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原因,反正也斗不过曹丕,说不定还会牵连更多的人。
所以,对于曹彰的这个建议,曹植表示:到此为止吧,我不想再斗下去了。
一场政治风波化于无形。
曹丕应该感谢曹植的这种“宽宏大量”,因为没有这位弟弟在自己大喜的日子里添堵,没有上演兄弟阋墙,外人看笑话的闹剧。
但是,这不代表曹丕就会因此而大发慈悲放过曹植和曹彰,高处不胜寒啊,当老大的都有点疑心病,更何况由于多年的争斗,这两兄弟本就没有什么情义,曹丕吃了不少苦头。
——因为曹操喜欢曹植多一点嘛。
所以,现在他们的小命攥在了自己的手中,我应该干点什么了吧?
就算不是为了出一口恶气,我也要防患于未然啊。
所以,曹丕先对曹植下手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34—16:序幕,曹丕上位(4)
要除掉曹植,就要先对他身边的狗头军师下手。
挂掉的就是丁仪和丁廙兄弟,这两位不仅仅是曹植一派的原因而遭遇到了曹丕的反攻倒算,其中丁仪还和曹丕有私人恩怨,正是曹丕阻挠了他成为曹操的乘龙快婿,才把丁仪给推到了曹植的小集团中,而如果丁仪不过去的话,丁廙也不会过去,亲兄弟嘛(当然了,这二位还是曹植的笔友),所以,曹丕一上位,首先就是要干掉这两位,既是为了削弱曹植的力量,又是报一下私仇。
千万不要以为曹丕是什么胸襟开阔的人,曹洪的地位够高的了吧?曹丕年少的时候经常是生活费不够花(不是嫖妓就是滥赌,文人嘛,总有一些变态的嗜好,不知道吸毒不),于是就舔着脸去曹洪那里借钱。
为什么跟曹洪借钱?这家伙是姓曹的里面最有钱的,曹丕借钱,就是不打算还,当然要找一个有钱的大爷。
可惜,曹洪有钱不假,但是为富不仁,吝啬的很,“家富而性吝啬”,所以坚决不借。
于是,曹丕就怀恨在心了,虽然自己上位之后表面上看对曹洪不错,接连拜为宿将军,骠骑将军,野王侯,封邑前后一千三百户,最后还拜为都阳侯。
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当曹洪的门客犯法之后,立刻被曹丕抓住把柄,“下狱当死”,大家不禁目瞪口呆,但是怎么劝说都不好使,最后,还得他的老妈出面,卞氏“恐吓”曹丕的新宠郭皇后说:如果曹洪被杀了,我明天就鼓捣我儿子把你给废掉,于是,郭皇后加紧了床上攻势——有点少儿不宜的画面,史书上说是哭泣请求,但是我不信,大家都哭了,连他老妈都不好使,凭你?肯定有别的办法。
最后曹洪何样结局呢?作为先帝功臣,被免官削爵,朝野一片震动,好在曹丕当的皇帝时间不是很长,死后,继位的魏明帝把曹洪又拉了起来——许是他有点过意不去吧。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来,曹丕不说是小肚鸡肠,也是差不多了,对待曾经不借自己钱的叔叔尚且如此,那么对待曾经水火不容的弟弟又会怎么样呢?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了吧?
还有一点,曹丕曾经摆弄出了一部《典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他和曹植还都是文人,你说,他不整治曹植,不整治曹植身边的党羽,那可能吗?至于罪名,那还不是遍地就是?曹洪被处罚的罪名不就是很搞笑的吗?那还是个事吗?
搞定了丁仪兄弟之后,曹丕就要对曹植下手了。
虽然很想让曹植死,但是,一要有借口,而要狠下心来,考虑一下政治影响。
所以,综合考虑一下,曹丕上位之后,将这位弟弟、昔日的竞争者,日后称帝的属下臣子,选择了用钝刀慢慢折磨死的方式。
第一刀,曹丕进位皇帝的第二年,作为贺礼,曹植的监国谒者上告朝廷,说曹植醉酒不守礼法,甚至劫持威胁使臣,实在是恶劣的行为,请求治罪严明法纪,最后,因为太后的苦苦哀求(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以及七步诗的作用,曹丕才绕了曹植一命,贬为安乡侯,一年后才封为鄄城王,封邑2500户。
因为实在是没有找到曹植谋反的证据,所以曹丕大言不惭的说:我和曹植是一个妈生的,我可以容纳天下人(我呸),为什么无法包容我的弟弟呢?骨肉至亲,我舍不得杀他,所以,即便是犯了罪,触发一下也就可以了——曹丕真是一个成熟的政客,这么评价他不是贬义词,政治圈里混的都要有这个素质。
第二刀,一年之后,将曹植迁徙到了雍丘,就这么不停的变动,足可以摧毁曹植的脆弱敏感的神经了。
曹丕死的比较早,魏明帝继位之后,延续父亲的政治方针,依旧严格控制曹植的活动,依旧用钝刀折磨曹丕。
下刀方式之一是不停的改变封地,我们通常称曹植为陈王或者陈思王,就是因为他又被封到了陈。
下刀方式之二就是什么都不让曹植干,怎么说曹植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是一世英雄曹操的儿子,不能就这么闲着吧?太和二年就上书说道:仁君不能蓄无用之臣,君无虚绶,臣无虚授——也就是说曹植不想成为一个光吃不干的公务员,虽然这是今天很多人的梦想。
曹植的要求当然被*,石沉大海,太和三年,曹植迁徙到东阿,又上了两道类似的折子,结果还是杳无音信。
曹丕传授的:憋死他。
下刀方式之三,就是在物质待遇上极端的刻薄,当时曹魏对这些同姓王很是尖酸,为了防止他们造反,所以,在军队部署上极为勤俭节约,兵员不过200人,而且都是“残花败柳”——“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
这是普遍的待遇,到了曹植这里呢?“事事复减半”,克扣的现象极为严重,总之,就是让你不爽。
如此的反复折磨和立体式下刀手法(简直就是在做松鼠桂鱼啊),您说,被做成了松鼠桂鱼的曹植会好受吗?长期的郁闷和不爽,终于导致了一代文学奇才的早逝——十一年中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
这一年,曹植才四十一岁。
这是曹植,虽然无比的郁闷,可是,还算是有个明确的死法,而且至少比曹丕活的更加长久。
到了曹彰这里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4—17:序幕,曹丕上位(5)
对曹植,曹丕用的是钝刀,相比之下,对曹彰这位弟弟用的就是快刀了。
刀使得快一些,就要趁人不备,一刀毙命,而最好的趁人不备的办法就是先给他一点甜头,麻痹他。
所以,曹彰一开始的待遇还是不错的,至少和被各种折磨的曹植相比,他一开始的待遇真的是不错的。
曹丕即王位之后,曹彰与其它诸侯均表示了举双手赞成(心里什么想法,背后什么动作那是另说,反正好汉不吃眼前亏嘛)。
因此,来而不往非礼也,对于曹彰,曹丕的态度是格外亲善的——“文帝诏曰:‘先王(指曹操)所行之道,是任用有功勋之员,亲近所亲的人,并为我带来母弟,开国承家,所以能够建树藩国以屏护大宗族人,守御外侮,折冲厌难。鄢陵侯曹彰之前受命北伐,平定北方之境,其功业可谓茂盛。现增邑五千,并前共计万户。’”
于是,公元221年(魏文帝黄初二年),曹彰进爵为公。
紧接着,公元222年(魏文帝黄初三年),曹彰又被封为任城王。
怎么样?是不是比起曹植来爽快的多了?别着急,形式主义害死人啊,没有多久,形势就急转直下了:公元223年(魏文帝黄初四年),曹彰进京朝觐,其间得急病,暴毙于府邸中,追谥曰威王。
所以,对曹彰一开始再好也没有什么用,因为人家曹丕一下子收回成本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曹彰的死亡很是蹊跷,进京朝见,说明曹彰的身体健康指数还是不错的,行伍出身的他也肯定不是亚健康状态,35岁也是正当壮年,最为鼎盛的时候,怎么就得了疾病,而且还要“暴毙于府邸”之中呢?是不是某个集团中的人物要故意掩盖什么呢?
不光是我这么想,对于曹彰暴毙的原因,裴松之也是下了不少功夫去搜集资料,一番调查取证之后,裴先生引用《魏氏春秋》说道: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
算是给读者们一个交代了。
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当初曹彰曾经问过有关魏王的印绶的事情,这种行为不说是否真的有异志,有野心,也是犯了忌讳,作为老大,曹丕有所猜疑也不为过,我们只能说曹彰有点过于轻率,只不过结合一下之前曹彰宣布退出竞选的立场以及对曹植的同情来看,即便是询问,也是帮着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而且,很有可能就没有问过,只不过是一种谣言而已,传到了曹丕的耳朵中(说不定这种谣言就是曹丕放出来的)。
然后,曹丕对曹彰就有一些怠慢了,而曹彰有些受不了这种怠慢,武士嘛,很讲自尊的,士可杀不可辱,要不晏婴怎么会如此轻松的“二桃杀三士”?
于是,深感受到侮辱的曹彰就一口气没有上来,暴毙了,而且死撑着也要在自己的府邸中暴毙,以免给别人留下什么话柄,追谥为威王,算得上是褒义词了。
但是,曹彰违制的事情是发生在曹丕当皇帝之前的时候,当了皇帝之后的三年,单从待遇上看,曹丕对曹彰还是不错的,那么就算是有点怠慢,至于过了那么久才忿怒暴毙而亡吗?
这个理由实在是有点牵强啊,你可以说我是小人,但是我还是宁肯相信这是对历史真相的掩盖,也不愿相信大大咧咧的曹彰会小心眼的愤怒暴毙。
那么真相在哪里呢?
34—18:序幕,曹丕上位(6)
《世说新语》,又是《世说新语》,其中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