成了一锅粥,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不休。

  所以,相比之下,南方就有了世外桃源的感觉,而由于焦点还在北方那里,所以,三家有先见之明的诸侯率先在西南和南方没有浪费多大的力气就站稳了脚跟,巴蜀的刘璋(还没有讲到),江东的孙策(已经讲完了),再就是荆州的刘表了。

  严格来说,荆州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南方,应该说是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纽带,所以,这里往往可以吸收到更大规模的从北方迁徙过来的人才网络,在战火暂时还没有烧到这里的时候,真的是很繁华。

  读书人多了,有闲阶级多了,自然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就像清代江淮一代为什么娼妓业很发达?就是因为喜欢*的读书人多嘛,向来读书人聚集的地方都是不缺少美酒佳肴和红灯区的,好比今天的大学,周边地带,卖着套套和伟哥的小旅馆,中等规模的酒家还有配置越来越好的网吧,围着莘莘学子们,挣起钱来从来都是旗鼓相当。

  这些还都是附加效应,那个年代的读书人,诱惑少一些,没有到玩物丧志的地步,除了女人之外就是功名,然后就是互相攀比自己的才华,所以,文化气息很浓厚。

  环境优美,气候适宜,经济繁荣,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这个商业区的黄金地段真的是一个好去处,不过可惜,喜气洋洋的荆州有着他的的天然弊端——四战之地,兵家必争之地,当其他人腾出手来的话,这里就要遭殃了。

  拉开遭殃序曲的是刘备刘皇叔,抛弃袁绍以后他就直奔这里来了,按照以往的惯例,刘备就是一个灾星,他到哪里哪里就有战争,而被他附体的主人就会有灭顶之灾。

  投奔刘表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家人好说话嘛,而且可以在这里站住脚的话,以后打回北方更容易些,即使回不去,也可以把这里当做跳板,再去更远的地方发展。

  第二个感兴趣的就是孙氏企业,国家发展战略和私人恩怨决定了荆州在孙权眼中是块肥肉,黄祖的死亡只是一个开始。

  第三个,就是离一统中原最近的曹操了,原因不再赘述。

  如此多的狼对荆州虎视眈眈,刘表还可以活得长吗?成为第二个陶谦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于是乎,荆州这片繁华的商业区转瞬之间阴云密布了。

  当然,按照惯例,在这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正选的荆州老大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17—02:刘景升的那些事(2)
和刘备相比,刘表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前者的汉室宗亲地位总是有那么点不清不楚,而刘表是正宗的汉鲁恭王之后,八竿子绝对打得着。

  先看看刘表是怎么爬到荆州老大这个位置上的吧,他是兖州山阳高平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邹县(我靠,山东人遍地开花啊)。

  由于家境比较好,所以小时候的刘表学到了不少的文化知识,人家可是正宗的贵族学校,和刘备那种民办的专科学校不一样,而受遗传影响,刘表也是对于升官发财感兴趣,所以,没有仿效那些打着隐居旗号,猫在小山村或者大都市的红灯区,翘首等待主人召唤的野心家不同,刘表的策略很是直接,就是积极表现,写申请书,参加一切可以在各大媒体上露脸的公益活动,甚至不惜投靠到何进的门下。

  第一部分已经提到了,何进虽然很努力,不过名声不咋地,大部分人还是敬而远之,甚至有人对何进的主动上门提亲拒之于千里之外,理由很简单,外戚,名声不好,而且出身于屠户,档次太低。

  真正接近何进的也多是袁绍或者曹操这样,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见和独立意识,想把自己的思维形态强加给何进,甚至不惜忽悠他那不高的智商。

  为此,何进很苦恼,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主动上门,甘心被驱使的人——也就是刘表怎么会不让他高兴呢?何况这个人是汉室宗亲。

  所以,刘表在何进这里自然是分量很重了。

  刘表的这种做法虽说是有悖潮流,不过不失为一种策略,其实那是一个思维开放的年代,只要你可以成功,采取什么办法都行,包括刘备,人家已经*裸的说了:曹操的成功之路是残暴,我不能模仿他,否则的话肯定不会成功,因为这方面他做的是最好的了,我要想成功,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大行仁义!

  一言以蔽之,成功就是要不走寻常路,放在咱们现实中,就是名人传记之类的书,不管写得多么声泪俱下,都不要当真,看个乐子就可以了,是不是自己写的是次要的,关键是跟着他们学的话注定一事无成,所谓的经验只能保证你不犯这个领域的错误,而不能保证你成功,所以,阅读名人传记除了加点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及丰富名人和书商的腰包,对于渴望成功的读者来说,没于任何实际意义,包括我正在码字的三国,当小说看,当学术研究都行,就是别往自己的身上套,那就要闹笑话了。

  扯的有点远,再说回刘表吧,天道酬勤,傍着何进这个大树,爬的很快,没有多久就成为了北军中侯,名声在外了。

  谁说福无双至呢?赶巧当时的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干掉了,这个肥缺不能空着啊,朝廷翻了翻履历,刘表的资历和血统都达标了,于是,成为新一任荆州父母官的不二人选。

  不要以为朝廷就是昏庸的,中央就是不作为的,把刘表出任荆州刺史,刘虞前往幽州,刘焉盘踞四川,就可以看到,这是在尽量避免地方军政大权落入外姓军阀手中啊,只是可惜,大汉王朝的国运已经到头了,即使是这帮姓刘的也都是怀有二心,别看临走的时候胸脯拍的砰砰响,到了地方以后,乐此不疲的干着扩充自己军队的勾当,然后就是坐山观虎斗,等着黄雀在后的机会——不过即使是明白这个,也是无能为力,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但是,别以为到了地方成为土皇帝就是好事,刘表所要前往的荆州此时还不是日后自己治下的歌舞升平的景象,是什么光景呢?。“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

  局势可以说是一片混乱,不过刘表表现的算是很牛气,“单骑入宜城”,虽说有点冒险,但还是起到了给人下马威的效果,所以,看上去再窝囊的人,也是有牛比的光荣事迹的,不要太瞧不起人。

  第一步棋走对了,不代表以后就会一帆风顺,地头蛇们不会就这么被吓到,刘表接下来的实质性策略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从短期目标来看,刘表是成功的,不过长远来看,这一招却有点双刃剑的味道,只是此时的刘表和汉中央一样,并没有别的选择了。

17—03:刘景升的那些事(3)
刘表的这一招是什么呢?很简单,“以夷制夷”,就是扶持当地有名望的大族为自己撑腰,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到时候平分天下——先平分荆州的天下,只要保证我刘表坐稳太守的宝座,你们的好处是大大的。

  这一招没有多少稀奇,后来西晋灭亡,王室流窜江东,建立东晋靠的就是当地的名望大族王敦王导兄弟,小朝廷起来了,王氏兄弟也主导了大权,以至于一时间说不清是姓司马还是王了。

  日后刘表就要遭到这种心理折磨,不过别无他法,迅速巩固在荆州的宝座才是首要目的。

  于是,他就抱着很虔诚的态度去请教当地的牛比人士蒯良、蒯越。

  不过这两兄弟给刘表的意见却是截然相反,蒯良认为“众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义不足也”,认为“苟仁义之道行,百姓归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从而问兴兵与策乎?”。

  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大家,尤其是那些土匪都被自己的仁义威名吓倒——其实这些只能吓吓老百姓而已,一旦遇上天灾,连老百姓都吓唬不住。

  因此,对于这种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做法,蒯越就先投反对票了,这也太儒家了吧,乱世当用重典啊,在他看来,应该“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又认为“宗贼帅多贪暴,为下所患。越有所素养者,使示之以利,必以众来。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君盛德,必襁负而至矣。”还建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