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光是吕范们要这么干,远征在外的周瑜也是支持这个计划的,他有理由生气,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很够意思了,现在刘备的首府公安,其实就是周瑜把自己南郡太守名下的南岸土地划分出来,而后,刘备在油江口设立行在,改名之后才有了公安一说,哦,你小子不知足,还想要我的南郡和江陵?未免有点太贪心了吧?那可是拼了我的命才拿下的(真的是拼命了)。

  所以,周瑜不光支持吕范的主意,还具体的告诉孙权为什么这样做:刘备,世之枭雄,虽然我很讨厌他,可是必须承认这一点,他又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注意,并没有把诸葛亮的名字给举出来),所以不是屈居人下的人物,我们应该坚持孙刘联盟不假,但是应该灵活运用这条原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刘备留在东吴,给他吃好喝好,给他无数的美女和娱乐设施,再给他建造一个规格和您差不多的宫室,我们不亏待他,然后呢,就可以把刘备和他的属下给分离开,这股势力我们不能灭掉,灭掉的话就少了一个得力的盟友,曹操会高兴的,所以,我们还要让刘备遥控他的老部下,合力出去征战,这样才是真正的为我所用,一旦同意了刘备得寸进尺的要求,割出我们好不容易打下的江陵重镇,以此来资助刘备的霸业,那可真是便宜了他,要知道,刘备可不是池中之物啊——原文奏疏是“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其实,周瑜的这个办法真的是狠毒,软刀子杀人,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英俊小生的另一张面孔,不过评心而论,这一招也的确是最好的,当然了,是在孙权的立场上,因为既是最大程度上消弭了刘备的潜在威胁,又可以维系孙刘联盟的“百年”国策。

  如果孙权推行了周瑜的计划,那么整个三国的历史都要改写了,刘备也知道这么做的危险性,被扣押那还是好的,运气不好,被孙权剁了都有可能(虽然可能性很低),可是他还是要冒险,就是因为他押宝在了鲁肃身上,几次交往下来,他是深深摸透了鲁肃的性格和执政思路,那就是拼了命也要塑造一个朋友出来,让他在一定的程度内发展起来,有能力和自己联手对抗曹操,所以,只要鲁肃在,自己至少也可以保一个全身而退。

  鲁肃不是周瑜,应该不会态度强硬的吧,当初在夏口初次交谈的鲁肃表达的就是这些意思。

  这就是刘备给自己的心理安慰

  此次行程有希望安全,还是因为刘备押宝鲁肃已经取得了足够的话语权,即使他是少数派,孙权都会听他的。

  所幸,赤壁之后的鲁肃在这几个方面都满足了刘备的要求,所以,一切都是显得有惊无险了。 。 想看书来

22—07:刘备的崛起战略(3)
赤壁开始,鲁肃发现,自己的第二春降临了。

  这要感谢他的三国论以及坚定的抗曹立场,所以,孙权“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注意后者,摆明了此时的鲁肃进一步扩张了自己在政略方针上的话语权。

  自然,赤壁之战以后,鲁肃更有资格享用一些殊荣了,曹操败走之后,鲁肃先撤了回来,孙权居然率领群臣大张旗鼓的出来迎接,不仅如此,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乎?”

  这话说的很明显了,大有把鲁肃抬举为第一功臣的意味,按理来说,你鲁肃就接招吧,来个诚惶诚恐的谢恩或者是感激涕零的以死相报就可以了,也算是皆大欢喜啊。

  但是,鲁肃不是,来了一句“未也”,就是没有感到有多么荣幸的意思。

  此话一出口,群臣都大吃一惊,在心里暗骂鲁肃是个*的同时,也不由得佩服他,鲁肃,你小子骨头真硬啊,行,有种。

  但是,别着急夸他,看看下边的事情啊。

  孙权就问了,为什么这么说啊。

  就座之后,鲁肃这才不紧不慢的说道:希望老大恩德加于四海,一统天下,成就霸王之业,到那个时候再如此对我,才是显贵啊。——“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

  这才有了孙权的拍掌大笑。

  怎么样,厉害吧,这才是马屁的最高境界,闻起来臭(旁人),吃起来香(被拍的人),那才叫厉害,臭不可闻的马屁那是拍在了马腿上,只能是奸佞之人的遗臭万年,鲁肃不是小人,这里只能说他:有本事,有谋略,会揣测圣意,还会拍马屁,这就是他比周瑜厉害的地方了。

  铺垫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证明鲁肃有的时候说话为什么比别人,甚至包括周瑜好使,就是因为鲁肃不仅和老大一条心,而且还会说话,简而言之,用的顺手,反观周瑜,用心效命国家,但是却少有这种心思,高低立分,这不是一个人能力有无欠缺的问题,而是想没有想到的问题。

  所以,看似刘备的前景陷入了死局,可是,鲁肃出来说话了,于是,立刻扭转过来了。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鲁肃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制造出一个朋友出来,认为曹操虽然遭遇重创,可是实力还在那里,还没有对荆州死心,再加上荆州刚刚脱离管辖,现在人心未附,强行占据的话不见得是好事,很容易立足未稳就被曹操摆平了,所以,一定要把刘备这面旗子给树起来,虽然这厮在赤壁大战中派上什么用场,但是,其实谁也没有指望他在那个时候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借荆州,才是这个利用的开始。

  鲁肃的话已经说的很透彻了,利用刘备在荆州的威望来安抚民众,多出一个和曹操对立的人,这才是上策。

  这番话到底是把孙权给说服了,不过,周瑜的面子也不能不给,也要考虑到一个平衡因素,现在朝堂之上对于鲁肃的蹿红很是不爽,在张昭的一批老臣带领下多有微词,说他年少轻狂,不稳重啊之类的,虽然被孙权给压了下去,可是,也不能太明目张胆了,于是,权衡利弊之后,孙权决定来个各打五十大板,既没有马上同意鲁肃的方案,借荆州搁置不说,可也没有同意周瑜的软禁方案,用的理由就是鲁肃的“共拒曹公”论。

  看似不偏不倚,其实还是在暗中支持鲁肃的意思,毕竟是把刘备给放虎归山了,虽然说刘备抱得美人归(其实是抱得老虎归),主要目的没有达到,但是,他心里有数,鲁肃的意见还是占了上风的,只要鲁肃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孙权心中的地位,那么荆州,准确的说,江陵和南郡,这一大片令他垂涎已久的领土迟早是自己的,现在,要做的就是广积粮缓称王了。

  但是,他打死也没有想到,梦想居然会这么快的实现。

  因为周瑜死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2—08:刘备的崛起战略(4)
周瑜就这么死了,才36岁,典型的英年早逝(不过属于自然死亡),在我看来,一个周瑜,一个郭嘉,都太可惜,不然的话,有了他们的三国会更好看,哪位喜欢穿越的朋友有兴趣的话可以穿到那个年代,看看得的什么病,然后穿回来拿点药再穿回去(这么干的估计没有,忙着自己建功立业,当种马,哪有时间管别人?再说了,怎么穿过来的自己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了,穿不回来怎么办?)搭救一下哈。

  玩笑了,下面说正题,周瑜死是次要的问题,刘备之所以高兴,主要是因为他把自己未竟的事业托付给了鲁肃,这才是最关键的——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由此可见,周瑜和这位有经济纠纷的老朋友(3000斛)虽说有一点小分歧,可是大方向上还是一致,所以,这才放心的把自己辅佐江东的事业转托给了鲁肃,只是对鲁肃忠诚度和能力的信心。

  不过,孙权并没有全听,“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令程普领南郡太守。”一方面,让鲁肃继承了周瑜的本部人马,但是一方面还是让程普任了南郡太守,这还是平衡,毕竟,这是一个从孙坚时代就出来混的人物,之前任的是江夏太守,现在调过来出任南郡太守就是对这一身份的认可。

  不过无伤大局,这只是一个过渡性质的决定,程普已经老了,力不从心了,决断的迟早是鲁肃,所以,虽然进驻了江陵,可是鲁肃马上提出了之前的计划,而少了周瑜这个最大的阻力之后,孙权也是很痛快的批准了这条建议,于是,我们呢就看到了孙刘俩家之间热闹非凡的调动和交接:

  程普调回了江夏,继续当自己的江夏太守,并且在不久的将来病死在这个位置上,而鲁肃呢?后撤一步,从长沙分出一块地方来作为陆口郡,鲁肃剪着陆口太守,驻扎在这里,把公安以西的长江沿岸,也就是刘备垂涎已久的 江陵一带完全纳入了他的版图,这是他当初寄人篱下的时候就惦记的东西,现如今,几经曲折,终于圆梦了。

  鲁肃为什么如此的亲刘?不得而知,拿了刘备的好处?不至于,不过也不好说,这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一个把一统华夏看作是遥不可及的稳健派,这么做应该是为自己留点余地的,狡兔三窟嘛,借荆州只是鲁肃帮助刘备的第一件事,还有一个就是主动把庞统推到了刘备的门下成为座上宾。

  虽不至于,但是不好讲鲁肃到底拿好处没有,这也是原因之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