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有趣的是,这两次,一次是响应刘备,一次是联合关羽,而且,都是曹操箭在弦上的时候发生的,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如果说第一次的耿纪们是自发的(距离刘备太过遥远)还有情可原,那么第二次呢?宛城距离关羽所部较为近一些,虽然说苦徭役是一个爆发的原因,但是,偏偏在这个时候爆发,挑着曹操要进军汉中和曹仁屯兵樊城的时候爆发,没有一个所谓的约定和串联,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而这个时候,也是刘备和夏侯渊开火的关键时刻。
遥想当年,袁绍和曹操官渡对峙的时候,也让刘备偷渡到汝南,开辟了第二战场,战略思想真的是很相似啊。
相同点还在于都把第二战场的开辟当作了偏师,除了口头鼓励和许诺之外没有一兵一卒,所以,这些偏师的活动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
但是,偏师在失败的同时也为主力部队赢得了缓冲时间,牵扯了曹操的精力,虽然张飞等人没有在曹洪那里占上风,不过最关键的一步,刘备做到了,那就是趁着侯音造反,曹操注意力转移到宛城的时候,重创了夏侯渊所部,并且将其击溃。
一旦夏侯渊坚持到了曹操到来,再合力进攻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不一样了,夏侯渊的死亡逼着曹操把战略进攻方针转为相持消耗,最后,因为消耗不过不为所动的刘备(人家准备充分,带来了充足的口粮),不得不改为战略退却,弃守汉中(就像当年蒋介石最明智的选择是放弃东北,把几十万部队放进淮海战场一样,但是,老蒋非要保住几个孤岛城市,结果被一一吃掉)。
可见,夏侯渊的死是最关键所在,看似立功的是斩杀夏侯渊的黄忠,但是,这一刀砍得偶然性极大,事实上,看看三国这段武将辈出的历史,有几个是真正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实在是太少了,黄忠捞到了夏侯渊,关羽捞到了颜良,曹操捞到了文丑、陈武和董袭,损失了典韦,都算是精品了,这其中,董袭还是淹死的,颜良还是被偷袭秒杀的,只有典韦死的像个男人,可惜,还是寡不敌众,带着少量的亲兵抵抗了N个时辰,如果不是趁着一个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黄忠可不可以拿下夏侯渊,还真是不好说。
再打击一下演义迷们吧(不是成心的,其实下面要说的大家都明白),民间不是喜欢说什么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吗?好,就把这几位拿出来念叨念叨:这里面吕布是睡着了被抓处以极刑,赵云,正常死亡,算是幸运的,而且生前没有挑过文丑,斩过鞠义,典韦倒是战死沙场(惜哉),不过生前也没有沾过什么名将的鲜血,关羽,慌不择路被抓处以极刑,马超,病死,张飞,被小人暗算。
所以,黄忠的胜利果实,有很大成分是撞大运,真正决定了曹操和刘备命运的是不起眼的侯音。
就是这个家伙,让本该于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兵发汉中的曹操,把行军计划推迟到了半年,也就是二十四年的三月,夏侯渊在劣势的情况下多坚持了半年,这要了命的半年。
所以,不管侯音是不是刘备和关羽的卧底,刘备都要在自己功成名就的时候给侯音留一个地方出来。
不过,好像没有。
好了,罗嗦了半天,就是想说一个事情:刘备的胜利,不是在正面战场上,而是在一些看似不起眼实则很致命的小动作上,尤其是侯音的那一次。
下面,三国历史就要进入一个刘备的时刻表了——虽然很短暂。
31—01:荣耀,进位汉中(1)
乱世,是阴谋家的乐园。
这里的阴谋家没有什么贬低色彩,因为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阴谋家,没有足够的基本素质和胆量,是没有资格被冠以这样的称呼的。
它们不安于现状,喜欢赌博,喜欢押上看似平稳的现在和一个在老百姓看来很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去博取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即便是其中有一些宵小之徒,但是,他们欠缺的也只是一个优秀的祖宗留下来的的丰厚的资产,在软件方面并不逊色于他人。
窃国者侯,没有错,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要的就是这个。
现在,到了大阴谋家刘备收获的季节了。
进位汉中王,就是一个阶段成果的展现。
为什么当初拿下了益州没有称王,直到拿下了汉中才称王?
很简单,当初即便获利很大,可是,还要面对曹操的威胁,胜的还是刘璋,而现在,最大的警报已经被解除,搞定的又是压制了自己很多年的曹操,这么提气的时候当然要有一些表示了,不再是之前拿下益州,进入成都开库发赏钱那么低水准的事情了。
赏赐给自己这个封号,既是对自己之前一个阶段的总结和褒赏,也是再接再厉,进行下一步的攻势。
所以,在建安二十四年的7月,就是曹操回师不到两个月之后,刘备开始换行头了。
同时,黯淡的曹操也要干一件提气的,或者说是冲喜的事情,那就是“以夫人卞氏为王后”。
卞氏,就是曹丕的老妈,儿子已经是太子了,自己当然会母以子贵,再说了,前任太太被驱逐之后,卞氏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很多年,就差一个名分而已,比起刘备那个,实在是不值一提。
当然了,名义上的中国还是只有一个中央政府,那就是曹操垄断下的东汉中央政权,所以,一直是标榜自己乃是匡扶汉室的大忠臣的刘备,不能就这么自立为王,那是大不敬,所以,一定要告诉朝廷一声,让皇帝心中有数,而且,这个王不是自己想当的,乃是很多人很多人上书请求而来的,一句话,刘备乃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曹操当然不会笨到这么慷慨的地步。
所以,在这份奏章这份署名大名单达到120人之巨的奏章中,我们看到的是如下几位带头的人士:
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左将军长史镇军将军许靖、营司马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射援、军师将军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张飞、征西将军黄忠、镇远将军赖恭、扬武将军法正、兴业将军李严等一百二十人。
当然了,因为这份书是给皇帝看的(多半会被曹操或者他的手下先瞻仰一番),所以,每一位在自己官衔的后面写上一个“臣”字。
至于内容嘛,很是繁琐,由于中国历史过于悠久,为了显摆自己是有迹可循,所以自然要从虞夏商周开始罗列,周公这样的例子肯定要重点点题一下,然后,再讲本朝四百年历史,把吕后、上官桀、董卓相提并论,声称他们是天下祸乱的根源所在,必须要周公、霍光这样的牛人才可以摆平。
这些还都是铺垫,重点是为了讲述刘备和曹操,曹操,自然和董卓之流是一路货色,什么杀害皇后、太子啊,剥乱天下啊,残毁民物啊,简直是罄竹难书(就差罗织罪名,说曹操曾经*一头母猪了——类比典故出自《九品芝麻官》),而刘备,自然是霍光一个级别的人物。
当然了,再重点介绍刘备的时候,还要把刘备的官职给注明一下: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州、荆州、益州三州牧宜城亭侯。
不是说刘备有官瘾,这是规矩,更是证明刘备已经有资格当汉中王了。
再然后就是对刘备进行歌功颂德,说他老人家自从董承那一次开始就已经立志报效国家和曹操对抗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在汉中取得“大捷”,让不可一世的曹操“屁滚尿流”,现在,要想我刘备一鼓作气搞定曹操光复汉室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必须承认我这个汉中王了,因为我名声大振啊,天下英雄都是前来投奔,必须要我名副其实才可以继续领导群雄为国家出力啊——“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简直是告诉世人,不是他刘备想要这个名号而是为了这个天下不得不要。
既然如此的慷慨激昂,当然也要给自己来一个光明的尾巴,那就是“功成身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也就是说说吧,到时候没有人较真的,再说了,虽死无恨的是这帮成心拥戴刘备的哦。
之后,不管汉献帝的反应和曹操的态度如何,你们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吧,反正皇帝是被你们控制的,说的都不是真心话啊,是被你们强迫的(真是无耻啊),甚至就是你们自己说的,我通告天下一下就不错了,于是,早有准备的刘备在沔阳设坛,“陈兵列阵,群臣陪位”,完成了加冕仪式。
当然了,过后,出于礼节,刘备又给皇帝上书一封,内容其实和前面那个奏章差不多,篇幅也是并驾齐驱,只不过这一回是自己写的,所以少了点自吹自擂成分,这里就不说了。
刘备进位汉中王的场面弄得很是隆重,就像是超级富豪的大婚一样,那是何等的荣耀啊,一个不爱学习,喜欢出去扯淡的小混子,经历了半生的挫折和磨难,终于有了今天,我们没有经历那样的场面,但是,我们可以想到高高在上的刘备的心情吧?
爽。
也许面对群臣要表现的谦虚、低调一些,不能太欣喜若狂,只好暗爽。
暗爽的感觉更爽。
当然了,事情不会到这里就结束的。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嘛,再说了,那些拼死卖命,站在一个战车上的下属岂是区区鸡犬?
一个字:赏!
31—02:荣耀,进位汉中(2)
其实现在刘备和皇帝差不多,地盘大了,人多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少的,只是一个名分而已。
所以,我们可以堂而皇之称其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国家。
相比于之前拿下成都的那一次,这回掌握汉中之后进行的改选和人事调动,国会重组,进而形成的一个领导班子,我们可以称之外蜀汉政权的二期工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