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能,刘备更惭愧了。

  所以,要使用人才,发愤图强啊!诸葛大神痛心疾首。

  哦,明白了,拐了半天,刘备终于明白了,这厮原来是要推荐自己啊,直接说不就得了?不过看样子有点本事,不是混饭吃的。

  挨骂之后刘备还是挺高兴的,发现了人才嘛,于是,自此以后大神得到了重视,一步步爬到了平民丞相的位置上,没有成为毛遂那样的流星。

  这就是《魏略》中对刘备和诸葛亮初次相识的解释,另外一部《九州春秋》也是持相同看法,而陈寿对这种舆论却是不太感冒,所以在他的正史《三国志》根本就没有提到这一点。

  好在有裴松之这个金牌狗仔队,在几百种现今已经亡轶的书籍中把这条弥足珍贵的史料挖了出来。

  不过面对截然相反的两条史论,裴松之还是站在陈寿的立场上,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已经阐明了,自己是被刘备请出来的,只不过本着一名史学家的严谨态度才把这条历史资料列举出来。

  历史就是这样,有些盖棺论定的东西,但是那个过程究竟是怎么样的没有人知道,即使是这些饱读诗书的史学界巨子,也没有办法还原历史的真正面貌,一句话,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历史却不能真正的解开历史的面纱——除非你坐着时间机器去看看。

  所以,这两个观点都有城立的可能,裴松之坚持陈寿的观点无可厚非,不过论述却是有些牵强,诸葛亮的出师表成了证明自己的最大证据,岂不是法官和证人一人兼得?

  《魏略》和《九州春秋》虽然有一个立场的问题,不过还不至于诋毁造谣诸葛亮,当年的三国国际关系还没有剑拔弩张到势如水火的地步,蜀国织锦的出口贸易进行的如火如荼,试想,那玩意不当饭吃,一旦来个经济制裁岂不是惨了?而诸葛亮和吴国魏国的高官之间也是保持着不错的往来,诸葛瑾不用说了,诸葛均在魏国也是混得有滋有味,而陈群这样的大人物和大神之间也是没有断了书信往来,都是文化人嘛。

  所以,以此断定给大神泼脏水有点武断。

  不过这件事记载的的确是有点蹊跷,依照刘备的智商断然不会忽视诸葛亮的存在的,即使是这人是个庸才,以他的人脉关系也不能无视啊,黄承严还有蔡瑁,那关系铁着呢。

  不过也有可能是人家想要夸赞一下诸葛亮也说不定,毕竟这件事的描述本身就是把诸葛亮弄得很急智很有心计嘛,不算诋毁,只不过是和三顾茅庐相比有点主动迎合的意思而已。

  一切只是推论,说不好谁真谁假,既然第一位记述大神,也是第一位客观记述大神的陈寿(你也可以说他是第一个黑诸葛亮的)都不计较这种事情,那么我们也就姑妄听之吧,再说了,有这么一个温情的政治神话也是不错的。

  总之,系统庞大的“龙”之队运作了很久,终于把自比管仲的诸葛大神推上了前台,过程曲折,构思精妙,揣摩够了刘备的心思,一击即中,也算是古今以来不可多得的妙笔,小小罗去不去成皇马另说,就看现在这个架势也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至少把自己的名声给搞臭了,人品不行,就是白扯,不要以为老外不讲仁义道德,人家也讲,只不过说法不一样——诚信和职业道德。

  诸葛亮的策划组捣鼓了半天并没有违法和违背人伦道德,这就是成功,后来的诸葛亮表现的很牛叉,这就是成功,没有欺骗消费者,所以说,包装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内涵。

  话说回来,诸葛亮的策划成功有着他的必然,但是不要忘记,剃头挑子一头热,如果刘备不搭理他,也是热脸贴在冷屁股上,诸葛大神的幸运之处就是在于恰逢这个时期刘备的理念悄然的发生了转变,这才是他成功的内在因素。

  分析了半天诸葛亮,下面看看刘备的转变吧。

18—01:转型时期的刘备(1)
每个大牌的职业教练都有着自己的建队方针,不管是442,还是4312,都是先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了一种战术,然后按照这个战术来购买球员,有点唯心,不过球员犹如过江之鲤,找出十一个称心的和7、8个安心做替补的应该没有问题,至于拿着一副别人抓好的牌出来玩的都是小球会的教练,没有名气嘛,只能这样,给个机会就不错了,而在混出个名堂以后自然也会唯心下去的。

  刘备就是这样,或者说他是一个天生的大牌教练,梦想着带领自己的球队获得三国职业联赛的冠军。

  关羽、张飞是他的铁打的主力和心腹,这两个人的实力那是没话说的,程昱还有郭嘉这样的敌对阵营的都是毫不吝啬的赞扬——万人敌。

  而后来曹操恬着脸跟在关羽的屁股后面无休止的追逐,最后还来一个和平分手,不伤面子更是可见一斑,这两个人人品没话说,办事说话也是比较到位,绝对的难得一见的人才。

  但是,两大牛逼人才却没有给刘备带来成功,伴随他前半生的是逃亡、寄人篱下、屈辱,诸如占据徐州的这样短暂胜利也好比兔子的尾巴,没有多长,而且和关张无关。

  手中有着好牌,却没有换来一场胜利,刘备的郁闷可想而知,白驹过隙啊,一晃眼,半辈子过去了,建功立业还是没有影的事情。

  于是,他想做出改变。

  这种改变在徐州就已经开始了,而学习的对象也许就是曹操,这个有点嫉恨的敌人,在他看来,曹操手下并没有特别出色的武将,至少夏侯惇或者曹仁等人是比不上我的关张的,那么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文人谋士。

  这是刘备自己给出的答案,其实他是一个大老粗,小时候就不喜欢文人墨客,学习成绩也不咋地,成天和一些小流氓鬼混,纵观三国大佬,刘备也算是一个另类,那就是既没有像曹操那样一路征讨一路吟诗作对(论起旅游,没有人比得上刘备了,基本上国民党的溃败路线就是跟他学的),也没有像孙权那样装模作样的学点儒家文化,从骨子里,他还是鄙视或者说看不起读书人的。

  这就是初期刘备最大的败笔了,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那是指读书人当老大的情况下,其实最适合他们发挥才干的岗位就是参谋,运筹帷幄嘛,初期的刘备忽视的就是这个。

  于是,当“幸运”的拿下徐州之后,刘备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并非所有的事件都必须在战场上解决,尤其是目前这个时代,两汉四百年的文治已经沉淀出文人或者说士人的气质以及社会地位了,别看他们没有撸起袖子去打仗(那个时候的文人比较全面发展,还没到手无缚鸡之力的程度),但是在投票表决徐州的命运的关键问题上起到了关张们无法比拟的作用,关张二人在前面砍下再多的曹军脑袋,徐州里面没人一呼百应也是白搭,尤其是在糜竺站出来说话,陈登还有孔融等人纷纷表态之后,偌大的徐州曾经混乱的前景豁然一马平川,姓刘还是姓曹不是问题了。

  感叹了士人的领袖作用之后,刘备开始悄然的做出改变,糜竺等人话语权加重,关张在掌控徐州的初期暂且退居二线就是最好的证明,下意识的让自己的幕府机构领导班子文武职员平衡一下,无疑是刘备闯荡史上的分水岭,他不是天才,肯定有很多致命的短板,于是,在继续鼓吹自己的仁义基础上,对下属做出细致的技术分工,各司其职,就成了刘备的一次新尝试。

  改革的路子是对的,不过一次就可以成功是不可能的,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啊,而且这次改革有很多的被迫成分,糜竺等人是当地豪族,既然支持了你刘备立足,那么就必须给人家好处吧?强龙不压地头蛇,何况你刘备这个时候还不是什么强龙。

  而且,糜竺这些人文笔是有的,钱是够花的,只是不是郭嘉、荀彧那种运筹帷幄的类型,适合风花雪月下陪领导喝酒,进出娱乐场所,吟诗作对卖弄风情,附庸风雅一下,说白了就是小蜜的角色,虽然在刘备的困难时期没有少花钱,干了不少雪中送炭的事情,但是处理政务,开疆扩土那纯属锦上添花了。

  所以,再配合袁术和吕布这一突发性事件,刘备再次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看看徐州的这短暂时光,任用世人不错,但是具体用什么样的出现了偏差,以及骨子里那股轻视文人的感觉没有纠正,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对待陈登的态度上。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8—02:转型时期的刘备(2)
牛逼人士陈登,字元龙,下邳人,在他身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性格上桀骜不驯,一个是学识渊博。

  这就说明他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人,在乱世,属于难得级别的人才,而且人家执政经验丰富,一步步从底层爬出来的,首先,出任东阳县长的时候,就以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著称,深得人民的拥护,属于焦裕禄级数的,只不过休养生息的好,有没有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而已(不过还是一个短命鬼,39岁就挂掉了,英年早逝),而被陶谦提拔为典农校尉之后,更是大力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算是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好父母官了。

  在这两大特点之下,其实还掩盖了陈登的一个特别属性,那就是他的政治立场,即一切以徐州的政治利益为切入点,只要对徐州的政治大局有利,他就无限的拥护和支持。

  所以,即使一开始陶谦再徐州并没有太大的贡献,不过还是属于堪堪可用,所以还是尽力的做到自己的本分。

  而当背负着仁义名声的刘备不远万里,抱着国际主义精神前来拯救徐州百姓的时候,陈登立刻摆出欢迎的立场希望他可以入主掌舵。

  这是一个很好的争取人才的机会啊,不过刘备失误了,或者说是无意中怠慢了陈登,在徐州的不长日子里,刘备和糜竺兄弟走得更近一些,没有办法,人家给的是实实在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