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初出校园的知识分子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掌权者在维系教育体制的基本方针不变情况下,明目张胆的篡改了游戏规则,本该被剔除的毒瘤们占据了主要权力部门,指挥着国家的运作,而那些本该在这些岗位上发挥自己才干的精英们却因为坚守自己在学校里面学习到的文化知识而被排斥、打压、统治。
这等于变相的承认了教育体制是失败的。
因为社会形态和本质已经发生了逆转,可是所谓的教育方针还没有变,虽然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可是,那也等于说明现行的教育体制再为国家生产不需要的人才:现在的政府机构需要的只是马屁精、垃圾和趋炎附势之徒,而不是好人和精英。
而且这种没有改变不是*门的坚持,而是因为他们忙着争权夺利,没有时间改变,而且也不敢改,这是一个礼仪之邦,很多时候,礼仪之邦的意思是最后一个*布一定要维系,哪怕那块所谓的皇帝新装也无所谓。
面对这种形势,有些人看的比较开,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于是,真的在祖业丰厚不愁吃穿的前提下当起了隐士,沉浸在书本里的精神世界。
只有对现实极端失望的人或者是学傻的人才会这么干,虽然消极,可是他们至少没有变质,而且,其中还涌现了一些著名学者,倒也不是坏事。
还有一些是汉奸叛徒,不提也罢。
更多的人是选择了斗争。
不管是出于不满正义消亡而抗争的公心,还是不满自己没有得到应得到的权力、地位和尊重的私心,他们都选择了和黑暗势力对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满门抄斩。
我们要说他们是好样的。
只是,看看他们的抗争过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屡败屡战的高风亮节实在是暴露了大汉朝教育体制的第三个失败之处,中国历史上精英知识分子最喜欢结成党派和恶势力作斗争的是东汉和明朝,但是,败得最为惨烈的也是这两个团体,这不是偶然现象。
前面两个是理论建设的盲点、篡改游戏规则导致产品和现实不兼容。
这一回是教学方法和教材本身的残缺和不足。
01—18:教育体制的失败(4)
教材本身的主要内容前面已经讲过了,就是以儒家的经典理论,什么仁义道德啊之类的作为范文,广为传颂。
出发点也是很简单:这些都是好东西,让小孩子们从小就被填鸭式灌输有利于一个良好的健康的世界观的形成。
可是,教材的健康内容和万恶的社会现象比起来就显得陈腐不堪了。
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致命缺陷,他把一切都设定的很美好,想把每个人都往圣人的标准塑造。
可惜,圣人是不存在,包括孔孟,都不是圣人,尘世中的都是俗人。
而且,退一万步讲,怎样治理一个国家,儒家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不然的话,孔子也不会处处碰壁,孟子也不会黯然退隐。
一本自相矛盾的教材和一个陈腐的教学方法,能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
东汉中后期以降那些斗志高昂的清流人士已经做出了良好的表态:慷慨激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党锢事件固然是勇气可嘉,我们要佩服这些骨头很硬的读书人,可是,从成败来讲,基本上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这些自诩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在面对他们所鄙视的不学无术的外戚和宦官的时候可以说是鸡蛋碰石头,输得体无完肤,毫无还手之力。
除了这些恶人掌握着无边的权力,而读书人只不过是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这一关键原因之外,清流们单纯的怀着一腔热血去简单粗暴的对抗王权的幼稚思路本身更应该值得反省。
其实,也不能全怪他们,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课本上只是讲授了道德仁义以及舍生取义而已,怎么成功却丝毫没有涉及。
这就是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一如今天,大学遍地开花,可是人才依旧紧缺,我们盛产考试精英和文凭骄子,唯独缺少实用型人才,因为这种人才要么被排除在门外,要么被扼杀掉了。
东汉末年的三好学生们踏入社会面对的也是这个尴尬的现实。
好在,太多的流血和牺牲之后,一部分开窍了,他们明白了真正阻挠成功的是什么了,就是他们要誓死保护的王权,因为他们要打倒的都是王权所产生的副产品。
所以,聪明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寻求和其中的相对干净的一部分权力媾和,然后打倒最大的恶势力——好比一个很肮脏的人,每一次出门都从一堆脏衣服里面找出相对干净的一件。
清流们的选择是——外戚。
要先打倒的就是宦官这个垃圾中的垃圾。
这是改变自己作战方略,寻求胜利的底线,因为他们觉得其中一部分人还是可以改造好的。
只是可惜,思路的转变倒是不错,技术却没有得到提升。
以太傅陈藩为首的清流和外戚窦家的合作就是这方面的尝试,斗争过程依旧是直来直去,简单的长传冲吊。
结果招来了更惨痛的失败。
而这次基本上宣告了成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精英——三好学生们的努力完全失败了。
要想拯救这个国家,必须换成另一个主导群体,三好生们还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幕后工作吧。
于是,就轮到我们前面讲的这些差等生出场了。
这些学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鄙视,但是,他们依旧顽强的生存着,曹操、袁绍靠着深厚的家底和权谋,孙坚靠着武士阶层,刘备,则是展示着自己江湖厚黑学敛聚人气。
让这些差等生挑起大梁,本身就是对教育体制的最大否定。
怎么做呢?其实也很好办,三好生们钻进了一个死胡同,而差等生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更强一些,这个政体已经没救了(当然了,面子上还是要遵守的,不然就是大逆不道了),与其强行挽救,还不如砸碎一切,推倒重来。
只是,这一锤子不能由我们来完成,枪打出头鸟啊,我们要等待机会,这个脓包迟早会破裂的,不用我们挑,它也会破碎的。
我们要做的只是积蓄力量,抓住机会而已。
没有多久,机会就来了。
这就是黄巾起义。
等待了很久的差等生还有留级生们纷纷跳上了前台,一阵优胜劣汰,刘备等人浮出水面,那些曾经的优秀生则沦为了这个新生力量的附属品,为他们驱使。卖命。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乱世大佬的成才之道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02—01:信仰与生存问题(1)
很多时候,中国人都是好管理的。
虽然说这么多人口,操持着不同的方言,有着不同的饮食和文化习俗,相距又那么遥远。
在这些恶劣的前提下,能够有一个中央政府维系,稳定的运转几十年到几百年不等,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但是,中国人确实很好管理。
因为这是一个需求很低的种族,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就是所谓的老百姓,只需要有块地种,有口饭吃,有个老婆睡,有个孙子逗着玩,死后有块地埋葬,而葬礼又不是很寒酸,就知足了。
历代统治者奉行的也都是这个金科玉律,他们中最出色的管理者就是要做到 “国富民穷”,政府一定要掌握着对各种资源的绝对垄断,只要保证自己的国民不饿死就可以了。
所以,中国五千年来诞生了很多所谓的GDP盛世王朝,可是,广大的老百姓一转正扎在温饱线上,劳碌一生也只不过保证自己不被饿死。
不要以为深居皇宫的大佬们不会体察民情,只不过他们认为很有必要,因为国民太有钱了,就会有充足的业余时间搞点动静出来,那样的话就不太好管理,说不定还要出乱子。
就让他们一辈子忙活着吃饭问题吧。
可是,这样的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国民经济十分的脆弱,一旦遇上个天灾水患什么的,立马完蛋,而民不聊生之后发现只有一个办法才可以填饱肚子,那就是造反。
于是乎,王朝的危机就到来了,几乎每一次王朝的更迭背后都要和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挂钩。
而对于东汉王朝来讲,也是这样,在那次著名的大起义之前,就已经在各地爆发了几十次的饥民暴动,一个额外的负担就是西北的羌族、西南的蛮夷、南方的山越还有北方的乌丸等少数民族,压根就没有消停过,轮着起来造反,以至于培养出了董卓等一批边地军事家。
这些也都只是征兆,全国性暴动的已经是指日可待了,他的出现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野心家的出现。
秦末暴动,掀开桌子的是陈胜,两汉际会,闹事的是绿林、赤眉,这回由张角兄弟挑大梁了。
区别在于张角为之蒙上了一层宗教的面纱。
张角,是冀州巨鹿人,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和背景,白手起家创立了中国道教的原始流派之一:太平道。
虽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张角的自学能力很强,看了不少道家方面的教材,尤其是《太平经》,然后还结合实际,由于身处民间底层的关系,还修炼了一些医术的皮毛、巫术,还对流行了几百年的谶纬学说有所造诣。
虽然说学的比较庞杂,可是最后还都是派上了用场,当手头的教材翻烂之后,张角准备行动了。
当然,还要带上自己的兄弟:张宝和张梁。
具体怎么做呢?第一步就是收买人心,当时正好是饥荒、瘟疫大行其道的时候,老百姓深受其害,正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把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群众吸收到自己教派中来。
这样的话,自己的医术和巫术就有了用武之地,史载张角经常用符水为百姓治病,因此,那些被治愈的人感恩戴德,自愿加入了张角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