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一个懈怠的机会一击毙命,那时候荆州就是咱们的了!
对于吕蒙的话,现在的孙权是言听计从的,再加上陆逊已经通过了自己的种种考核,当然信得过,于是,就拜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了陆逊。
前往陆口就任的陆逊马上发扬吕蒙的“屁精”精神,给关羽写了一封肉麻无比的信函,引经据典,无比谦让的颂扬了关羽挫败曹操的伟大功绩——太长太肉麻,这里就不列举了。
看完这封信的关羽觉得吕蒙不在了,换了一个黄口小儿,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所以,也就放松了警惕,还抽调了一部分兵力作为援军北上。
表面看上去,关羽还真算得上是大意失荆州了,罗贯中老先生一辈先人这么概括也是恰如其分,但是,仔细看看,倒也未必——关羽没有那么神,不过也没有那么弱智,不然的话,刘备可真的是看走眼了啊。
首先,吕蒙的这个病是亦真亦假的,而且没有多久就暴亡也可以看出来,不完全是装的,现在出这个计策乃是有点不得已的顺水推舟。
其次,吕蒙给关羽的信函中透漏了以下几条信息。
1:对于吕蒙接替鲁肃以来马不停蹄的马屁行为,关羽一直是没有掉以轻心,听听就算了,因为你日久天长以来的拍马屁我就把几万大军全都调出去而只留下几千老弱病残那是不可能的,即便那边关羽把所有的将领和精锐都给调到了樊城打得如火如荼,吕蒙依旧没有把握可以一举拿下南郡就是关羽不是那么好忽悠的最好证明,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出些阴招,并且把原本可以被自己独占的功劳分摊给了陆逊;
2:关羽在襄阳—樊城前线告捷的背后有说不出来的苦衷(注意,这个时候,关羽还没有水淹七军呢),什么苦衷呢?兵力严重不足,不然的话也不会在吕蒙和陆逊交班之后立刻从后方抽调了军队北上,单纯以麻痹大意,鄙视陆逊不足以证明关羽的这个有些毛躁的举动,因为曹操那里也在不停的派遣援军支援,计划中的速决战被打成了持久战。
这两点信息里面,除了证明关羽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就被容易奉承的二流人才以外,也看到如果不是因为樊城速攻失利的话,刘备的事业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关羽所要负责的就是:当战争被顽强的曹仁拖入持久战之后,他没有产生足够的危机意识。
当然了,对于我们来说,还会衍生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关羽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发动攻打襄阳的战役?要知道,本来在复杂的荆州局势中,因为三方相互忌惮,谁都不轻举妄动,而是全力做好防务措施,不被对方有机可乘,互相牵扯才会形成之前好几年相对安静的局面,而现如今,关羽的大举压上却打破了这个均势。
关羽的这个嚣张的行为是自作主张,还是秉承了刘备的默许,配合汉中战役的全面告捷顺势做出的合理性行为,抑或是有其他的理由呢?
31—16:嚣张,关羽北上(3)
对于关羽的行为,无非是两种意见。
第一种就是关羽的自作主张,理由是没有明确的刘备命令关羽攻打襄阳的公告和条文。这一点的确是无法回避,再者,关羽的这一次军事行动准备的很是充分,瞬间调集了整装待发的30000人左右的军队,充足的粮草,又安排好了防御东吴的措施,也有点早有打算的意思。
第二种就是关羽是在奉行刘备的计划,理由无非是两个,一是符合当初诸葛亮《隆中对》,一是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表彰关羽为前将军,假节,而且,这个封赐不是简单的通告一下,而是让费诗前去拜会。
费诗可不是一般的使者,此君,字公举,犍为南安人,地道的益州帮,刘璋时代为绵竹令,刘备大军压境的时候,举城投降,刘备为益州牧之后,拜为督军从事,州前部司马。
又是假节,又是派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官员,难道仅仅是任命那么简单吗?说是刘备在这个时候带去了关羽进攻襄阳的命令很有可能。
从时间来看,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退守长安,刘备进位汉中王,同年七月,曹操就已经派出了第一批救援曹仁的部队——于禁所部,也就是说,六月间,费诗前往荆州之后,关羽随即发动了樊城攻势,这个时间契合的很完美,完全可以看做是刘备徐图中原的后续计划。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主要是“归咎于”没有一个明确的法令,充其量只有一个费诗的传达的口谕(还是假设),就算是符合了《隆中对》的决策又怎么样呢?
看上去,这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而且,不管是赞同哪一种观点,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死结需要解答,那就是:从关羽发兵到失败被杀,整整半年的时间,即便是孙权发动突然袭击,也有了足足两个月,这段时间里,“威震华夏”的关羽所处的战局难道没有引起刘备的重视吗?难道刘备就不知道应该派出一支援军吗?毕竟,那一边的曹操先后派出了数只部队。
刘备真就这么迟钝?诸葛亮真就这么迟钝?
这种可能似乎是不太会成立吧?一定会有别的原因的。
正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些“饱读诗书”的教授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刘备憎恶关羽的自大和傲慢,而诸葛亮又生怕刘备百年之后,无法控制关羽,索性,借曹操和孙权的手把关羽给除掉吧,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
你千万不要高估了这些个教授的想象力,其实也是抄袭,这一观点的始作俑者就是国学大师章太炎,既然大师都这么说了,那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了吧?
只不过,第一个人这么说,是惊世骇俗,第二个人再这么说那就是用屁股思考问题了,哪怕你教授后面跟着一个加强团的名誉和光环,我也说你是用屁股思考。
首先,刘备的身体不错,如果不是败给东吴急火攻心的话也不会死的这么早——即便是急火攻心也挺了很长的时间,而出师东吴就是打的为关羽报仇,拿回失去的荆州,试问,刘备脑袋有包吗?为了除掉关羽一人,就要赔掉荆州军区的5万大军和整个外围防线,然后再拿着不多的老本去血拼东吴,难道他就有把握一定会拿下来?孰轻孰重应该分得清,对于有匡扶中原的野心的刘备来说,保住荆州,就是保住了一线希望;
其次,我这个人也是有点黑诸葛亮的,但是,黑到了教授们和大师们这种程度,那我就自叹不如了,他老人家真的是神机妙算啊,这么早就惦记着刘备百年之后大权独揽吗?这就纯属于倒推之法了,因为诸葛亮后来把持朝政数十年,因为曾经有着劝诫刘备借故杀掉刘封的前科来推断诸葛亮在此处想除掉更大的boss关羽,真是牛逼啊,告诉这样一件事吧,刘备根本就没有想到让诸葛亮大权独揽,即便是白帝托孤,还想着把上升期中的李严连升数级,就是为了和诸葛亮分权,而在这个时候,骑在诸葛亮头上的还有一位,就是法正,法正在诸葛亮心生龌龊的时候还没有死,虽然没有几天就死了,可是死的时候才45岁,谁会想得到呢?
总之,不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还是刘备最起码的考虑,诸葛亮都无法看到大权独揽的可行性,当然了,你要说诸葛亮看到了把关羽弄死,把刘备弄死,法正不久就要挂掉,自己掌权将会一帆风顺的话我也无话可说,历史上第一号阴谋家将非诸葛亮莫属,这种阴招,真不是人想得出来的,你以为诸葛亮是造物主吗?
有奇思妙想是好事,但是,异想天开还是放在发明创造和编排小说上吧,议论古人,最好有点根据再说话,不然的话我只能理解为——炒作。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我之所以敢“质疑”这种惊世骇俗的猜测,也是因为在正当途径上也可以得到一个比较不错的答案,刘备不派援兵,或者说没有及时的救援关羽有着很多的原因,其中也不乏合理之处,我还是那个观点:不能因为关羽失败是既成事实,就凌驾于古人之上,觉得自己牛逼无比,其实比起古人,咱们差的远咧。 。。
31—17:嚣张,关羽北上(4)
分析刘备为什么不派援兵,还要搞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关羽出师北上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要么是拿下襄阳和樊城,将曹操的势力尽最大努力驱逐出荆州板块,为日后的北伐中原打出一条无障碍交通线,真正的确立刘备一方在荆州地带的优势地位;要么就是一鼓作气,挟曹操新败,士气低落之机,荡平中原。
换句话说,关羽的作战任务究竟是要完成刘备的哪一个战略,是短期的,还是终极目标?
当然是短期目标了,甭管后来关羽如何的威震华夏,如何的令曹操胆寒,甚至已经有了迁都的念头,但是,长驱直入拿下许昌甚至邺城都是一个乌托邦而已,是不能实现的,原因很简单,他手下的机动兵力不过30000而已,难道后来太平天国的北伐军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关羽还没有蠢笨到,或者说妄想到这个地步,再说了,离得江陵越远,后方也就越危险,即便占了襄阳,可是,万一丢了江陵不还是赔了吗?再说了,你带着三万孤军,接着往下打,就算是连战连捷,守城不了?一旦守城,势必要分兵,分兵之后攻击力必然大减,还怎么进攻?如果不要城池,一味长驱直入,万一被人合击怎么办?
所以,最可行,也是最现实的战略目标就是拿下襄阳,将曹仁所部压制在宛城一线,这样扩大的占领区尚可掌控,不至于战线拉得太长,同时也可以对中原地带形成震慑,进可攻退可守。
因此,关羽的目标是拿下襄阳,巩固蜀汉在荆州板块的话语权,而不是什么彻底剿灭曹操——那不是他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事情。
确定这个事情之后,我们可以理清思路,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