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汉中的主动权握在曹操的手中,这里也是刘备垂涎三尺的,而垂涎三尺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不光是北进中原的踏板更是益州的掩体,如果不想神经兮兮的被敌人掌控,就必须把这块领土收入囊中,反之亦然。

  所以,汉中的主人只能有一个,曹操和刘备都想当,早晚会打起来,现在刘备不打是因为没有这个能力,而曹操对这片得来很容易的土地的感情却是十分的暧昧,原因也很复杂。

  荆州的道理也是一样,孙权要保证自己的本土安全,刘备同样是把他看作为被进中原的桥头堡。

  打起来也是迟早的事情。

  不过荆州问题比汉中麻烦的很。

  刘备和曹操是死对头,但是他和孙权还是名义上的盟友,大家的实力对比曹操有点弱势,一旦单独面对曹操都会有灭顶之灾,他们如果互相掐架的话还要警惕在一旁觊觎的曹操,因而,不能马上撕破脸皮。

  所以,才有了这次你不情我不愿的城下之盟。

  只不过孙刘这次握手握的不是特别成功,自从摆脱了前半生的尴尬境地之后,刘备就暴露出了他的真正面目——满嘴的主义,一肚子的生意。

  而且,我们的刘皇叔还是那种一点不吃亏的生意人,这次谈判,虽然说保护了自己根本利益,应该高兴才对,可是,还是损失了三郡,就像一个没有分到糖吃的小孩子一样,很是不爽。

  在刘备不爽的同时,孙权也没有爽到,三郡只不过是因为刘备死不要脸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初级阶段目标。

  他要的是全部。

  所以,就像刘备在等待一个拿下汉中机会一样,孙权,也在寻觅一个全额拥有荆襄的机会。

  只不过,刘备打汉中那是真刀真枪拼下来的,孙权却是有点龌龊。

  因为对手而定,因为攻防立场而定。

  这都是后话,只不过一切的祸根都在这里掩埋下来了。

  没有多久,刘备就磨刀霍霍的对张郃用兵了,孙权反应更快,大兵压境直取合肥。

  前者成功了,并且最终得到了汉中。

  后者失败了,也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战力,不足以从正面交锋中得到荆州,除非真的两家合伙拿下曹操再平分天下。

  这是两家的互相欺骗和外交辞令,一山不容二虎,傻子才会信以为真。

  再退一步,即便是相信了,孙权也不会安然的等到那一天,早一天拿过来早一天睡个好觉。

  所以,当刘备春风得意的时候,震惊中外的荆州事变发生了,三号人物马失前蹄,三国局势发生了逆转。

  一切都是从这里,从这次不成功的握手开始的。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合肥一战孙权所扮演的尴尬角色吧——同时,他也进一步成就了一大批明星将领,当然了,成就的是曹魏阵营的:张辽、李典、乐进。

  事先声明一下,下一章有关合肥战役的正面描写不是很多,相当大的篇幅用在了对张辽等三位将军的描写记叙上,主要是因为这三位也算是牛逼人才,可是,却没有太多的出镜机会,感觉比较可惜,所以,就借着这个机会给他们增加一些戏份,也许显得有些情节拖沓和过于唠叨,但是也不算过分,没有办法,一碰到自己喜欢的人物就喜欢多说几句。

  最后补充一点,绝对没有潜规则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8—01:五虎将之张文远(1)
世上,本来是没有什么五虎上将的,ps的多了,对那些偶像派的历史人物艺术化一些之后也就有了五虎将(不可否认其中还是一些是偶像派+实力派的,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如果真的要找一个的话,那么这个所谓的“五虎将”也是出现在曹魏阵营中——“张乐于张徐”。

  这五位在曹操眼中完全可以和刘备眼中的“关张马黄赵”相提并论,而且,不像那五位各司其职,这几人纯粹的“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曹操戎马半生主要靠的就是这几位。

  曹魏的五虎将就是张辽、于禁、乐进、张郃、徐晃。

  不难发现,“五虎将”有三个人是从敌人阵营中收编过来的,敢用人,会用人,而且还不亏待人,让这帮人服服帖帖的为他卖命,三国时代无出孟德其右者也,即便是仁义如刘玄德者也是要甘拜下风的。

  但凡是被列在第一位的,都是牛逼中的牛逼人士,正好,这位老大也是合肥一战中的王牌选手,所以,就让我先来看看这位降将的第一人张辽吧,他在魏国军委会中的作用略微逊色于关羽——毕竟,关羽再有缺点,可是,在刘备那里只有他一个,而在曹操这边,论起武功,要带上典韦和许褚,论起亲疏还要加上诸位夏侯氏和曹姓将领,所以,打拼起来,张辽更加不容易,他的起点要比关羽艰难得多。

  不过要是单论起战场上的实实在在的军功的话,他还是比关羽更为出色(没有办法,遇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就喜欢从头说起,不要嫌我啰嗦)。

  张辽是雁门马邑人,也是属于边地武人。

  他的身世是很可以拿出来吹嘘一番的,怎么说,人家也是“名门之后”了:据说是聂壹的后人。

  这个聂壹也是不简单,如果我们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话,应该对那个策划几十万汉军悄然包围大单于的马邑之战的那位商人有些印象吧?没有错,就是他,电视剧里让这位老兄壮烈牺牲了,但是,有一种说法是他没有死,可还是因此而得罪了匈奴人,所以,不得不“避怨改姓”

  ——至于为什么不躲进中原那就不得而知了,也许觉得富贵险中求吧,这位商人觉得活跃在边境,做一下两个民族的贸易差价还是很有利润可图,还是可以彰显自己的绝世才华,迁进内地,有些浪费了。

  但是张辽走的不是聂壹的路子,很明显,她并没有继承先人做买卖的优良基因,不过商场上的冒险精神倒是被他移植到了政坛和军事领域中来——“少为郡吏”。

  在张辽看来,乱世,是我们武人的天下。

  果不其然,没有多久,以勇武著称的张辽就被荣升为并州刺史的丁原同志看中了,召为从事,并且带着一起进京勤王——重要的是在这里,因为张辽遇到了后来的主人:吕布。

  到了洛阳之后,屁股还没有坐热乎,何进就让他去河北招募士兵,张辽也是挺能忽悠的,没有多久就征集了1000人,但是,当他带着这1000多人回到洛阳的时候却发现血雨腥风的京师已经变天了,而且像川剧变脸一样,眨眼之间变了好几下。

  不光何进死了,就连丁原也壮烈了。

  于是,他只好带着这1000多人投奔到董卓的门下。

  千万不要说他没有什么信仰和立场,居然投靠了大奸臣,毕竟,那个时候的董卓还没有彻底的堕落,虽然丁原是间接的死在了这个混世魔王的手中,可是,丁原和张辽还没有建立更多更牢靠的感情来,而且大家算得上是老乡了,可以提携一下,所以,投奔董卓也不算什么。

  再后来,吕布继承了自己的光荣传统,又干掉了董卓,于是,张辽又带着本部人马归顺了吕布,拜为骑都尉——由此可以看出张辽也算不得上是董卓的心腹,要不然,早就被连坐了。

  再然后,就是颠沛流离的生活了,不过年轻人出来闯荡一下也是很正常的,至少他们有资本去承受失败,前提是留下一条命来:跟着吕布在徐州站稳脚跟的时候才二十八岁而已。

  这几年的沟沟坎坎其实谈不上失败,可是也不能说是辉煌,张辽,掩藏着自己的才华,就那么半死不活的混着。

  不是张辽没有本事,实在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直到他遇到了曹操。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8—02:五虎将之张文远(2)
就这样,短短的几年光景,张辽经历了以下几位大腕领导:丁原、董卓、吕布、曹操。

  很有意思的是,他的下一任老大均是干掉前任再把他收入帐下。

  在这一系列的管理层更迭中,我们没有看到张辽有什么过激的言论,有什么慷慨激昂的对现任老大表忠心,也绝对不和老大搞僵关系(比如高顺),当然了,他也绝不溜须拍马,出卖故主换取荣华富贵(比如魏续之流)。

  总之,这是一个纯粹的武人,一个很谨慎的小职员,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要想节目做长久,远离政治这杯酒——张辽很清楚,自己没有什么发达的政治头脑和细胞,即便是有,也要再借上三分运气才会保证不会站错队列,他,所拥有的只不过很有武勇而已。

  所以,单纯一些的张辽直到曹操手下,才真正的发掘出了埋藏了很久的血性和军事天才,之前不过是发挥了20%而已。

  吕布被击败之后,由于张文远带着本部人马归顺(看看,并不是小说中关羽和刘备察言观色,做个顺水人情抱大腿换回来的),所以拜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而后,凭借跟着*袁绍,积累战功封为稗将军。

  这些,还都是小打小闹的行为,事实上,作为一名行为处事比较低调谨慎的降将,张辽不会在一开始就性急的表现自己,直到在跟着夏侯渊于东海*昌稀的战役中,他真正的展露了自己的大将之风。

  由于本次战役中,昌稀自己明白,实力差的太多,不能硬拼,所以就玩龟缩战术,曹军粮草不济,不得不筹划撤军,夏侯渊倒是无所谓,可张辽却是有点不太甘心,就对夏侯渊说:“我观察这段时间以来,昌稀表面很顽固,实际上抵抗是点到为止的,肯定是他比较犹豫是否应该对抗到底,所以,才不尽力抵抗,那咱们就换个方式,由我去劝降吧。”

  夏侯渊点头表示同意,死马当活马医吧,就让张辽全权负责。

  张辽也不是傻子,就那么直冲冲的跑到敌人阵营中谈判,他也要先试探一下,于是,就派一个使者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