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鲁肃周瑜,都是很看重荆州的,不乏溢美之辞,而到了庞统这里,却是风格大变,曾经的“沃野万里”成了“荒残”之地。
不错,鲁肃和诸葛亮说话的时候,荆州还是一片世外桃源,没有饱受战争的摧残,而庞统说这话的时候已经经历了赤壁大战,也被三家各自分去一块,已经够不上沃野万里的标准了,可是,毕竟还没有堕落到庞统口中的荒残的地步,荆州并非赤壁的主战场,一场大火也没有烧掉荆州二十年的经济发展,庞统这么说完全是为了后面强调益州的优越性疯狂制造舆论而已,这种措辞手法并非是庞统的首创,从春秋战国开始,那些周游列国的策士们就喜欢玩故弄玄虚的这一套了,甚至不惜歪曲事实。
下面那句“人物殚尽”更是让人有点寒心,分明是说所谓的荆州士人集团该发掘的都被发掘出来了,该瓜分的已经都给瓜分完了,言外之意,再结合后面对益州的溢美之辞,可以看出,庞统的意思是——荆州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是一块废铁,是垃圾到了抛弃他的时候了。
这种话也只有庞统说得出来,诸葛亮和他同为荆州士人,但是卧龙先生却本人代表着这个集团的利益,他和其中的许多人士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庞统则不然,凤雏先生只是籍贯属于这里而已,司马徽已经不在了,诸葛亮和自己貌合神离,说到人际关系,他倒是和江东士大夫们走的更近一些。
所以,庞统说出这种话来很正常。
这就是诸葛亮和庞统的第一个分歧了,在诸葛亮的三分大计中,益州很重要,可是荆州也不能放弃,而庞统虽然没有明说荆州是个垃圾,可是,“四战之地”,“难以得志”,已经很明显了。
庞统这么干有着很明显的私心在里面,那就是自立门户,必须要表现的和诸葛亮有所不同,要不然怎么显得出自己来?
这只是分歧之一,再让我们看看第二个分歧吧:庞统对诸葛亮和刘备的外交政策修正(或者说是颠覆)。
24—14:道不同,不相谋(3)
诸葛亮是极力鼓吹孙刘之间精诚合作的,小说中总是讲他如何绞尽脑汁的和周瑜作对,欺负鲁肃,调戏孙权,可是历史上的诸葛亮从来都没有这么干过,甚至在刘备要为关羽报仇的时候,他还在为江东孙权说话。
而鲁肃更不用说了,他甚至比诸葛亮还要热心,因为大部分时间里诸葛亮的表现是沉默的,或者是躲在幕后操控,而这位老好人,在这一点上从来都不掩饰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拥刘反曹的立场。
不过到了庞统这里就不一样了,“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言语之间的情绪是如此的不和谐,我们文字狱一下,居然把孙权的威胁放在了曹操的前面,真是过分啊。
在诸葛亮和鲁肃看来,三足鼎立的存在前提就是对方的存在,而在庞统这里,则是把孙权的存在看作是鼎足之计难以维系的关键人物,这就有点和周瑜相近了,在周瑜的那个版本里,也提到了拿下巴蜀汉中,再联合马超,以为外援,和曹操对着干,看来不愧是庞统跟周瑜干过,在这方面二人颇有共识,可是周瑜的言论也没有他这么过火,明摆着把盟友列到对手的名单当中,庞统做到了,这就和吕蒙走的比较近了,但是又不如吕蒙,人家是明枪暗箭的干上了,甚至不惜遭报应。
这就看出庞统是一个很冷酷的人物,私人感情绝对不会带到工作中来,周瑜和鲁肃在政见上有着本质的分歧,可是私人上却很好的关系,庞统也是和江东士大夫有共同语言,不过却不会在施政当中倒向他们。
为什么庞统会对东吴政权如此没有感情?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复杂。
首先,不能违背自己的基本原则,什么呢?就是诸葛亮往东走,我偏往西,没理辩三分那才是本事,总之,就是要和他对着干,否则的话,最后还是仰人鼻息啊;
其次,诸葛亮可以和东吴走的近一些,谁都可以,唯独他庞统不可以,即使是内心不想和江东人士保持这样的距离也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对昔日的工作部门表现的也要残忍一些,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曾经给周瑜当过手下,和陆绩们私交不错,还是鲁肃推荐过来的,表现的太右派的话难免会被刘备猜忌,所以,必须抹掉自己政策中的江东痕迹,在外交政策上,保持的中立或者偏左一些就是他比较明智的做法了;
第三,就是庞统的这种认识自身确实有点合理性,因为诸葛亮的外交政策本身就有漏洞,大家都想独自把持荆州,只不过是迫于曹操的压力才合作而已,早晚都会闹掰,所以没有必要浪费太多的感情,所以,相比于诸葛亮的隐忍,庞统更多的是不屑,如果只是喝酒聊天品评人物的话那还可以,真要在外交中显得亲密无间,还是省省吧,哪怕是作秀我也懒得做啊。
基于以上三点认识,庞统大胆的修正了诸葛亮的外交政策,不过当时毕竟是国共合作时期,这种不太和谐的言论还是不说也罢,大家心知肚明,早点做打算也就可以了。
庞统对自己的策略是有信心的,可是他对刘备是否可以全盘接受就没有太多的把握了,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庞统要想让刘备,让这个已经不是那个咋忽悠咋好使的小县长对自己言听计从,还需要接着大胆的篡改下去,这一次就轮到了对刘备“以德服人”统治方针的大刀阔斧的修改了。
这有点伤了刘备的根本,所以,遭到了刘备的质疑和抵制,不过庞统成功了,因为他的策略解决了刘备向上发展的瓶颈,一个他刘备,甚至是诸葛亮本人也没有找到破解方法的瓶颈。
但是庞统找到了,不破不立。
所以,刘备全盘接受了庞统的计划,包括对自己几大基本国策的全盘修正,这就是如何拿下四川。
如果庞统死的不是太早的话,那么也许蜀汉败亡的不会是那么早,而诸葛亮能否占据高位还不好说。
这就是历史,已经发生了,而庞统的早逝,刘备也要负上一定责任的,如果他没有一点犹豫的话,庞统也许就不会死了。
庞统死,他痛哭流涕,如此才俊没有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反而成了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岂能不痛心呢?死后优待庞统的后人,还给他找了一块风水宝地,可以看作是对他的一分愧疚吧。
所幸,又出现了一个法正,刘备喜欢法正,因为在法正身上有着庞统的影子,他在一定的程度上继承了庞统的使命,虽然无法完全代替;
而不幸的是,法正同样英年早逝。
所以,陈寿列传记,把庞统和法正放在一起不是没有原因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死得早而已。
好了,在讲述这些事情之前,先看看庞统是如何让刘备突破瓶颈的吧,一个诸葛亮没有(或者说不敢)解决的问题。
24—15:道不同,不相谋(4)
庞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其实还是刘备主动提出来的。
话题要从庞统讲述巴蜀的大好河山开始,他说这番话是为了怂恿刘备抓紧时间对四川,对刘璋下手。
刘备是怎么说的呢?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这番话就暴露了刘备的所谓国策,其实和曹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种技术上的手段而已。
只不过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啊,时间一长,刘备有点被异化了,真的把所谓的仁义道德当作一回事了。
但是,事实证明,道德这东西是不能当饭吃的,仁者无敌,只是存在于胜利者的自我美化,保守点讲,你可以拿仁义去忽悠人(而且只能忽悠老百姓,不能忽悠和自己一样的军阀们),但是自己不能真信。
我们在这里再重审一边刘备的沉浮历史,他奉行的仁义在他的早年给他带来了实际的好处吗?没有,所以一路往南走。
什么?你说得到了民心?其实这个世上最不可靠的就是民心,因为民心是可以收买的,越是老百姓的民心就越好收买,这话说的有点不好听,其实这就是事实,常年的愚民政策培养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傻子群体,你可以说这帮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没错,没有他们,就没有吃的喝的,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无从谈起,我并非纯粹的英雄史观者,可是,这些伟大的人民们如果没有一头狮子的带领,永远是一盘散沙的绵羊,任人宰割的绵羊,他们要被强权的明智*者们驱使,他们甚至要被自身群体中变异出来的领袖们愚弄,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远大的目标,没有强烈的贪欲,只想着老老实实的过着小日子。
这样的人被人当奴隶使唤无疑是可怜的,可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他们的要求不高,不饿死就行,那么反过来看的话就是他们很好收买,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就可以了。
所以,曹操残暴?无所谓啊,你杀我们我们就骂你,反过来只要你给我饭吃我就支持你的统治,我就交税。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好管理的,因为他们的要求最少。
所以,刘备失败了,好名声起来了,但是好名声却不会给他带来实实在在的军队和土地和纳税者,这些都被曹操夺走了。
而目前的最大的成功完全是靠着自己的二皮脸,靠着强敌的存在,孙权不得不与他合作。
所以,庞统,是在帮刘备反省自己的失误,这个工作本来可以由诸葛亮来完成,诸葛亮不是傻子,但是,由于胆怯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他没有说明,那好,你不敢说,就由我庞统来说吧。
因为很明显,拿下四川,那是重中之重的工作重点,诸葛亮的隆中对提出了四川的重要意义,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